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令郁于经络;或饮醇浓味,里热炽烈,而卫不与营和;或不正之气内侵,即有腹痛下利诸证。治法以里证为
主。稍兼清散,设用辛温,祸不旋踵。(《临证指南》)
x附方x
柴胡梅连散 柴胡、前胡各三钱,胡黄连、乌梅各一钱。上 咀,每一钱,童便一盏,猪KT 一枚,猪脊
髓一条,韭根白半钱,同煎,不拘时温服。
暑风饮子 治暑风急惊。防风、柴胡、香薷、连翘、赤苓、半夏、钩藤钩、石膏、扁荚叶、甘草。风胜加
羌活;热胜,舌如杨梅加黄连;小便不利加木通;人事昏迷加鲜菖蒲。
大青膏 治伤风吐泻。青黛、天麻各一钱,朱砂、干蝎、白附子各五分,天竺黄、乌梢蛇肉各二钱,麝香
二分。各为细末,蜜和成膏,薄荷汤化服,每一小豆许。
钩藤饮 人参、犀角各五分,全蝎、天麻各二分,甘草一分,钩藤一钱。
蝉蝎散 慢惊,阳证尚在,宜用此方。蝉蜕二十一个,全蝎七个,南星一个,甘草二分半,为末,每用一
钱,姜枣水煎服。
醒脾散 治脾困昏沉,吐泻不止,渐成慢惊。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附子、天麻、僵蚕、木香各五
分,全蝎二分半。上为粗末,每用二钱,姜枣水煎服。
乌蝎散 治慢惊纯阴证,吐泻不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南星、川乌、全蝎,同锉粗末,姜枣水煎服。
黄土稻花汤 治暑风吐泻,将成慢惊。黄土一两,稻花一合,人参五分,陈皮四分,半夏五分,茯苓七分,
甘草二分,乌梅肉五分。新汲水,搅黄土,澄清煎药;汤熟,入稻花,再煎数沸,温服。如无稻花,以生谷芽代之。
蒿虫丸 治急惊神效。朱砂、轻粉各一钱。上为细末,取青蒿节内虫,同研,丸如麻子大,晒干,瓷罐
收贮。一岁一丸,人乳化服。(蒿虫须七月初旬取,迟则生翅飞去。)
紫霜丸 治惊积。代赭石二钱,杏仁二十一个,巴豆二十一粒。为末,饭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煎
皂角仁汤下。
猪心汤 治小儿痫证。用甘遂末一钱,猪心一个,批作两片,入甘遂末药在内,线缚,湿纸包裹,文武
火煨熟,取药细研,入辰砂末一钱,和匀,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猪心汤化下,神效。
紫河车丸 治先天不足,痫证频发。紫河车(即小儿胞衣)肥浓者一个,洗净,重汤蒸烂,研入人参、
当归末,和匀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五、六丸,乳汁化下。
摩药 治小儿客忤。用豆豉数合,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先摩儿囟顶、足心各五、六遍;再摩
心口及脐。摩之食顷,破视丸中有细毛为验,掷丸道中,痛即止。
花火膏 治夜啼。灯花一颗。涂乳上,命儿吮之。
蝉花散 用蝉退下半截为末,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其啼即止。若用上截,即复啼。
布袋丸 治小儿丁奚、哺露、无辜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芦荟各五钱,夜明砂、使君子、芜荑
各二两,共为末,蒸饼糊丸,晒干,每粒约重三钱。日用一丸,布袋盛之。另切精猪肉二两,同煮汁服,肉亦
可食。其袋取起,悬挂风处,一丸可煮数次。
蟾蜍丸 治无辜疳。大蟾蜍一枚。先取粪蛆一杓,置木桶中,以尿浸之;却将蟾蜍跌死,投与蛆食一昼
夜;用布袋盛蛆,
置急流水中一宿,取出,瓦上焙干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其效如神。
鸡肝药 治疳疾。鸡肝一具,雄黄、牛黄各半分。先将鸡肝剖开,取二黄药末放于肝内,合好;再用酒酿
半钟,将鸡肝浸酒酿内,隔汤炖熟,晒干研末,调服。或就热啖食亦可。
七味白术散 治小儿吐泻,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藿香各一钱,
干葛二钱。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涂囟法 用龙骨,醋磨浓汁,摊青绢上,焙温,紧束头颅,一日一换。
龟背丸 麻黄、防风、独活、前胡、当归、大黄、枳壳各三钱。为细末,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
食后米汤下。
龟胸丸 大黄七钱半,天冬、百合、杏仁、木通、桑白皮、甜葶苈、朴硝各五钱。为细末,蜜丸绿豆大。
温水研服五丸,量儿大小加减。
温脾丹 治脾冷多涎。丁香、木香、半夏各一两,白术、青皮、干姜各半两。捣为细末,蜜丸黍米大。每
服十粒,米饮下。
金朱丹 治脾热多涎。金箔、朱砂、半夏、南星各一两,茯苓、石膏各半两。细研,姜汁和丸黍米大。每
服十粒,人参汤下。
汪广期拟方 治食积日久。五谷虫、锅焦粉。
又方 外感鼻塞,咳嗽,肺受风邪宜之。前胡、杏仁、桔梗、甘草。
