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芥、升麻,醋能收敛故也。五灰、十灰诸散,药用 炒者,红见黑则止也。红为火象,黑为水色。血症多兼
黑药,水能遏火之义。或用鹿茸丸。
景岳治血热妄行,保阴煎,或加减一阴煎。火盛迫血,徙薪饮加续断、丹参。脾肾虚寒,兼呕兼溏泻而畏
寒,理阴煎,或理中汤。脾肾阴气不固,固阴煎,或秘元煎。阳虚脱陷,四维散。血脱气竭,独参汤,或当
归补血汤。血滑不禁,龙骨散加人参。血臭脉滑者多火,宜从清凉。血腥清寒,脉细者多虚,必须温补。
景岳又云∶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然又不可用寒治。盖寒则血凝,而热郁于内,治宜清补,兼
为升提,血自循经,经自摄血,而又不可骤止也。宜地黄、阿胶、白芍、麦冬、桑耳灰、木耳灰之属。久则
多虚寒,又宜温补脾胃。
《女科纂要》云,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养气补火,或兼制火。凡崩漏不可多用寒凉,致伤脾胃,
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卷之八崩漏论治
崩漏脉候
属性: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数盛者死。漏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许,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尺脉急而
弦大,风邪入少阴经。女子漏下赤白,脉浮者死。凡五脏俱虚,五色杂下,谓之五崩∶肺虚色白如涕,心虚色
赤如绛,脾虚色黄如烂瓜,肝虚色青如蓝,肾虚色黑如肝血。
卷之八崩漏论治
附方
属性:〔脾虚〕x六君子汤x 见一卷中风。
〔气虚〕x补中益气汤x 见一卷中风。
〔血虚〕x四物汤x 见一卷中风。
〔怒火〕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
〔血热〕x加味逍遥散x 见一卷火。
〔思郁〕x归脾汤x 见二卷劳瘵。
〔益气〕x四君子汤x 见一卷中风。
〔补火〕x八味丸x 见一卷中风。
〔虚寒〕x十全大补汤x 见一卷中风。
〔虚寒〕x附子理中汤x 见一卷中风。
〔烦躁〕x八珍汤x 见一卷中风。
〔崩中〕x胶艾四物汤x 见本卷调经。
〔肢厥〕x震灵丹x 禹余粮 赤石脂 紫石英 代赭石(各四两)入净锅中,盐泥封固, 研。入乳香
没药 辰砂(各一两) 五灵脂(二两) 米糊丸。
〔止涩〕x三灰散x 棕灰 绢灰 血余炭
〔厥冷〕x理中汤x 见一卷中风。
〔补血〕x芎归散x 川芎 当归
〔寒崩〕x小牛角 散x 牛角 (一枚烧赤)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各二两)
阿胶(三两) 乌 骨 龙骨(各一两) 赤小豆(六合) 为末,温酒调服方寸匕。
〔积冷〕x大牛角 散x 牛角 干姜 当归 续断 龙骨 禹余粮 生地 桑耳 白术 赤石脂 矾石
人参 附子 蒲黄 防风
〔不止〕x角 鹿茸散x 牛角 鹿茸 当归 续断 阿胶 甘草 地榆 丹参 地黄 川芎 赤石脂
龟甲 柏子仁
〔呕痛〕x伏龙肝汤x 见四卷痢。
