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2-类证治裁-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犀角、生龟甲、元参、石斛等,热势辄定,然卒不救。可知温热症由伏邪内发者,多死于阴虚水涸之体也。 

卷之五
眩晕论治
属性:头为诸阳之会,烦劳伤阳,阳升风动,上扰巅顶。耳目乃清空之窍,风阳旋沸,斯眩晕作焉。良由肝胆乃 
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 
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甚则心悸舌辣,肢麻筋惕, 
寤不成寐,动则自汗,起则呕痰。无痰不作眩。此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顾内风肆横,虚阳上升, 
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治六气风火大异。法宜辛甘化风,或甘酸化阴。叶氏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 
肾之液以驱热,肝风既平,眩晕斯止。条其治法,如上焦窍络火郁,用羚羊角、山栀、连翘、 
天花粉、丹皮、生地、桑叶、钩藤、天麻以泄热,从胆治也。如中虚风阳扰胃,用人参、山药、黄 、小麦、 
炙草、龙眼肉以填补,从胃治也。肝风内扰,阳明正当其冲,故须补中。如下元水涸火升,用阿胶、熟地、石 
斛、何首乌、杞子、天冬、黑芝麻、磁石、五味子以摄纳,从肝肾治也。其阳冒不潜,用牡蛎、淡茶、龟甲。 
痰多作眩,用茯苓、川贝、橘红、竹沥、姜汁。心悸不寐,用枣仁、麦冬、茯神、龙骨。厥阳不敛,用萸肉、 
白芍、牛膝炭。土被木克,呕吐不食,宜泄肝安胃,用橘白、木瓜、半夏曲、茯苓。动怒郁勃,痰火风交炽, 
用二陈汤下龙荟丸。至于熄风之品,如甘菊炭、煨天麻、钩藤之属,皆可随症加入者也。 

卷之五眩晕论治
附方
属性:〔除痰〕x二陈汤x 见一卷中风。 
〔泻火〕x龙荟丸x 见一卷火。 

卷之五眩晕论治
眩晕脉案
属性:褚氏 高年头晕,冬初因怒猝发,先怔忡而眩仆,汗多如洗,夜不能寐,左寸关脉浮大无伦。此胆气 
郁勃,煽动君火,虚阳化风,上冒巅顶所致。用丹皮、山栀(各钱半)、甘菊、白芍(俱炒。各三钱)、钩藤、 
茯神(各三钱)、柏子仁、枣仁(生研。各八分)、桑叶(二钱)、浮小麦(二两)、南枣(四枚)二服悸 
眩平,汗止熟寐矣。随用熟地、潞参、五味、茯神、麦冬、莲子、白芍,数服全愈。凡营液虚,胆火上升蒙窍,须 
丹、栀、钩藤、桑叶以泄热,炒菊、芍以熄风和阳,再加茯神、枣仁、柏子仁、小麦以安神凉心,风静汗止,必 
收敛营液为宜。 
丰氏 眩晕痞呕,多酸苦浊沫,肝木乘土,胃虚食减,瘀浊不降,得虚风翔,则倾溢而出,厥阳上冒, 
清窍为蒙,故眩晕时作。诊脉涩小数,两寸尤甚。先用降浊熄风。栝蒌霜、苏子、半夏、茯苓、杏仁、天麻、 
甘菊炭、钩藤、橘皮,诸症平,思纳食矣。又照原方去苏子、杏仁、钩藤,加茯神、莲子、钗石斛、荷叶煎汤, 
十数服而安。 
室人 烦劳伤阳,无寐耳鸣,头晕欲呕,伏枕稍定,虚阳上 
