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3-李翰卿-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说'
但厥无汗:少阴病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厥冷,更不能蒸发津液而为汗,故无汗。这是少阴病的正常现象。
而强发之:少阴病除兼太阳发热证可以温阳微汗外,决不可强用发汗之法治之。
必动其血:如果强发其汗必然会形成各部出血证,因为汗为血之液,发汗药多辛温之品,所以不得其汗必动其血。
下厥上竭:下厥是指阳亡于下的厥证而言,上竭是指阴竭于上的出血而言。
难治:下厥当用热药,上竭当用凉药,相反相妨故为难治。
'评按'
各病的治法都必须根据古人多年来的经验,有成方者必须结合具体症状选用成方,有成法者也必须结合具体症状选用成法,既无成方又无成法者也可以触类引申以研究新的治法,这样即便不见效也绝无害处。如果无原则地随便用药,鲜有不损人者。本节强发汗之法,正是随便乱用药的典型事例,学者应当引以为戒。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解说'

恶寒:阳气不足之证。
身蜷而利:阳虚寒甚之证。
手足逆冷:真阳已败之证。
不治:是因纯阴无阳之故。
'评按'
舒驰远说:此证尚未汗出息高,急投四逆加人参或可不死。我认为年龄体质及发现阴寒证的时间都有关系,在用药上宁重勿轻,并宜频频服之,使脉象逐渐恢复,以防止脉暴出的危险。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解说'
吐利:是肠胃寒盛之证。
躁烦:躁系手足躁扰不安,为阳气欲离,属肾;烦系心中烦乱不耐嘈杂,为阳气无依。余详本证。
四逆: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乃阳亡之证。
'评按'
此系阳虚欲脱之候,故属死证,但在未死之前仍宜设法挽救,不可坐以待毙。要尽医者之责任,但必须预先告知病者亲属,以免误会。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解说'
下利止:是阴竭于下,不是阳气有回复之机。
头眩:阴竭于下,阳无所附,浮越于上,故头眩。
时时自冒:冒是神识昏冒,由于阳浮于上,神气散乱之故。
'评按'
本节之死,是由于阴竭于下,阳脱于上之故。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解说'
四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的阴盛阳亡之证。
恶寒身蜷:是怕冷得厉害,身体蜷缩为一团。
脉不至:由于阴寒过盛,血脉不能畅行四肢,所谓真阳败绝之证。
不烦而躁:阳盛则烦,阴盛则躁,不烦而躁者,有阴无阳也。
'评按'
本节之死是有阴无阳之故。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解说'
息高:是仅能呼气而不吸气之证,乃肾气下绝,肺气上脱之故.
'评按'
本节致死之由是肾中生气已绝的缘故。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解说'
脉微细沉:是少阴病之本脉。
但欲卧:是少阴病之本证。但较寐证轻。
汗出不烦:汗出是阳气外亡,不烦是内无热象。
自欲吐:是阴寒上逆。
至五六日自利:日期迁延较多,病势有所发展,故由吐而利。
复烦躁:是加上心中烦乱、手足躁扰不安之证。
不得卧寐:是因烦躁而发展为不能卧、不能睡之证。
'评按'

