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咳喜侧卧一边 当从瘀血论治
临床常遇咳嗽而喜卧一侧,翻身则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坐则咳轻,卧则咳重的病证。李老认为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证候,究其原因,多系发生在咳血已愈或未愈之时,由于咳血期间瘀血(离经之血)阻碍气管,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所致。
治法宜以去瘀血为主,分别病势之轻重,适当地配合除痰、逐水、降逆气之药,再根据瘀血存在身体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别佐以不同的药物治之。
常用方剂:
1.血府逐瘀汤加减:症见瘀血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瘀咳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能左卧不能右卧也,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能右卧不能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
2.代抵当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证者。其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可参照上方加减法治之。
阴虚咳嗽治验
阴虚咳嗽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久不止者。其症可见呛咳,无痰或咯痰不利,身体赢瘦,形容憔悴,口干,喉干,虚烦不眠,便燥溺赤,甚则骨蒸盗汗,颧红,消渴,强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凡大热之证,服清凉之药而不效者,即是阴虚。古人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看证还需结合具体症状,特别是燥咳无痰或咯痰不利,以及喉干便燥,舌红,脉细数等,不难辨识。治疗上除滋阴润肺或清肺外,尤当注意外邪的已净或未净,他脏的阴虚,及气、血、精等的亏虚情况。外邪未净者,滋阴剂中当酌加散邪之品;外邪已净者,应分别肺肾阴虚之主次,以滋补其阴;有热者,兼清其热;气虚者,兼补其气;血虚者,兼益其血;脾虚者,兼补其脾;精虚者,兼益其精。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阴阳是互根的,不能只强调一而。必须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用方剂:
1.清金丸:主治肺阴虚咳嗽,或多痰,或无痰干咳,或痰红,或纯红等。
2.加减清金膏:主治阴虚内热,咳嗽痰血,兼脾胃虚弱,食少泄多等。
3.噙化丸:治阴虚火嗽及伤风外邪已解,久不愈者。
4.琼玉膏:主治阴虚兼气虚,虚劳干咳者。
5.麦味地黄丸:治肺肾阴虚咳嗽,黄昏时咳嗽发作者。
6.河车大造丸:主治阴虚,虚劳精血大亏,虚火旺盛,咳嗽发热者。
7.增液汤:主治肺阴虚津亏之干咳者。
8.加减复脉汤:主治温病后期,邪热久留不去,阴液亏虚,干咳无痰者。
附案:
案一周某,男,62岁。门诊号:38297。
1961年3月20日初诊:音哑、咽干、咳嗽、食欲不振1年余。近来自觉喉中有异物,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喉头癌。此为阴虚咳嗽。治宜育阴生津,止咳散结。方用增液汤加味:
桑皮7.5克杏仁9克川贝母6克 元参7.5克桔梗4.5克射干6克胖大海3枚麦冬6克生地9克白芍9克鸡内金6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饮食增加,咽干、咳嗽均明显减轻。上方去杏仁,2剂,水煎服。
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治疗月余,诸症大减,咽喉症状消失,后于某医院复查,喉部组织正常。仍按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发病,以后中断联系。
按:本例患者之病属典型的阴虚久咳证,长期阴虚,阴亏液耗,瘀热内燥,郁结咽喉,故咽干,音哑,喉中如有异物,干咳不止。故治宜育阴生滓,化痰散结。
案二 陈某,男,34岁。门诊号:57142。
1962年1 1月14日初诊:近日来咳嗽不止,干咳无痰,咽干,咽痛,口干燥,苔薄白,脉数。此为阴虚肺燥。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方用加减复脉汤:
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熟地9克阿胶4.5克(烊化)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茯神7.5克 麦冬6克桔梗4.5克炙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2剂而咳止,又续服3剂而愈。
按:本案属于阴虚燥咳。取《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之地黄、阿胶、白芍、麦冬以滋阴养血润燥,去火麻仁,加龙骨、牡蛎、茯神以育阴潜阳,敛汗安神,桔梗以利咽,黑芝麻补肝肾而润五脏以助滋阴润燥之力。诸药合用自能滋阴而潜阳,润燥而止咳。 湿痰致咳尤多见 二陈底方巧化裁 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崑《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日饮,稠则日痰,痰生于湿,故日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证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李老认为,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
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
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
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蒌霜、黄芩、黄连;火轻者,加寸冬、知母。
9.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
10.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
11.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
12.寒痰甚者,加重半夏、姜汁。
13.火痰甚者,加石膏、青黛。
14.湿痰甚者,加苍术、白术。
15。 燥痰甚者,加瓜蒌、杏仁。
16.食痰甚者,加焦三仙。
17.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
18.气痰者,加香附、枳壳。
19.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
20.四肢痰者,加竹沥。
止嗽散化裁治百咳
止嗽散为《医学心悟》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七味组成。李老认为,本方为治咳之祖方,具有止嗽化痰、解表宣肺、利气和中之功效,临床多以其加减化裁,广泛运用于五脏六腑咳及外感咳嗽之轻证(表证不显著之咳嗽)者。其中咳嗽兼咳血者,加蒲黄、藕节;兼口苦咽于者,加黄芩、寸冬;兼痰者,加川贝母、茯苓;兼气逆者,加杏仁、枳壳;兼血虚者,加生地、当归;风寒咳嗽初起,加防风、苏叶、生姜以疏散之;暑气伤肺,口渴,心烦,溺赤者,加黄连、黄芩、花粉以清其暑热;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知母、贝母、柏子仁以润其燥;肺咳,因风寒而咳血者,加紫苏、赤芍、丹参;心咳,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者,倍桔梗,加牛子;脾咳,咳而右胁隐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加剧者,加葛根、秦艽、郁金;肝咳,咳而两胁痛,不能自转侧者,加柴胡、枳壳、赤芍;肾咳,咳而腰背困,甚则咳涎者,加附子;胆咳,咳而呕苦水者,加黄芩、半夏、生姜;小肠咳,咳而矢气者,加白芍;胃咳,咳而呕,呕甚长虫出者,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者佐黄连;大肠咳,咳而遗屎者,加白术、赤石脂;膀胱咳,咳而遗尿者,加茯苓、半夏;三焦咳,咳久不止,腹满不食,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者.合异功散: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肾阴虚,水不制火,身烦热,脉细数者,早用地黄丸,午用本方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客邪留于肺经,变生虚热者,本方去荆芥,佐以团鱼丸;病热深久,变为虚劳,或尸虫入肺,喉痒而咳者,去荆芥,佐以月华丸;内伤饮食,口干痞闷,五更咳甚者,加连翘、山楂、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化滞。
温 病
温热之邪初犯肺卫
虽用辛凉 夹配温散
温热之邪,初入肺卫,治以银翘散时,不可因初起病轻而忽略兼夹。必须详审病情,随症适当加减,方能见效。如初起恶寒,可将芦根易葱白,或将芥穗适当增量,再辅以防风,酌情采用。如无恶寒,芥穗即可不用。咳者,牛蒡子、桔梗适当增量。热甚者,又当辨其性质,如燥热甚加石膏、知母;湿热有火则加黄芩之类。温病初起,治宜清凉辛散,最易忽略兼夹恶寒,须要配以温散的一面。只有细察之,并随症加减,庶几面面周到,用药必然有效,否则虽不致一下坏事,但亦能迁延病机,损耗津液,成为以后变证的因素。这是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
温病重在辨舌
温病化燥伤阴最速,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