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灵脂 青皮 陈皮(各二两) 醋糊丸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一名来复丹,又名黑锡丹。
〔胃虚〕x比和饮x 四君子汤加 陈皮 砂仁 藿香 神曲 陈米 伏龙肝 姜 枣
〔止吐〕x藿香安胃散x 橘皮 人参 丁香 藿香(各二钱五分)
〔清胃〕x竹叶石膏汤x 见一卷伤风。
〔劫饮〕x二术二陈汤x 见二卷痰饮。
〔和脾〕x温胃饮x 见一卷中风。
卷之三呕吐论治
呕吐脉案
属性:叔 深秋吸受秽邪,呕吐不已。先服藿香正气散,入口即吐,身热足厥,面黑眶陷,或进导痰温胃饮,
呕恶不纳。诊之脉虚少神,予谓此中宫虚极也。速用潞参、山药、茯苓、炙草、白术、橘白、苏子、莲子、红
枣、煨姜、粳米煎。稍稍与服,竟不吐,思食粥矣。后加减数味,调理而康。
李妪 由腰痛续得寒热呕吐,汗出畏冷,寸关脉伏,两尺动数。思高年水谷不入,呕多胃气先伤,况寸
关脉不见,阳气已虚,足必时厥,宜其汗出而畏冷也。自述胫寒至膝,乃用煨姜汁热服,呕定。即与粥汤,右
脉略起,因与吴茱萸汤,脉症悉平。
族某 胸痛食减吐酸,由肝逆浊泛。用吴茱萸、浓朴、枳壳、青皮、半夏、茯苓为末。空心日再服,
金橘皮泡汤下。效。
夏氏 两寸洪大,两关弦滑,呕逆耳鸣,口干头晕,白带连绵,症属肝胃不和。吴萸(黄连汁炒)。生
白芍、山栀、半夏(青盐炒)、茯苓、苏子、枳壳、蒌霜。三服症平。
李 脉洪大搏指,口干频咳,食后吐水,头目震弦而心悸。此劳
力伤阳,阳化内风,上冒清道,风翔则水涌,胃虚则木乘,故呕眩不已,其水停膈间,心必悸,津不上潮,
口必干,气不下降,便乃秘。治先和阳降逆,山栀、甘菊(炒)、冬桑叶、茯苓、杏仁、苏子(俱炒研)、
牡蛎( )、海浮石、淡竹茹、前胡。三服症平,脉较敛,其神倦者,火风逆势已折也。减甘菊、桑叶,
加白芍、茯神、栝蒌、半夏、潞参,和肝胃以清涤痰火,遂愈。
族女 情志怫悒,头眩颊赤,夏初食入即吐,脉虚小,经期错乱。由肝胆火风侮胃,不及传变,倾翻甚速,
且胃虚作呃,木气乘土,久则冲脉失涵,络伤内溢,以冲为血海,隶在阳明也。先宜苦以降逆,山栀、羚羊角、
竹茹、旋复花、半夏曲、柿霜。三四服眩吐止。去羚羊角、半夏曲,加阿胶(另化冲)、丹皮、白芍、茯苓、
甘草,调养肝胃而经期顺。
卷之三
噎膈反胃论治
属性:阳结阴涸,上下格拒,而噎膈反胃之症成。人身上下七门,自飞门至魄门。咽为吸门,即会厌,气喉上
饮食者。胃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幽门上冲吸门,其吸气不得下归肝肾,为阴火格拒,故噎膈不通,
甚则反胃。分言之,则噎者咽下梗塞,水饮不行,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
由血液之槁于中也。反胃者,食入反出,完谷不化,由胃阳之衰于下也。而昔人通谓之膈。《黄帝针经》云∶
胃病者,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丹溪云∶血耗胃槁,槁在贲门,脘痛吐食,上焦膈也∶食下良久复出,槁在