〔鲜血〕x旋复花汤x 见二卷痰饮。
〔初崩〕x荆芥四物汤x 即四物汤加荆芥、条芩、香附各一钱,水煎。一方加地榆,一方并加阿胶、艾叶。
〔虚热〕x奇效四物汤x 四物汤加阿胶,名妇宝丹。此再加艾叶、黄芩炒各一钱。
〔因怒〕x养血平肝汤x 归 芍 香附(各二钱) 青 柴 芎 地
(各八分) 甘草(五分)
〔劳心〕x柏子仁汤x 柏子仁 香附 川芎 鹿茸(酒蒸焙) 茯神 当归(各钱半) 续断(二钱)
阿胶 远志(各一钱) 炙草(五分) 加姜煎。
〔脾虚〕x当归芍药汤x 黄 (钱半) 白术 苍术 当归 白芍(各一钱) 陈皮 熟地(各五分)
生地 炙草(各三分) 柴胡(二分) 水煎。
〔脱血〕x升阳益胃汤x 见七卷便血。
〔崩带〕x艾附汤x 艾叶 制香附
〔漏水〕x丁香胶艾汤x 当归(钱二分) 芍 地(各三分) 川芎 丁香(各四分) 艾叶(一钱)
阿胶(六分) 水煎。
〔虚脱〕x鹿茸散x 鹿茸(酥炙,一两) 龙骨 鳖甲(酥炙) 熟地 白芍 白石脂 乌 骨(炙黄)
续断(各二两) 苁蓉(一两)
〔虚脱〕x鹿茸丸x 鹿茸(燎去毛,酥炙)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两) 当归 地黄 续断(各二两)
附子 艾叶 柏叶(各五钱) 为末酒糊丸。
〔固涩〕x牡蛎丸x 牡蛎火 ,研细,醋调丸。再 红研细,用醋调艾末熬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
丸。
〔固涩〕x五灰散x 莲蓬壳 黄绢 血余 百草霜 棕皮(俱烧灰) 山栀 蒲黄(俱炒) 黑墨 血竭
为细末调服,或炼蜜为丸。米饮下五十丸。
〔固涩〕x十灰散x 黄绢 马尾 藕节 艾叶 赤松皮 蒲黄 莲蓬壳 油发 棕榈 绵花(俱烧灰)
研细,醋煮,米汁为丸。
〔血热〕x保阴煎x 见五卷痉。
〔血热〕x加减一阴煎x 见四卷怔忡。
〔火盛〕x徙薪饮x 见七卷淋浊。
〔脾肾〕x理阴煎x 见二卷咳嗽。
〔滑泄〕x固阴煎x 见二卷脱。
〔不固〕x秘元煎x 见四卷三消。
〔阳虚〕x四维散x 见三卷饮食。
〔气虚〕x独参汤x 人参一味煎。
〔气血〕x当归补血汤x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水煎服。
〔血滑〕x龙骨散x 龙丹( ) 当归 制香附(各一两) 棕毛灰(五钱) 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米
汤下。
卷之八崩漏论治
崩漏脉案
属性:杭氏 崩漏日久,近添腹痛。医疑孀居气悒失调,用失笑散破血中气滞,加阿胶、归、芍熄风和营。究竟
腹痛未止,淋沥益加,血如豆汁。晡时神倦火升,阴络既伤,奇脉不固,虚阳易炎,左部虚不受按,右部浮大
少力。治宜固摄冲任,兼镇虚阳。赤石脂(二钱)、五味(五分)、龙骨( )、丹皮(各钱二分)、
杜仲(盐水炒)、熟地(砂仁蒸)、白芍、山药(俱炒。各二钱)、钗石斛、茯神(各三钱)、莲子(十五粒)、
鸡血藤膏(二钱)、四服淋痛已止。去石脂、龙骨,加杞子(焙,一钱五分)、龟甲心(炙,三钱),虚火亦
除。冲任为奇经,崩久不止,必固奇经之药,鸡血藤膏用以引入阴络也。
邹氏 五旬外暴崩成块,晕绝而苏,脉虚芤。此虚风扰动阴络也。用阿胶(三钱)水煨服,血止。仍用熟
地、茯神、白芍、荆芥(醋炒黑)、续断、杞子、甘草(炙黑)、乌梅,取甘酸化阴熄风之旨,寻愈。