巅,风动痰升,眩呕乃作。宜潜阳熄风。牡蛎( 研),白芍、五味、甘菊炭、天麻(煨)、半夏(青盐炒)、 
生地(炒)、茯神、枣仁、桑叶,二服随愈。 
肖 劳力先曾失血数次,近日头眩耳鸣目昏,心悸脘闷,两尺浮大弦劲。相火易炎,龙雷失制,痰 
随火乘,上乾清窍,所谓无痰不作眩悸也。养阴潜阳。淡菜、牡蛎、熟地炭、石斛、甘菊、白芍、贝母、茯神, 
数服得效后,宜服六味丸。 
许氏 中年经行太多,目眩头晕。用摄阴和阳。熟地、白芍、甘菊(俱炒。各二钱)、当归(醋炒八分)、 
丹皮、牡蛎粉(各钱半)、甘草(炙黑,一钱)、嫩桑叶(三钱)、红枣(三枚),二服愈。 
王 伏暑病后失调,脉虚疾,头晕热渴而烦,虚风上巅,议苦辛泄热,佐以甘润。山栀、甘菊、丹皮、 
麦冬、钗斛、天麻(煨)、党参、花粉、甘草、嫩桑叶,二服而愈。 
堂兄 寤后舌辣,津不上朝,头眩肢麻,阳升风动。主和阳熄风,佐酸味以生津。鲜生地、玉竹、石斛、 
白芍、五味、花粉、乌梅、甘菊炭、牡蛎粉、桑枝、黑芝麻,常服效。 
姜 弱冠劳力伤阳,神疲头眩,发热口苦,食减呕浊,两寸脉数,厥气上冒,有风翔浪涌之势,治以镇阳 
泄浊。牡蛎、白芍、茯神、橘红、制半夏、吴茱萸、甘菊炭、金器同煎,二服浊降呕止,脉仍小数,头目不清, 
缘春温胆火上升。仿叶氏泄胆热法。丹皮、嫩桑叶、荷叶边、钩藤、白芍(生)、山栀、生地炭,数服眩除热 
减,去桑叶、生地炭,加玉竹、茯神、杞子(焙)、山药、熟地(俱炒)、潞参、莲、枣,脉平。 
肖 冒雨后湿郁成热,蒸而为黄,宿恙又经操劳,屡次失血,当春虚阳升动,咳而头眩,口干目黄,怔忡 
失寐。治先清泄火风。生地、石斛、山栀心、茯神、丹皮、羚羊角、杏仁、钩藤、甘菊(炒)。四服头目清,怔 
忡息,食进寐稳矣,但神疲力倦。去生地,加参、芍、莲、枣以扶脾元,数服更适。后去羚羊角、杏仁、钩藤、 
甘菊,加茵陈。松罗茶叶,黄渐退。 

卷之五
厥症论治
属性:气自下逆上,手足冷为厥,厥者尽也,危候也。经曰∶下虚 
则厥,故阳衰于下,则为寒厥,阴衰于下,则为热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病厥逆,手之三阴三阳,相接 
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厥冷也。寒厥者,身寒面清, 
四肢逆冷,指甲冷,蜷卧不渴,便利,脉微迟,即阴厥也。热厥者,身热面赤,四肢厥逆,指甲暖,烦渴昏冒, 
便短涩,脉滑数,即阳厥也。按《内经》论十二经阴阳之厥详矣,而仲景以厥隶厥阴。《活人》亦谓诸手足逆 
冷,皆属厥阴,以肝脏风火,为厥逆之主。故厥症种种,类由肝风痰火,冲激闭塞,以至昏痉为多。今标举其 
目,有寒热、气血、食痰、尸蛔、煎薄、痿痹、风痫、喑郁、骨痛、肾色、暴疟诸厥,施治最所宜审。寒厥初病 
即肢冷,腹痛脉微,附子理中汤。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厥逆干呕咽痛,脉沉细而微,四逆汤。独指尖冷, 
名清厥。理中汤。热厥初病身热,烦臊脉滑,数日后忽肢冷,乍温,乃热深发厥。火郁汤。便秘,大柴胡汤。 
烦渴躁妄,失下而手足冷,乃阳极似阴,热极似寒,不可疑作阴症,轻用热药。热微厥亦微,四逆散。热深厥 
