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3-李翰卿-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麦味地黄丸:治阴虚久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石斛、生山药、生于术、生扁豆、生苡仁、生莲肉、西洋参、麦冬、金石斛、炙草。用量随证酌加,水煎服。 八、阴虚的药品 现将李老常用的补阴药品述之如下: (一)肺阴虚的药品择要 天冬: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性寒滑,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用。
麦冬: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便溏者也不可用,但同苡仁、山药、茯苓等同用不忌。
百合:咳嗽用之。白花鲜者更好。
炙杷叶:降气止咳嗽。气逆者可用。
桑皮:泻肺火。肺虚无火及风寒咳嗽者勿用。
川贝:有浊痰白沫者可用,清痰或无痰者不可用。
薄荷:散热清肺。稍兼风热者用之。
沙参:补肺阴。
梨:润肺清热。
五味子:敛肺气,敛肾气。咳久气耗,汗腺不固,或肾气上逆者都可用。
冬花:有咳嗽者可用。
柿霜:清热化痰。
白茅根:甘寒除内热,止血消瘀。
藕根:清热,止血消瘀。
童便:滋阴降火。有出血症者最宜,骨蒸服一般药不效者也效。阴虚无火,食不消化,肠不实者忌之。
知母:清肺滋肾。痰有臭味者可用。同黄柏能滋阴降火。但久服有引起泄泻的可能,所以脾虚食少便溏者都不可用。
人参:肺虚补肺之要药。但肺阴虚热盛者忌之。同二冬、二地用之可防止伤脾,食少泄泻之患脾肾虚者也可取用。
西洋参:性较寒,对于阴虚有热者比人参为优。
(二)肾阴虚的药品择要
熟地:补肾益阴。此为补肾阴的要药,对于精虚、髓虚、血虚都能治。但性稍温而滞,对于阴虚有热者,须与生地和其他滋阴药品同用。阴虚而兼痰多气郁胸满者,或不用,或与沉香、砂仁、麦冬、川贝等药同用。
生地:补阴凉血。有热者可用,食少泻多者不可用。
鳖甲:补阴潜阳。阴虚寒热往来,或骨蒸内热者,都可用。脾胃热,呕恶泄泻者,不宜用。
龟板:补阴潜阳,退骨蒸。肾虚无热者不用。
丹皮:五心烦热、骨蒸内热都可用。无汗者用之,清肝肾之虚热。
地骨皮:五心烦热、骨蒸内热都可用。有汗者用之,降肺中之伏火。
枸杞、杜仲:治肾虚腰痛。
猪腰子、猪脊髓:煎汤煎药,治腰脊疼痛.
莲须:精不固者用之。
紫河车:峻补精血。虚共者可用。
女贞子:肾阴虚有热者宜之。久服可致腹痛作泻.
山萸肉:补阴药。对于精不固、汗不止、尿不禁者都可用。膀胱有热,小便不利者,不可用。
(三)脾阴虚的药品择要
生山药:补脾补肺补肾。阴虚溏泻不食者最宜.,
茯苓:便溏尿少者可用。阴虚者不可多用,因渗利恐伤水分。
薏苡仁、莲肉、扁豆:泻者都可用。
生白术:补脾的正药。泄泻食少者最宜,但阴虚甚有嫌其燥者,或用于术,或以苡仁、石斛代之。
生白芍:有中满(夜剧昼静之满)、腹痛、出汗、泄痢、气不舒等症者可用。中寒腹痛泄泻,肠胃中觉冷者,不可用。
石斛:胃中或肌肉有虚热者宜之。
九、阴虚一切禁忌
在疗养当中,必须严守禁忌,否则影响治疗,兹择其要者如下:
1.烟、酒要绝对忌。
2.至于姜、葱、蒜,为了增进饮食,用少许调些味,病轻者偶然用之也可,但重病也须注意。
3.一切辛辣性食物(辣椒、花椒、胡椒、芥花面)绝对忌。
4.一切生冷、滑肠或硬性食物,恐伤肠胃,必须忌。性欲,这是造成阴虚最主要的原因,须绝对禁忌,甚至不可有欲念。顾氏说过:“欲心一动,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精已暗耗。”甚者须绝欲3年。
5.恼怒伤肝,忧思伤脾,须要时常注意。
6.劳动应注意减少。烦劳则气张于外,精绝于内,但轻微运动还是很需要的。
寒证小议
什么是“寒”?从人体上来说,寒就是热量不足的一种综合表现。什么是“寒证”?寒证就是人体热量不足导致的各种证候。从全身整体方面说,有表寒,有里寒,有阴邪直中之实寒,有阳虚所致之虚寒,有“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虚阳外越”之“假寒”。在表寒之中。又有“风寒”、“寒湿”、“阴暑”、“凉燥”、“伤寒”、“冒寒”之分;在里寒之中,除了阳虚所生内寒、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虚阳外越的假寒外,比较常见的就是由于饮食生冷,或服凉性药物过度,或居处高寒地区,衣被不能适体等而引起的五脏六腑之寒。
寒证的症状,表寒证可见全身肌肤肌肉恶风恶寒,发热,喜近衣被,头痛项强,身痛腰疼,骨节疼痛,舌上无苔,或舌苔淡白而薄润,口不干,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饮食,或鼻鸣干呕,或咳喘吐稀痰,脉浮而紧;里寒证则见腹痛腹满,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喜热恶寒,不敢服冷性饮食,勉强服食,则腹症加剧,脉沉紧或沉迟,在一年之中,夏季病减,冬季病增,在一日之间,午前轻而午后加重。单纯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实寒证或虚寒证,并不难辨识,但临床上寒热往往多以错杂的情况相间出现,因而寒热夹杂,孰多孰少,寒热真假,孰真孰伪,就成为考验医生辨证诊断水平,和影响患者疾病转归的关键。
