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动之理,旧注仍解作流行次序,不但非经旨,且觉复赘无谓矣。此乃先明两手寸口动脉,是手太阴肺经之气 
也,其气即胸中之宗气,宗气者,由胃所化水谷之精气,与肾中先天元阳之气会合者也。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由脾鼓运,而胃气始得上输于肺,而肺权衡敷布周行,然后流于两手寸口之脉,以肺为华盖,而朝百脉,故各 
脏腑脉气,皆上贯于肺,和肺气流行,现象于两手寸口之脉也。帝问气之过于寸口,动而不休,不知其出入息 
伏回环之道。岐伯言,气之出于脏也,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其势有力,及流于经,而至手腕鱼际,则如 
强弩之末,以反而衰,如水势之回返,故其余气衰,流散以后,而再逆上,则其行之力微,此为出入息伏, 
回环之道也。盖因脏腑之气升降,经络之气转旋,其升也,由脏腑出升于经络,其降也,由经络转旋,入于脏 
腑,故脉气有出入来去升降之象。升而出者,为来、为阳,降而入者,为去、 
为阴,切脉即知其气之和否也。良以先天元气,出于少阴肾,后天谷气,出于阳明胃,二气会合于胸,名宗气, 
宗气达于肺,而分行表里,转旋回返,而仍入腑脏。是故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三者之脉气 
最旺,而独动不休,与他经不同也。气有升降,故有呼吸,而脉动应呼吸之序,故仲景言呼吸者,脉之头也。 
以无病患之呼吸,合病患之动脉,其迟数可准也。帝问焉息者,息,止也,言其气之出也,何所底止也;焉伏 
者,言其气之入也,伏藏何所,其从何道而往还也。既将出字误刊作十,注家不辨,竟解作上十下八,全无义 
理可通也。 
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 
脑,出颅,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 
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动俱静,若引绳,相倾者病。 
此言结喉两旁动脉名人迎者,是足阳明胃经之悍气也。胃中水谷精微之气,则入营达肺,而流行于寸口之 
脉,其升浮之悍气,直上冲头,循咽而上走空窍,类烟雾之蒸腾,从眼系入脑,又出额颅,下客主人,循牙车, 
而合阳明之经,下入于人迎之脉,此胃中 悍之气,别走一路,而仍会合于阳明经也。夫阳明行气于三阳,故 
人迎主六腑之阳,肺为五脏之华盖,故寸口主五脏之阴。寸口之脉,由肺走手,人迎之脉,由头走颈,故曰∶ 
三阴在手,三阳在头。至其动也,上下若一,而不参差。然动虽一般,而人迎主阳,其脉比寸口本大,故阳病 
而人迎反小,则其阳衰甚而为逆也;寸口主阴,其脉比人迎本小,故阴病而寸口反 
大,则其阴亏甚而为逆也。此阴阳各有本象之脉,而俱动俱静,如两人引绳,各执一头,相应而不差,若互相 
倾侧者,或应小反大、应数反迟,不合本象,皆阴阳偏倾而为病也。故本经《论疾诊尺篇》曰∶人病其寸口脉 
与人迎脉大小等、浮沉等者,病难已也。盖寸口主阴,本脉应小而沉,人迎主阳,本脉应大而浮,今大小浮沉 
相等,其阴阳之气偏倾,不合脉之本象,故病难已。是故凡病审其阴阳之虚实者,必兼诊喉间之人迎脉也。 
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 
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 
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此言两足内踝后动脉名太溪者,是足少阴肾经之气也。因其气从本经络膀胱之大络,与冲脉同发源于肾脏, 
乃是坎象中之元阳,而冲脉为十二经气聚会之海,其脉由阳明经之气街,循阴股下入 中,又并足少阴经,而 
入内踝之后,入足下,是故太溪之脉,来源既深,又合冲脉而行,则其气势旺于他经,此脉所以常动不休也。 
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 
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 
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此之谓也。 
上文已明脉动之理,此更明其病邪浅深之分也。夫营卫经络者,阴阳气血流行之道路也。脉者,气血流行 
之征象也。十二经每经交接皆由阴阳络脉,在手足指尖四肢之末。若感外邪,经络闭郁,四末之气不通,而手 
足懈惰,则阴阳相输相会之行路相失。帝问其气何由还复,岐伯谓四末阴阳所交会者,浅在络脉如小路,其内 
尚有四街之大路通行,若外邪解,其四末络脉通,则一身阴阳之气,依旧相合相输,如环无端者也。四街者, 
即本经所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也。大抵脏腑之气流行,比经络宽广而称街,是故邪 
浅,则街路通而病轻;邪深入腑,则街路塞而病危;再深入脏,则街路绝而死。于此而辨邪之浅深、病之轻重, 
其治法可例知矣。 