又方 发热头痛,宜解表。秦艽、甘草、菊花、生姜。此方寒家得之程敬通先生,治西门汪大有家小儿。
风温汤 治春月伤风,发热汗多,不可妄散。玉竹、料豆、甘草。此方百益先生及先大人常用。
至宝丹 犀角、朱砂、雄黄、琥珀、水安息香膏、玳瑁各一
两,龙脑、麝香各一钱,牛黄五钱,金银箔各十五斤。为极细末,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入诸药研和。分作百丸
蜡包,临服剖开,参汤化下。
牛黄丸 牛黄二钱半,朱砂、郁金、丹皮各三钱,冰片、生甘草各一钱。蜜丸,新汲水化下。
卷十五·痘疹精华
痘科纲领
属性:x痘原x
上古无痘疹,周末秦初乃有之。(《医学入门》)
痘疮一证,俗曰天疮。原其所由,实由胎毒内蓄,而复因时气外触,其毒乃发,故传染相似,是亦天行
疫疠证也。但考之《内经》,则止言疡疹,即今斑疹之属也。故自越人、仲景、元化、叔和诸公,皆无言及痘,
可见上古本无是证。而今何以有之?愚谓近代之毒,必以醇酒五味造作太过,较古人之恬淡,相去远矣!或者
未信余言,第观藜藿、膏粱之家,即有不同。今之北域亦不出痘,原其所由,实由是耳,岂果彼无胎毒邪?(张景岳)
痘疹之原,有论秽毒者,有论淫火者,有论时行正病者,靡有定论。将谓秽毒淫火耶?则一岁之中,大
而郡县,小而村落,病者相似,而死相继,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将谓时行正病耶?何以自少至老,但作一度,
厥后再无传染也。盖父母于子,一体而分,精血之毒,已蓄于阳施阴化之始,固不待诞生之顷,咽其血而后有
也。然则待时而发者,胎毒也。或速而危,或徐而顺,或暴而死者,气之微甚所使也。发则其毒泄矣。所以终
身但作一度,后即有其气,不复传染焉。○痘为胎毒昭昭矣!其间或疏而轻,或密而重,或重变轻,或轻变重,
变化叵测。是又有说也,疏而轻者始终如一,密而重者变怪百出。或因父母相传而然,或因疫疠相染而然,或
因鬼疰相着而然。杳冥恍惚,出于闻见思虑之所不及。此与智者道之,痴人前不必说梦也。○按痘疹之发,
显是天行时气。廛市村落,互相传染,轻则俱轻,重则俱重。虽有异于众者,十之一二而已,岂概谓胎毒哉!
然疫疠终身不染者,比比皆是,而痘疹无一人得免;疫疠一染之后,不能保其不再染,而痘疹一发不再发。则
胎毒之说,又何可尽废乎?至谓淫火秽血,古亦有之,而何独无痘疹之患?欲以破胎毒之说,则又不然,天下
之无而忽有者,多矣。草有名虞美人者,虞美人,项王宠姬也,为项王死,世哀之,为之歌。对草倚声凄恸而
草辄摇,草无情识也。方其未有楚,则宠姬亦无,况有草耶?一切众生,妄自颠倒而成三界,如之,又何疑乎
痘疹?(万密斋)
按胎毒之轻重,人皆易明,若外感之气,人莫能晓。夫天地间只有六气,气平则为和,气不平则有胜复。
胜复至极,则为厉气,为疫气、瘴气,更有道途中秽浊气。人若感之,不拘老幼俱病。今出痘所感之气,则异
乎是。此气独与未泄胎毒之儿两相感触,未闻痘证盛行之时,已出过痘之儿亦染患也。考是气,自古迄今,从
未有人申帮助白确为何气,故前贤于痘证一科,因不明其气之源,不无偏执之弊。有喜于寒泻者;有喜于温托
者;有先用寒泻,而后用温补者;有先用温托,而后用清解者;更有不审儿体之虚实寒热,俱宗费建中《救偏
琐言》,每于发热见点时,概用大黄、石膏、黄连、犀角、羚角等,不知费氏之书名为“救偏”,乃救惯用热
药之偏耳。若本不偏,而宗其法,反至偏矣。婴儿之命,其何以堪!(《临证指南》)
痘者,受胎之始,其毒浸浃骨髓,一呼一吸,久随气血营运。然虽随之营运,终非我之族类,其性必异,
一旦其类来召,则摇撼震动,离而去之。其去也,初与气血一家,今与气血各党,邪正不合,彼此欲别,必与
争战。战而气血胜,则毒亡而人存;战而毒胜,则气血败,毒由是外灭肌肤,内戕骨髓,而人死矣。
(《黄帝逸典》)
x调护x
如天时大寒,盖覆常宜温暖,勿使受寒,恐毒瓦斯为寒所触,而不得出也。如天时大热,不可盖覆,欲宜
清凉,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使疮溃烂也。如时有迅雷、烈风、豪雨之变,宜谨帏帐,添盖覆,多烧
辟秽香,以辟一时不正之气。○卧处常要无风,又要通明,切忌幽暗。夜静不断灯火,不离亲人看守,恐要饮食,
一时得具,或有痛痒,与之抚摩。(闻人 )
布痘如值严冬,房中多置炭火,有回天之能;盛暑多盛冰水,得清心之喜。务须四时和暖如春,令气血
和畅为妙。(《冯氏锦囊》)
凡出痘,须开窗以通天气,居楼下以通地气,宽衣带以通血气。(《橡村痘诀》)
x避秽x
痘疮宜避一切秽恶气及外人入房。远行劳汗气,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麝香臊膻气,妇人经候诸血
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厕缸便桶气,误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鸡毛鱼骨气,葱蒜韭薤气,以上皆不可犯。须
要时常烧乳香之类。芬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