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感冒后高热头晕,恶心呕吐,舌苔黄厚腻或黄,脉沉弦滑。治宜疏解三焦郁热,凉膈散加减:
黄芩6克栀子6克连翘6克枳壳6克薄荷4克大黄1.5克杏仁6克甘草3克
若心烦易怒者,宜大柴胡汤。
若小儿经常感冒,五心烦热,大便于,感冒后即发高热者,升降散加减:
僵蚕6~9克 蝉蜕6~9克 片姜黄6~9克 大黄1~3克苏叶3~6克
鼻流清涕者加防风3克。
6.肝郁血虚,肺气不固证:经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胸胁窜痛或胁下痞满,口苦口干,五心烦热,每至月经期间即感冒,感冒后症见头痛,全身酸痛,微有恶寒,脉弦细。治宜解郁疏肝,养血清热,逍遥散加减:
柴胡9克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4.5克薄荷6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
小伤寒证治三法
小伤寒一病,首见于清代何廉臣之《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篇”。小伤寒实乃冒寒、四时感冒、冒风、感寒、伤风、鼻感冒、鼻伤风、鼻粘膜炎等诸多疾病的俗称。山西民间也有叫作“风发”的。
李老认为其主证是喷嚏频作,时流清涕;副证为发热,恶风寒,鼻塞声重,咳嗽,舌如平人,苔白薄而润。其病因为偶感风寒,诊断的重点在于鼻部,发热恶风寒的症状很轻,有的就不发热,但也有发热恶风寒较甚的,这是轻重的关系,不必有所顾虑。与本病的鉴别只须注意麻疹,因为麻疹初起也有打喷嚏和咳嗽等症,但麻疹多发于儿童,且发热较重。
虽然《通俗伤寒论》认为本病因感冒风寒所致,但验之于临床,本病属于风热者较多,在治疗上要分别表寒、表热(即风寒、风热)。风寒者,恶寒比较重,且不喜欢冷性饮食;风热者,恶寒较轻,必有喜欢冷性饮食的现象。虽在寒热疑似之间,辛温药也不宜过用,李老认为用一次就可以了。
李翰卿先生用治本病的方剂有三:
1.葱白香豉汤:此辛温疏散之剂,鼻塞声重、微恶风寒者最宜。
鲜葱白5枚(切碎) 淡豆豉9克鲜姜3克
用水碗半煎成1碗,去渣温服,覆被微汗出即愈。
忌酸冷油腻,避风,以防病去不净,或停食,或复感。
2.止嗽散:此辛温剂。兼咳嗽者最宜。
荆芥 白前 陈皮 桔梗 百部 甘草 紫菀
研末,每晚临睡时用姜葱汤送服6~9克,三两次即愈。(末药很难服,李老在临床常改用小剂煎服,其效也同。临证时斟酌用之可也。)
3.雷氏微辛轻解法:此辛凉剂,兼轻度咳嗽头痛者有效。(编者按:“雷氏微辛轻解法”出于清代雷丰之《时病论》,以法名方。)
苏梗4.5克薄荷梗3克牛蒡子4.5克桔梗4.5克瓜蒌壳6克橘红4.5克
水煎时间不可过久。在太原地区剂量可加大些。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曾谆谆告诫:“凡人有小病,觉不如常,则须早疗,若隐忍不疗,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当自戒勒,小有不安,便须救疗,寻其邪由,乃在腠理,阳散以时,鲜有不愈者。若患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虽和缓之功,亦无能为也。”此论用于本病甚为恰当。李翰卿先生亦叮嘱医者云:对于本病不可因为它是小病就不及早治疗,或不避风寒,不注意饮食。须知小病是大病的根子,古人说过“伤风不解便成劳”,这说明肺病也会因这种小病造成。
辨恶寒 一、恶寒 辨恶寒应首先明确以下症状: 恶寒:是怕寒冷的感觉,乃恶风之重症,这种怕冷现象虽重衣厚被、向火取暖都不能解除。
恶风:系怕风的感觉,为恶寒的轻症,见风则恶,不见风则不恶,如衣被盖得很严密,即没有这种感觉,稍一露体便觉冷风淅淅。
欲得近衣:是指喜欢多穿些衣服,这是恶风恶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不欲去衣被:是指不想把衣被去掉,也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喜热、喜温暖、欲向火:这都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
以上这些症状归纳起来,都是怕冷的现象,在伤寒论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太阳病的表寒证:大部分是在发病的开始,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初起时或有先恶寒,尚未发热者),其脉必浮,口必不渴。治宜麻桂等药发汗解肌。
(二)少阴病的阳虚证:除寒邪直中少阴,或太阳少阴兼见的两感证外,绝没有开始即发现的,也绝没有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其脉必沉细。治宜附子回阳。
除此之外,恶寒还可见于新感温病,初起恶寒轻,发热重,或兼口渴等症;新感引动伏邪者,其恶寒,并兼有舌赤口渴等里热证表现。 二、发热恶寒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伤寒 1.太阳病:是恶寒重、发热轻的证候,‘有的初起单恶寒,不发热,有的重衣厚被不能少解,必兼头痛、项强、脉浮等,口必不渴。治疗主药冬季多用麻桂,春秋多用荆防,夏季多用香薷。
2.太阳兼少阳病:发热微恶寒,兼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方如柴胡桂枝汤。