卷四上四诊合参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 
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此已录经络门中,因其为脉之宗气所出,故又录于此。盖营气起于中焦而行脉中,营中血气,由胃中水谷 
精微之气生化,故脉之宗气出于胃。由胃之大络,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者,即是脉之宗气也。盖 
以肾中所出元阳为祖气,与胃中谷气会合,而聚于胸,名宗气,故胸名气海,统归肺脏权衡敷布,而分营卫阴 
阳。营为阴而行脉中,卫为阳而行脉外,卫为气,故肺所主,营为血,故心所主,胸中为卫之本,膻中为营之 
源也。若虚里之宗气,盛喘数绝者,乳下之动脉数甚,其病在中脘也;若痞结,而横且有形,则内有邪积矣; 
若其脉绝不至,则宗气竭而死。若其动甚震衣,是宗气不固而外泄也。上言其动震衣,但 
微动,此言宗气走泄,则大动矣。脉之宗气出于胃,故脉必以胃气为本,而弦钩毛石等脏气之象,微现以应四 
时气候,方为吉也,故如下文所言。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 
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此明脉以胃气为本之理也。胃气之现于脉者,从容和缓,盖阴阳五行而得中土调和之气也。若弦钩毛石而 
无和缓之象,是无胃气,名真脏脉,故曰但弦无胃气者死,余脏皆然。又如脉之不得胃气者,如肝脉之应弦不 
弦而反毛,是金来克木也,余脏皆然。良由无中土之气调和,故水火木金互相克贼,亦名真脏脉,微现已危, 
甚则死矣。所以然者,胃之谷气由肾中元阳蒸化而生,谷气不生,其元阳已败也。 

卷四下经解
格阳关阴脉
属性:《素问·六节脏象论》岐伯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 
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 
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迎主六腑之阳,寸口主五脏之阴,故二脉统一身之阴阳也。而分三阴三阳者,明二气流行,皆有生旺之 
序也。然偏旺则偏胜而病,偏甚则偏绝矣。人迎一盛者,少阳偏旺,故病在少阳;二盛偏甚,病在太阳;三 
盛偏极,病在阳明也。寸口阴盛亦然。其言盛者,偏邪之气,非阴阳气旺之谓也。故至四盛以上,则邪气盛极, 
而成关格之病。阴阳不相交通,故关者,不得小便;格者,格拒吐逆,食不下。关格之脉赢满四盛以上,不能 
尽其所禀天地之精气而死也。《灵枢·终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以至二 
盛、三盛,及寸口一盛、二盛、三盛,皆兼足手,大抵盛在足经,病或可治,兼躁而及手经,则病深不可治也。 
惟《难经》以尺寸之脉下覆上溢名 
关格,为真脏脉,其人不病而死,与《内经》互明其理也。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热而有所痛,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 
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 胀而头痛也。 
人迎主阳,热病阳邪,故人迎脉盛,盛甚则阳邪入阴。盖太阳主开,犹可外泄,阳明主阖,则邪必入阴, 
以阳明与太阴为表里也。未离阳明,邪热上冲而头痛,已入太阴,故腹胀。上节言兼躁是足传手,此节言从阳 
入阴,皆谓病邪深重,当急治之,勿使成关格死证也。 

卷四下经解
脉应四时阴阳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 
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此言脉象应乎四时阴阳之气化也。寒为阴,热为阳,二气流行,自微而盛。故自暖而热,热极则凉,阳极 
生阴也;寒极则温,阴极生阳也。四时迭运,而人身阴阳之气,随之进退,而现象于脉,如规矩衡权,上下相 
应,准而有度。如脉不应气候,而有太过不及、相生相克,即可辨其病之轻重吉凶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此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