幽门,中焦膈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槁在阑门,下焦膈也。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以手太阳小肠主液,
足太阳膀胱主津。三阳,士材指大小肠膀胱,《金鉴》指胃大小肠。此据《内经》王注、汪注。二腑热结,
则津液枯燥,前后秘涩,下关既扃,势必上涌,故食噎不下,即下而仍出,是火上行而不下降矣。王太仆亦云∶
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噎膈初起,多因忧恚悲悒,以致阳结于上,阴涸于下。《医鉴》
云∶五噎,忧、劳、思、食、气也,饮食猝阻,不能下。五膈,忧、恚、寒、食、气也,心脾之间,上下不通,
或结咽喉,时觉
妨碍,吐不出,咽不下。治宜调心脾以舒结气,归脾汤去术,养心汤去桂再加归、芍、香附。填精血以滋枯燥,
猪脂丸。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阳,异功散加益智,丁香、
干姜、砂仁、粳米。益命火以蒸化。八味丸。其立法要使辛滑通痞,姜汁、竹沥、贝母、杏仁、栝蒌、枇杷叶、
韭白汁。而脘痹以开;甘酸化阴,人参、天冬、麦冬、蔗汁、枣仁、白芍、乌梅、木瓜。而液枯以润。或
健脾理痰,四君子、六君子汤,或二陈汤加竹茹。不偏任温燥以劫液;或滋阴养血,生地、阿胶、牛乳、梨汁、
芝麻、柿霜,或四物汤。不偏用清润以助痰。气滞成噎者,宣理气隧。九香虫、丁香皮、郁金、檀香、石见穿、
枳壳、广皮、广木香。血瘀成膈者,兼通血络。桃仁、红花、延胡、当归须、鸡血藤膏。士材治血膈,用人参、
五灵脂、归尾、桃仁、郁金。云岐人参散用冰麝,亦同此法也。因胃阳虚,而浊瘀反胃者,用通补胃腑,辛
热泄浊法。参、苓、吴萸、干姜、益智、陈皮、半夏、砂仁壳。因气郁痰阻,用苦降辛通法。黄连、杏仁、
橘红、姜汁、竹茹、苏子、半夏。因肝郁气逆,用两通厥阴阳明法。当归、白芍、香附、半夏、茯苓、杏仁、
橘红、竹沥、姜汁。因酒热郁伤肺胃,用轻剂清降,枇杷叶、杏仁、郁金、栝蒌、前胡、桑白皮。及苦辛开肺
法。桔梗、贝母、杏仁、蔻仁、生姜、橘红、山栀。其由忧思伤脾,气郁生涎,饮可下,食难入。香砂宽中丸
去青皮、槟榔。由七情郁结,胸脘拒痛,脉必沉涩。七气汤加郁金、栝蒌、砂仁、木香。由痰饮阻滞,呕吐翻
胃,脉必结涩。先以来复丹控其痰,再用大半夏汤加茯苓、枳壳、竹沥。由瘀血积滞,传化不变,反上行者,
脉必芤涩。滋血润肠丸加减。至脾气败,血液耗,胃脘枯槁,溺少便秘。补气健脾丸,参入滋血润肠丸,或
韭汁牛乳饮。若口吐白沫,粪如羊屎,不可治矣。勉用姜汁、杏酪、白蜜、牛乳、益智、韭子、半夏。《医
学心悟》云∶开关用启膈散最效。又如五汁饮以清燥,利膈丸以通壅,汞硫散以止吐,总忌香燥破气,辛热耗
液。唯一种胃阳衰,不能运化者,暂用辛温开结,继仍以益阴养胃为宜。粳米、人参、山药、莲、枣、牛乳、
小麦。膈症生虫,用河间雄黄
散。有梅核膈,吐不出,咽不下,咽喉妨碍,由气郁痰结,涤痰丸。由死血,昆布、当归、桃仁、韭汁,
童便。有翻胃,食入即翻出,或痰或热,壅阻膈间,非如反胃之早食晚吐,晚食早吐也。清热二陈汤。