本证初起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因迁延日久,病势发展又速,致阴盛阳脱,正不胜邪,虽有良医也是无可奈何。古人说:“病要早治。”正是指此证而言。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说'
始得之:是开始发现的少阴病。
反发热:少阴病开始时本不应该有发热证,今反有之。
脉沉者:是脉微细而兼沉,不然如何知是少阴病。
'评按'
本病系“寒邪直中少阴之证”,这是从“始得之”三字体会出来的。根据实践,凡是一开始即发现三阴经之证,除了过食生冷之外,都属于寒邪直中之证。
再者,本病还应该兼有恶寒和不喜冷性饮食等症,这样对于本方的用法方不致有误,否则便属于少阴热证,误用之危亡立至。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解说'
得之二三日:这是不用细辛而用甘草之关键,因为始得者宜于速治,稍久者宜于缓治。
微发汗:表寒轻之证都宜微汗。
无里证:凡阳虚本是里证,所谓无里证者,是说明有比较突出的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也。
'评按'
本节之病要和上节之病互相体会方能运用适宜,免致错误。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解说'
二三日以上:这是从时间上让人辨別是否阴虚有热的一种方法。过去我对这句话是不太注意的,往往一见心烦不卧就用此方。有一次我自己患本病很重,自己不能处方,中西药用了好多,效果均不太大。最后,一个朋友坚持主张服用此方,数剂后,其病完全告愈。过了1年,又患此证,开始即服此药,2剂毫不见效。我的体质本来较弱,年龄75岁,从来不能服泻药,当时脉证如前,所不同者,自己还能考虑。因病难以忍受,放胆服增液承气,一剂其证霍然而愈。因此认为仲景“以上”二字是防止有虚中夹实之证存在。也从此更认识到辨证和实践的重要性。
编者按:上述表述是李老用红笔重新改定的。其原稿亦有参考价值,录以备考:“过去我对于这一句话很不注意,有时对于‘少阴病’三字也有些忽略,只是遇到心中烦、不得卧之证,便运用本方治疗,服过后效果不够满意,有一次是用栀子豉汤取效的,有一次是用增液承气汤取效的,最后一次用各种药都没有效,经过半月多时间,仍用本方才取到效果。因此在‘二三日以上’的一句话上才有所注意。当然我们对于任何病的认识都是从全面去分析和理解的,但关系不够显著的部分,也应该加以体会,不可有所忽视。”
心中烦,不得卧:烦是心中麻烦,最怕一切喧哗嘈杂的声音和暖气,但又不能多吃生冷、不得卧是经常在地上走动不能躺卧, 一躺下便觉心烦更甚.还得马上起来走动,白天还好,晚间真是盼不到天明,服镇静药只能在走动最疲乏的时候勉强睡一二小时,一醒就得起来走动,自己不能考虑处方,真有像发神经病的样子,难受万分。
'评按'
此证在我的体质,多发于感冒反复数次之后,开始一遇此证便用此方效果不大,经过多日后,再服之,则效果相当满意。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说'
得之一二日:是病初得之时。
口中和:即口不干,不苦,不渴,即没有里热证。
背恶寒:是阳虚征,阳虚故恶寒。
当灸之:灸是温经扶阳的外治法。当灸膈关二穴以除太阳之寒(隔关在太阳经第二行,平第七胸椎棘突F,去脊中三寸,各灸五壮),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关元在任脉,脐下三寸,可灸百壮)。
附子汤:是温阳补气、健脾利水、和肝养血之方。
'评按'
本节应与下节联合体会方有具体的理解。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说'
身体痛:是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全身。
手足寒:是阳气不能行于四肢。
骨节痛:是阳气不能顺利行于关节,致寒湿有所瘀滞。
脉沉:是病在里的主症之一。
'评按'
本节前三证必须根据脉的浮沉辨清太阳和少阴,才能取到正确的治法。因为这三种症状是太阳、少阴共有之症,一有差误,变证是非常危险的。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
下利便脓血:这是没有里急后重热证现象的虚寒滑脱的痢疾,所以叫作少阴证。
'评按'

此证大部分是治疗失当,服凉性药过多,日久不愈所致。一般虚寒绝不会形成大便脓血之症。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
少阴病:这也是虚寒之证。
二三日至四五日:这是随便举的日期,并没有深意。
腹痛:是虚寒证。
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这是因下利不止引起的小便不利。余曾见一陈姓患者,每日大便六十余次,小便一点没有,诸医用利小便药毫不见效。余用真人养脏汤冲赤石脂面三钱(9克),大便减少,小便自利。
便脓血:这也是没有里急后重的滑脱证,当时不能大声说话,一说话即大便自出。
'评按'
本病之虚寒实热根据有无滑脱及里急后重等症而能辨别清楚.小便不利及下利不止二症,治疗上比较突出。至于腹痛一症。不沦有无关系不大。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评按'
下利便脓血可刺之证。我的经验认为都是实证,绝不是虚寒滑脱之证。
柯氏云:便脓血也有热人血室刺期门之证.我也经过,确实有效。
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雍说可灸。 (幽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穴两旁各五分陷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后上二寸,复溜在筋前,交信在筋后,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以卜二说,我没有实践过,不敢随便说,但灸法适用于虚证,实证绝不相宜。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说'
吐利:是寒邪侵犯肠胃。
手足逆冷:阳气不达于四肢的轻证。
烦躁欲死:是阳被阴拒,非阳亡阴绝之证。
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补中。
'评按'
本病最重要的症候,就是烦躁一症。特别要从各方面注意是否为阳亡阴绝之证,因为阳亡阴绝之证不是吴茱萸汤所能治的。
编者按:以上是“李翰卿资料260”中保存的关于《伤寒论·少阴篇》前29节条文的内容。从第303条解说中提及75岁时自己的病案一则”可知该文写于1965年以后(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