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家医书,凡伤寒、杂证所用成方,每汇篇末,以备考核。然古方甚繁,大概已见《医方考》、《名医方论》、
《医方集解》等书,是集另辑方论一册,撮其大略,或有匠心独创与得自传闻,法属精良者,间于各门附载一、
二。惟幼科丸、散诸方,
所载较多,备急用也。至于痘疹方法,因本卷书帙已盈,未能载及,专科诸书具在,自可检阅。
本草,名家着述∶博者,莫如时珍《纲目》,约者,莫如 庵《备要》。是集所辑《药略》一册,不无太简,
实缘限于尺幅,故仅揭其要耳。
医之有案,如弈之有谱也。然一家案中求其精粹者,亦不多得。即名医类案一书,非不悉备,窃恐广罗寡要,
是集所载,务求超群迈众,阅之令人心思开扩。泛常诸案,悉不纂入。
经、史、子、集诸书,有与医术相通者,间述一、二。非故繁称博引,诚以此事系生死所关,古圣贤亦尝留意。
不当以小道外之也。
《张氏医通》、《证治汇补》、《沈氏尊生》诸书,亦皆遴选诸家名论,然每参以己意。是集专述古人之言,
毫不敢窃附鄙见者,盖恐蹈妄作之愆也。
卷一·医学溯源
养生
属性:x经义x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
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
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
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
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素问》)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
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经》)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x哲言x
毋劳女形,毋摇女精,可以长生。(《广成子》)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使吾无身,吾有何患?余则曰∶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
有何乐?是可见人之所有者惟吾,吾之所赖者惟形耳。(张景岳)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
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亦无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
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老子》)
心为脏腑之主,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
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恚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类经》)
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
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
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醒,多恶则憔悴无欢。凡此十二
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葛洪)
《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
之宜避,行立坐卧之有常。绝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劳怒以耗气,则真阴之水自
充,五内之火自熄。(《明医指掌》)
问居常调卫之法若何?曰∶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闭,即当加意谨慎。《经》谓暮而收拒,毋扰
筋骨,毋见雾露。收者,收藏神气于内也;拒者,捍拒邪气于外也。如晨门者,昏闭明启,
尚何暴客之虞哉?(《医门法律》)
养耳力者,常饱;养目力者,常瞑;养臂指者,常屈伸;养股趾者,常步履。(《褚氏遗书》)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
五难。(嵇叔夜)
人身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春气融融,故能生物;秋气肃肃,故能杀物。明乎生杀之机者,可与
论养生。○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尼父二论,首揭悦乐;佛家《般若经》,首
称自在;庄生着《南华》,首标《逍遥游》。吾人心体,原自活泼,何可因形以损神,神损形得独存乎?○人
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未来之事莫预虑;既去之事莫留念;见
在之事,据理应之,而不以利害惕心,得失撄念。如此,则神常觉清净,事常觉简少。盖终日扰人方寸,憧憧
役役不得休息者,不过此三种念头扫涤不开耳。天下本无事,我心本清净,庸人自扰之。○一叶蔽目,不见邱
山;一豆塞耳,不闻雷霆;一念执迷,不知万境。博弈迷,酒色迷,财利迷,胜心迷,以至功名迷,生死迷。
迷之大小不同,其为迷则一也。○人生忧患之根,每起于爱恋。爱生故忧死,爱达故忧穷,爱得故忧失。若
能断爱根,忧根自断矣。○怒之根,每起于不恕。薄望人,浓责己,怒根永绝矣。无怒自无怨,故圣人以为
远怨。○人生种种执着,皆缘有我,所以牵系不舍。夫我未生时,我在何处?造化一点 偶钟而生此我
也,奈何妄认为我,坚牢不破,迷却一生!盖人之所以迷恋不舍者,吾知之矣∶为世境之纷华,父母之爱,
妻子之情,朋友之契,而不忍弃也。假如天地不生得我,或生而幼殇,则世界交情,父母妻子,原非我有也。
吾生如寄耳,安得妄生执着?但当随分尽所当为,即境逍遥,看得世上种种,皆非吾有,如贷人之物,寓
人之室,便减多少挂累。○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心主血,养血莫先于养心。
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古云∶毋以脾胃热冷物;毋以脾胃软硬物,
毋以脾胃熟生物。可谓至言。○古
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真药石之言。(黄承昊)
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二语深得养生之理。(韩飞霞)
卷一·医学溯源
稽古
属性:x经义x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此上帝之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
x哲言x
医术十三科∶曰大方,曰小方,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喉咙,曰接骨,
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失其传。(《类经》)
医有五科七事∶曰脉,曰因,曰病,曰证,曰治,为五科。因复分为三∶曰内,曰外,曰不内不外,并
四科为七事。(《证治准绳》)
伏羲氏有《天元玉册》。乃鬼臾区十世祖口诵而传之。《素问》中重载其语。(《医学入门》)
神农氏有本草传世。(《见闻录》)
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
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神农尝百草,立九候,正阴阳之变化,救性命之昏札,
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伊芳尹宗之,仲景广之,洁古派之。噫!宗之、广之、派之,虽多寡之不同,其所以得立
法之要,则一也。洁古倍于仲景,无异仲景之倍于伊芳尹;仲景之倍于伊芳尹,无异伊芳尹之倍于神农。观洁古之说,
则知仲景
之言;观仲景之言,则知伊芳尹之意,皆不出于神农矣。○刘禹锡云∶《神农本经》以 书,《名医别录》以墨
书,传写既久, 墨错乱,遂令后人以为非神农书,以此故也。(王好古)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予诵其书,未始不叹夫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夫神农立
极之大圣也,闵生民之不能以无疾,故察夫物性之可以愈疾者,以贻后人,固不待乎物物必尝而始知也。苟待
乎物物必尝而始知,则不足谓之生知之圣也。以生知之圣言之,则虽不尝亦可知也。设使其所知,果有待乎必
尝,则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岂神农众疾俱备而历试之乎?况污秽之药不可尝者,岂亦尝乎?且味固可
以尝而知,其气、性、行经、主治及畏、恶、反忌之类,亦可以尝而知乎?苟尝其所可尝,而不尝其所不可尝,
不可尝者既可知,而可尝者,亦不必待乎尝之而后知矣。谓其不尝,不可也,谓其悉尝,亦不可也。然《经》
于诸药名下,不着气、性等字,独以味字冠之者,由药入口,惟味为先故也。又药中虽有玉、石、虫、兽之
类,其至众者,惟草为然。故遂曰尝百草耳!岂独尝草哉?夫物之有毒,尝而毒焉有矣。岂中毒者,日必七十
乎?设以其七十毒偶见于一日而记之,则毒之小也,固不死而可解;毒之大也,则死矣。孰能解之?亦孰能复
生之乎?先正谓《淮南》之书多寓言,夫岂不信!(《溯洄集》)
上古文本简略,而世传《素问》一书,浩瀚数万言,知非轩后之旧矣。然精微奥博,语多至道,其亦和、
缓、挚、扁之流,根据托以立言者乎?(《马氏绎史》)
《素问》、《本经》,议者以为战国时书,加以补亡数篇,则显然非《太素》中语。宜其以为非轩岐书
也。(刘禹锡)
王安道曰∶运气七篇,与《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