如曾治一经西医诊断为副鼻窦炎的患者,穿刺有脓,头痛剧烈,鼻涕黄稠,口不干,不喜冷性食物,腹满,胁肋胀痛,舌淡苔薄,脉弦紧,为寒热夹杂,兼有气郁之证。给予逍遥散加银花、连翘、川芎、白芷、黄芩、干姜,1剂病减,3剂而愈。又如曾治一例咳嗽,就诊时病已迁延20多天,症见两胁胀满,痰多易咯出,咽干,口苦,但不喜饮,兼见头痛。诊为肝气郁结,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治以寒温并用之法,给予桑皮、贝母、柴胡、香附、橘红、半夏、茯苓、杏仁、干姜、黄芩,以清肺,温脾化痰,解郁,平调其寒热。1剂即见好转。
对于寒热真假之辨,最为紧要。当症状表现似是而非,难以辨认时,应舍症取舌,观舌苔之干燥与否,口渴之喜冷与否。答案肯定,则为热证无疑,虽身兼寒证,是为假寒;若答案是否定的,则为寒证无疑。即如认一个人一样,不论其穿什么衣服,都能够认出来,这就说明已经抓住其本质特征了。诊断疾病也是一样,不能凭其现象的某一点,而是本质上的特点才行。曾治一例浑身大热、大渴患者,看似热证无疑,但细察其舌,见无苔而润,口虽渴但不喜冷饮,当时考虑其热象属假,阳虚内寒是真,遂给予真武之类药品而愈。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
李老以善治夹杂证而见长,特别是善于识别夹杂证中相反证之孰多孰少、孰丰孰客,并能判断出比例,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据此对证下药,而一举获效。在寒热夹杂证中,他认为首先应区别寒中包火证与火中伏寒证之不同。寒中包火证。以寒证为主,火证往往不甚显著;火中伏寒之证,以火证为主,而寒证也往往不甚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李老认为,只有根据治疗经过,先行试探性治疗,以药测证,方能辨别清楚。盖寒中包火证,单用温药治疗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现火证的表现;火中伏寒证单用寒凉泻火药治疗,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现寒证之表现。至于寒证热证卜分明显的寒热夹杂之证,开始时寒热并用自然可以治愈,无须另立名称,徒乱人意。寒在肺中日久,变从火化,则当以火证治之,无须顾其寒。风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陈寒入肺,因寒动火,损伤血络,而致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热错杂证。医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证为主之寒中包火证及以热证为主之火中伏寒证而乱投药,将寒热比例颠倒,终因误治酿成痨瘵,慎之慎之!
临床上,李老常以清除郁火之方治疗寒中包火之证,方如小柴胡汤加苏子、款冬花;以搜剔陈寒之方治疗火中伏寒之证,方如《千金》麦门冬汤(麦冬三钱,生地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半夏二钱,紫菀三钱,竹茹三钱,麻黄一钱,五味子一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麦门冬汤虽寒热并用,但以清凉泻火为主,因风寒客于肺中而引火生痰,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祛除痰饮,用生地、紫菀、竹茹、麦冬、五味子以清敛火气。然陈寒不除,则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辛温之麻黄一味,以搜剔陈寒。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清敛之中寓以剔除陈寒,达到火气清而伏寒除、痰火去而不反复的目的。
血证论
我们通常将异常出血统称血证,李老则将血的.切病状统称血证,其中包括血热、血寒、血虚、血瘀、出血及血脱六种。六者皆出现有关血液(包括月经)方面的证候:血热者,为血液热度太过,有了热证症状,必见喜冷怕热,口干舌燥,嗜食冷性饮食;血寒者,血液的热度不足,有了寒证症状,必见喜热恶寒,恶冷性饮食;血虚者,为血中成分不足,亦称贫血,症见面色苍白,经量少色淡,舌淡苔少,脉细;血瘀者,为血中有块,有栓塞或血滞的证候,为血证中的实证,症见各处刺痛,月经有块,皮肤及舌上有瘀点、瘀斑等;出血者,为除了正常月经及伤寒病解之鼻衄外的一切出血;血脱者,为出血过多不止,脉微欲绝,或无脉,或脉大无伦之证。
论瘀血与五脏之关系
“瘀血”为中医特有的一种病理现象,有两层含义。其一,瘀血是多种疾病过程中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其二,由于瘀血之存在,影响脏腑功能,又可变牛各种疾病。瘀血的形成不外外伤、气虚、阴虚、血虚、气滞、寒凝、热灼等原因。同时,血液之正常生成循行及瘀血的产生又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总括为:血液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贮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
1.瘀血与肝的关系
肝乃瘀血形成的关键所在。肝不疏泄,则气血郁遏于内,或横溢于外,所滞之处,皆可成瘀。或肝火炽盛,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