贡氏 小水闭涩,服导赤散加归尾、赤芍、赤苓、牛膝,得利。尺脉犹坚搏,知必经闭血瘀为患,逾旬寒
热腹痛,暴崩紫黑成块,继而鲜红如注,后则淡红如水,或红白相间,淋沥匝月不止,头晕脘痞,粥饮不入,
神惫肢冷,脉细欲绝。此阳衰不能摄阴,滑而将脱也。急用四维散加半夏、砂仁、茯神,脉症乃定,后用大补
汤而安。
吴氏 胎漏半产已匝月,崩带未止。用补气摄血之剂,犹淋沥不断,延至怔忡不安,腰腿酸痛,《脉诀》所
谓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髓枯也。急须摄固奇经,仿徐之才涩以止脱意,用金锁匙丹。龙骨( 研)、牡
蛎(醋 研)、茯神、远志(炒)、赤石脂(研)、杞子(酒焙),加杜仲、枣仁(俱炒)、乌梅,一服漏止,
怔忡亦减。又加减前方而安。
王氏 七七之期,经断半载,忽又崩淋不已,虽血海亏虚,但宜续、杜摄血,兼艾、附调气足矣。医辄以
棕灰、黑蒲黄止涩,乃至小腹胀满硬痛拒按,头疼脘痞,热渴心烦,小水短涩,脉左弦右数,此络瘀阻痹攻痛。
宜主理瘀,佐通络,乃奇经治法,非失笑散决津煎之比。五灵脂、郁金汁(各八分)、牛膝、栝蒌、橘络(各
钱半)、延胡、桃仁、赤芍、木通(各一钱)、当归须、降香末(各二钱),三服瘀行腹软。但口干微渴,
头仍不清,必由液虚风动。改用阿胶、甘菊(炒)、麦冬,石斛、荆芥(醋炒)、枣仁、茯神、白芍、
莲子、龙眼肉,血止,诸症亦退。又下白带,为气虚陷。用党参、玉竹、茯苓、续断、杜仲(盐水炒)、生
地炭、芡实、杞子(俱焙),三服全愈。
许氏 中年血脱,延为带浊,必冲任脉虚。夫冲为血海,任主担受,而冲脉隶于阳明,阳明先衰,胃纳不
旺,致血海不固,担任失司,此淋漏根由也。近则食后脘腹不爽,或暖腐宵胀,必由脾肾阳虚。治法摄阴先
在益阳,以崇生气,以纳谷味。且脉来左右缓弱,温通为宜。制附子(三分)、益智仁(煨八分)、沙苑子、
白芍、归身、制半夏(各二钱)、破故纸、杞子(俱焙)、乌 骨(醋炙)、续断(酒炒。各一钱半)、
胡桃肉(二枚)、煨姜(三钱),三服漏止食进,去附子、故纸、半夏,加芡实、杜仲、菟丝子(俱炒),又
数服乃固。
包氏 经闭疑胎,血下每谓胎漏,忽然崩注,杂下脂膜甚多,身热头晕,面赤心烦,咳呕绿沫。上咳则下
漏,呕作晕频,汤饮不纳,急用煨姜汁止呕,咳逆定,神渐苏。脉虚小而数,沉候如无,两尺空空,显非胎象。
良由起居不时,生冷失节,气血阻滞,一时暴下阴虚,阳失根据附,变化内风,眩冒呕逆,如风翔浪翻,当知阴
虚阳搏,崩漏乃成。血海空乏,虚阳升逆,乃气不摄血之咎,况阴从阳长,宜宗立斋、景岳两先生治法,敛
阳以摄阴。用洋参(焙)、茯神、白芍(炒。各三钱)、炮姜(一钱)、五味(五分)、制半夏、焦白术、甘
草(炙黑)、续断、杜仲(盐水炒各二钱),二服漏止热退。稍恶寒,阳气尚虚,前剂加制川附(五分),
遂愈。
谢氏 天癸当断之年屡患崩漏,近兼利血白带,头震耳鸣,项麻面赤。症由任带两亏,火升风煽,致
心神浮越,怔悸不安。治以镇阳摄阴,务使阳下交阴,阴上恋阳,震麻暂已。再血海保存,阴络不伤,下元重
振,专在静摄。勿以操持扰动厥阳,则宵寤汗泄渐安矣。熟地、山药、五味(焙)、杞子(焙)、龟板、龙骨、
阿胶、牡蛎( 研)、杜仲(盐水炒)、龙眼肉,数服甚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