亦深,承气汤。如阴衰于下,足下热而厥者,六味汤。凡伤寒之厥,辨邪气,寒厥宜温,热厥可散可攻。若由 
阴阳之衰,则元气为重,寒厥宜补阳,热厥宜补阴。气厥症有二,气虚气实,皆能致厥。气虚而厥者,必形色 
消索,身微冷、脉微弱,为气脱。参、 、归、术、地黄、枸杞之属。甚者,回阳饮、独参汤。气实而厥者, 
形色郁勃,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为气逆。先理其气,四七汤、排气饮,再随症调之。血厥症有二,血脱 
血逆,皆能致厥。吐衄暴崩,及产后血大脱,则气随之,故猝仆。宜先掐人中,或烧醋炭以收其气,急煎人 
参汤灌之。但气不尽脱,必渐苏。血逆者,暴怒伤阴,血逆于上,先理其气,则血自行。通瘀煎、化肝煎, 
俟血行气舒,随症调之。食厥由醉饱过度,偶感风寒恼怒,食气填中,脾阳不运,忽仆不省,误作中风中气治, 
则死。煎姜盐汤探吐,食出则愈。如感风寒,藿香正气散。伤气滞,八味顺气散。纵饮痰升,猝仆者,名酒厥。 
二陈汤加青皮、葛根、砂仁。痰厥由痰热阻蔽心包,肢冷猝仆,先探吐其痰,瓜蒂散,痰开再治本病。火痰 
宜清降,寒痰宜温散,湿 
痰宜燥利。因脾虚者健脾,因肾虚者补肾。尸厥即中恶之候,因犯不正之气,忽手足厥冷,牙紧口噤,昏不 
知人。或由登冢吊死,飞尸鬼击,语妄面青,苏合香汤灌之,候苏,服调气平胃散。仲景云∶尸厥脉动无气, 
气闭不通者,还魂丹。蛔厥多因胃寒,蛔虫攻胃,心腹痛不可忍,或吐涎沫,或吐蛔虫,发有休止,不宜用 
寒药。理中汤加炒川椒、槟榔,水煎,下乌梅丸,或安蛔散、芜荑散。蛔虫得苦则安,得酸则止,得辛则伏。 
吐蛔亦有阳症,口疮咽疼吐蛔,竟以冷剂取效者,不可专以胃冷概也。煎厥者,诸动属阳,烦劳则阳气暴张, 
劳火亢炎而精绝,迁延至夏,内外皆热,孤阳厥逆,如煎如熬。宜清心益肾,或咸寒降逆。人参固本丸加淡菜、 
阿胶、方诸水。薄厥者,肝本藏血,怒则火起于肝,迫血上行而厥。蒲黄酒降之。痿厥亦热厥症,厥从肝起, 
致四末不用,因水亏则阳风烁筋,络热沸腾,须血肉咸润之品,熬膏服以填其隙。鳖甲、龟板、阿胶、淡菜、 
生地、猪羊脊髓。痹厥香港脚顽麻,初发必身痛,肢节肿。当归拈痛散。其自踝以下痛极者,五兽三匮丸、滋 
肾丸。风厥手足搐搦,身体强直,名痉厥。小续命汤。痫厥肝风发痉,肢掣液涸。固本丸加阿胶、鸡子黄、 
龙骨。喑厥乃类中风症,暴喑不语,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喑痱。地黄饮子加减。郁厥亦血厥症,平居无疾, 
忽默默无知,目闭口噤,恶闻人声,移时方寤,由热升风动,郁冒而厥,妇人多有之。羚羊角散。虚则填补奇 
经,杞子、当归、鹿角霜、茯苓、肉苁蓉。骨厥骨枯爪痛,六味丸。痛厥由胃阳久衰,肝木来乘,浊气攻胃。 
吴萸、半夏、茯苓、姜汁、广皮之属。肾厥火由背脊上升,肢逆吐沫。椒附汤。其有肾厥气逆至巅、头脑大痛。 
玉真丸。色厥乃纵欲竭情,精脱于下,气脱于上。独参汤。暴厥脉至如喘,气闭肢冷,若鼻及心腹微温,目中 
神采不变,口无涎,卵不缩,皆可救。备急丸。疟厥由疟邪陷阴,发厥不省,当和正以托邪。人参、半夏、 
知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