再论噎由气结,膈由痰与气逆,或瘀血。一种气噎,临食辍箸,嗌阻沫升,气平食入,病在上焦肺
胃间,治以轻扬利膈,苦降则过病所。一种痛膈,食下格拒,呕涎嘈痛,而饥焰中焚,病在中焦,治以辛香通
降,不效,必兼理血络。一种胃槁,脘系窄隘,即勺饮亦妨碍,由衰年血液渐枯,胃管扃闭,饮入则涎升泪
出,二便俱少,开合都废,治以辛滑润养,大忌香燥耗液,刚热劫阴,此脘血失荣,下咽易梗,一切碍滞闭
气食品,咸宜禁忌。尝见食山芋而成噎者,食鸡子而咽成膈者,若再忧思郁怒,结于中而莫解,情志之病,尤
难霍然。徐灵胎谓噎膈症,十死八九,反胃症十愈八九。再论反胃,由食久不化,腐浊上攻,彻底翻澜,二肠失
司传送,病在幽门以下,古法多谓胃中无阳,精微不能蒸化。然经云∶诸呕吐逆,皆属于热。且胃津先夺,
热燥难投,必细参脉症,或苦降辛通,宣行壅滞。曾记一壮年反胃吐食,服八味汤,暂止复吐,食羊血得愈。
又沈姓年高嗜饮,兼情悒不遂,吐沫拒食,半载未愈。一老医投药四剂,病势减半,再用十剂料,浸酒服而
全愈。方用大生地(五钱)、海浮石(一两)、乌药(钱半)、牛膝、灵磁石、云苓、归身(各三钱)。玩
此方兼温清镇泄,升降气血,性味不偏,传者目睹治验,因附记备考。
卷之三噎膈反胃论治
病愈后禁忌
属性:凡噎膈反胃,得药而愈者,不可便与粥饭,惟以真人参(五钱)、陈皮(二钱)、老黄米(一两)。
作汤细啜,旬日后方可食粥,仓廪未固,便进米谷,常致不救。又一年之内,切忌房欲,犯之必旧症复发
而死。
卷之三噎膈反胃论治
噎膈反胃脉候
属性: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者反胃。噎膈反胃,脉浮缓者生,沉涩者死。沉涩而小,为血不足;大而弱,
为气不足。
卷之三噎膈反胃论治
附方
属性:〔调脾〕x归脾汤x 见二卷劳瘵。
〔养心〕x养心汤x 见二卷劳瘵。
〔润燥〕x猪脂丸x 杏仁 松子仁 白蜜 橘饼(各四两) 猪脂(熬净,一杯) 同捣食之。
〔和胃〕x异功散x 四君子汤加陈皮。
〔益火〕x八味丸x 见一卷中风。
〔健脾〕x四君子汤x 参 苓 术 草 加陈、夏,名六君子汤。
〔消痰〕x二陈汤x 陈 夏 苓 草
〔补血〕x四物汤x 地 芍 归 芎
〔酒膈〕x云岐人参散x 人参一两煎成,加麝香、冰片各五厘,治好饮热酒膈痛,血瘀胃口。
〔宽膈〕x香砂宽中丸x 苓 术 陈 夏 朴 草 木香 砂仁 蔻仁 香附 青皮 槟榔 姜 蜜丸。
〔开郁〕x七气汤x 见二卷咳嗽。
〔控涎〕x来复丹x 见本卷呕吐。
〔反胃〕x大半夏汤x 参 夏 蜜
〔血枯〕x滋血润肠丸x 地 芍 归 红花 桃仁 枳壳 大黄 韭汁冲服。
〔脾虚〕x补气健脾丸x 参 苓 术 陈 夏 草 砂仁 姜 枣
〔通润〕x韭汁牛乳饮x 见一卷燥。
〔开关〕x启膈散x 沙参 丹参(各三钱) 茯苓(一钱) 川贝(钱半) 郁金(五分) 砂仁壳(四分)
荷叶蒂(两枚) 杵头糠(五分) 水煎,虚加人参。
〔吐虫〕x河间雄黄散x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一钱) 为末,每服五分,温水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