3.太阳兼阳明病:发热恶寒,兼腹满大便不通。方如桂枝加大黄汤、厚朴七物汤。
4.太阳兼少阴病:发热轻,恶寒重,脉必微细。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温病
1.温病邪在上焦肺卫: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于等症。
2.冬温犯肺:这是冬季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干的症候,因为所伤是肺经,所以必兼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3.湿温,邪在肺卫,清阳被阻:此证只宜用藿香、紫苏、桔梗、杏仁、苡仁等药宣肺达邪,芳香化湿,不宜重用发汗。 三、但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 可见于:
(一)伤寒阳明病。
(二)温病:邪在气分者,舌必自黄,用自虎汤;在营血分者,高热持续不退,舌必绛,用清营汤。
(三)肾热: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治宜六味地黄丸。
(四)火不归经:大热口渴,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治宜十全大补汤吞八昧丸。
(五)阳郁于脾:治宜升阳散火汤。
(六)血虚:治宜当归补血汤。
四、寒热往来
是指寒已而热,热已而寒,也就是发热之时不恶寒,恶寒之时不发热。可见于:
(一)伤寒少阳病:这是没有定时的寒热证,但必兼口苦、咽干、目眩、舌白、脉浮弦等方为确当,如大小柴胡汤证。 (二)疟疾:这是有定时的寒热证,有连日发、间日发或三日发的不同,一日只发一次,时间或上午或下午,虽略有早迟之差,但大部分总是一定的。 (三)邪伏膜原 1.春温:伏邪外出的主证,寒热如疟,没有定时,但它不同于伤寒少阳病者主要是兼有舌赤、苔垢等湿热相合的症状,如蒿芩清胆汤证是也。
2.伏暑:初起可能与寒热不规则的疟疾相混,但必兼脘闷口渴,午后热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则热证减轻。若暑偏重者以清暑透热为主,若湿偏重者以清暑化湿为主。
咳 嗽
为咳嗽正名
咳嗽是肺脏病变中的一种常见症候,是喉中发出啃啃声音的一种疾病。古人云:有声无痰叫作咳,有痰无声叫作嗽,有痰又有声叫作咳嗽。李老认为,从临床实际观察看,不论写成文字,或是口头问答,往往把咳嗽二字作为通用的名称,而有痰无声的症候,从来没有见过用咳嗽二字表达的。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啃啃声音的有无来决定是否属于咳嗽。凡是有这种声音者,无论痰的有无,均可叫作“咳嗽”;没有这种声音,虽喉中痰声辘辘,也不得叫作“咳嗽”。至于其他各种咳嗽的名称,应该根据诊疗价值,把它肯定下来,若是质同名异,即既无诊疗价值,又觉得徒乱人意的重复性名称,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使每一种名称都有明确固定的标准。如“干咳”、“燥咳”、“气咳”、“秋燥咳嗽”等,均与燥邪侵肺有关,临床表现均以无痰、无血的干咳为其共同特征,故可将上述诸咳合并为“干咳”一种。又如“实咳”、“虚咳”、“寒咳”、“热咳”等名称,过分笼统,应以具体的内伤、外感咳嗽证名取而代之等等。这样不但对于医者在认识和交流方面易于统一起来,而且对于患者也能减少他们不必要的顾虑。事实告诉我们,医者的说法分歧,每致患者不能充分信任,因而延误了治疗,影响了工作。古人说过:“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矣。”对于中医学的继承及整理提高,应该首先着眼于名称,即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诸咳不同 须当细辨 一、咳嗽的主症及全身症状辨 (一)主症:喉中啃啃有声。
. (二)全身症状 1.咳而倚息不得卧:是指咳嗽气上逆,睡觉时或俯或仰,倚靠得很高,不能正常平卧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阳虚,水逆,痰饮冲肺所致。
2.咳而声重:是指咳嗽声音大而有力。多为邪盛而正未虚之外感、实证咳嗽。
3.咳而无痰:又叫干咳,多由肺燥阴虚所致。
4.痰不易咳出:是指咳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多由燥痰或体虚久嗽咳痰无力所致。
5.咳痰稀而多:为湿痰水饮之证,源在脾而不在肺,由脾虚水湿失运所致。
6.咳血:指咳嗽而痰中有血,或纯粹咳血。多由外感或内伤化热、化火,灼伤肺络所致,或见于肺痈、肺痨等病。
7.痰中血丝:又名咯血,多为阴虚火旺,或肺有燥邪,热扰肺络所致。
8.偏睡:指侧卧一边,能左不能右,或能右不能左,或能俯不能仰。是虚劳骨蒸内热的证候,或见于瘀血咳嗽。
9.黄昏咳嗽:为阴虚咳嗽的主症。
10.五更咳嗽:多为食积咳嗽的主症,以小儿食积咳嗽为多见。
11.冬季咳甚,春夏即愈:多为阳虚咳嗽之主症。
12.久嗽:指咳嗽日久不愈。多属内伤虚劳之咳嗽。
13.薪咳:指现得的咳嗽。多属外感。
14.气出或吐痰腥臭:是饮酒伤肺,肺热证之一。
15.咽喉不利:咽喉干燥梗痛,为肺热证之一。
16.口苦干燥:为肺热证之一。
17.面目浮肿:可因风寒侵肺或水饮冲肺所致。若兼见喘嗽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