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方耳。〔周〕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喘息。为咳为痛。为短气
也。阴寒凝泣。阳气不复自舒。故沉迟见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见小
紧。而阴寒所积。正足以遏抑阳气。故反形数。然阳遏则从而通之。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得薤白白酒佐之。既
辛散而复下达。则所痹之阳自通矣。
按周说为当。但解数脉。未免牵强。姑存之。
x栝蒌薤白白酒汤方x
按先兄曰。说文曰。 。酢浆也。从酉 声。郑玄注周礼四饮曰。浆。今之 浆也。陈藏器曰。醋。破结气。
心中酸水痰饮。
胸痹。心中痞气(本草枳实条。图经引。与外台相同。类聚。与赵本同。)
x枳实薤白桂枝汤方x(图经引。无枝字。)
x人参汤方x(人参条。图经引。作治中汤。白术之白字。无。末附加减法。一与伤寒论同。仍不录。)
圣济总录曰。胸痹之病。其脉阳微而阴弦。阳虚则知在上焦。阴弦故令胸痹心痛。古方用理中汤。取缓其中气。
阴证略例。理中汤方后曰。若胸痹胁下妨闷者。加枳实半两。茯苓半两。
御药院方。枳实理中丸。治证与本条同。
于理中丸中。加枳实。茯苓。附子。
按外台。崔氏。疗时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胸高起。
手不得近。思与增损理中丸。(于本方中。加栝蒌根。枳实。茯苓。牡蛎。)正师胸痹人参汤之意。其效甚着。而王
好古许国祯。则移崔氏之方。以治本证。亦善于变通者矣。
x茯苓杏仁甘草汤方x
医心方。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 者。或腹急痛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取利为瘥。
x橘皮枳实生姜汤方x
圣济。治风寒客于肝经。膈脘痞塞。胁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名肝着。蹈胸汤方。
于本方。加桔梗。甘草。薤白。胸痹缓急者。(本草。图经引。缓上。有偏字。原本。诸本。并无人字。)
〔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
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不胜任而愉快耶。
按周说似是。苡仁之用。能托郁结。况附子之雄烈。相合为散。比之前款诸方。其力最峻。足以奏功于燃眉之
际焉。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史记仓公传。缓急无可使者。袁盎传。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游
侠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俱是系于一时切迫之谓。此足以证焉。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本草。以神农经为主。而证以南阳之方。以薏苡主筋急拘挛。故金匮胸
痹缓急者主之。用以健脾利湿。则失其义。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辑义。肘后。痛下。有五字。当作肘后。作三字。)
按诸逆。程氏以病证言。尤氏以病因言。二说俱通。魏氏曰。诸逆。兼有形无形之邪为言。与尤意同。伊芳泽信
恬曰。悬牵。音义相同。悬痛。谓牵急而痛。肘后可证。又巢源。有心悬急懊痛候。千金养胎篇。有腹满悬急。心
下悬急之文。亦并悬牵通用之征也。斯说为核。(三国志管辂传。有心中悬痛文。)
x九痛丸方x(原本。诸本。附子三两下。有炮字。)
〔余述〕本篇。题云胸痹心痛。而首条。则二证并论。其他诸条。皆为胸痹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心痛彻
背。不过言心胸痛甚。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前注犹以为胸痹。)心痛。则仅乌头赤石脂丸一方已。故二证
之辨。难就而可考。以臆测之。胸痹其痛颇泛。
心痛其痛殊紧。胸痹则病浅。心痛则病深。盖二证中。更自有轻重之别。而其实似无大异同。故胸痹之方。足
以治心痛。至真心痛。则固属不治。仲景略而不言。殆以此也。短气一证。病属上焦。故亦连类并及者欤。
卷上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属性: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按此条证。寒气壅闭。即大黄附子汤所主。宜称之实。而言为虚寒者。虚。犹虚烦之虚。非虚衰之虚。盖指无
形之寒气。对水饮结聚有形之寒而言也。(虚烦义。宜参伤寒论述义。栀子豉汤条。)又程氏注稍不了。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
按四十八难曰。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杨玄操注曰。轻手按
之则痛。为外实。病浅故也。重手按之则快。为内虚。病深故也。重手按之则痛。为内实。病深故也。轻手按之则
快。为外虚。病浅故也。凡人病按之则痛者。皆为实。按之则快者。皆为虚也。难经本为有痛立言。而玄操注。亦
与此条相发。
又按阳明篇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其意正与本条互发。以见证虽
似可下。其白苔者。邪未结实。黄苔者。始为热实。乃黑苔之为实。可以知也。且此条。示以按腹知虚实。以验舌
辨寒热。而后宜议攻下矣。要之诊察之大法。莫不可从此条而扩充焉。
病者痿黄。(脉经。胸中。作胃中。利上。有下字。)
寸口脉弦者。(巢源。作寸口脉双弦。则胁下拘急。其人涩涩而寒。)
夫中寒家喜欠。
按中字。金鉴为平声读。其他诸注。皆为去声读。盖此中寒家。言素禀阴脏。动易感寒者。然则二说并存为佳。
又程氏谓寒郁于肺经而为热者。似欠稳当。灵口问篇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又曰。阳
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辨脉法曰。客气内入。嚏而出之。
病腹满。发热十日。(本草浓朴条。图经引云。又浓朴七物汤。主腹痛胀满。按此与千金同误。)
按金鉴曰。饮食如故。胃热能消谷也。存考。
x浓朴七物汤方x(图经引。枳实上。有大字。桂枝之枝字无。)
x附子粳米汤方x
按弟子村田精一曰。此方。与白虎汤。及加人参加桂二汤。桃花汤。并用粳米。而其煮法。不云至几升。盖是
以米熟为度。不必期至几升者。恐非有脱文。浓朴麻黄汤。煮小麦熟去滓。亦是一辙。此可以备一说。仍存之。
圣惠。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气欲绝方。
于本方。加川椒。干姜。桂心。
x浓朴三物汤方x(本草浓朴条。图经云。张仲景治杂病。浓朴三物汤。主腹胀脉数。浓朴半斤。方后。有腹
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十字。)
x大柴胡汤方x(黄芩二两。原本。诸本。并作三两。)
腹满不减。
伤寒补亡论曰。减不足言者。言不甚减也。论言。太阳发汗不彻。不足言。与此同意。俗语所谓不济事者。是
也。
心胸中大寒痛。
按出见有头足上下。句上。上声。下。去声。尤氏以出见有头足。为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谓蜀椒
干姜。
温中下虫。误甚。
x大建中汤方x(蜀椒去汗。类聚。无去字。)
x大黄附子汤方x
按此条证。固属寒实。故大黄附辛。相合成剂。性味融和。自为温利之用。如附子泻心汤。则其证表寒里热。
故别煮附子。而功则各奏。故同是附子大黄并用。而立方之趣。迥乎不均。徐氏说未确切。盖温利之剂实以桂枝加
大黄汤。及此汤为祖。而温脾等诸汤。皆莫不胚胎于此二方矣。
x赤丸方x
按本草。丹砂黑字云。作末名真朱。
寒疝绕脐痛。(沉紧。类聚。亦作沉弦。)
按素问经脉别论。真虚 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阴阳别论。魄汗。辑义误写作白汗。又生气通天论。魄
汗未尽。魄白音通。)
x乌头煎方x(宋本外台熬。作炮。无去皮字。白蜜二斤。方后。上以水三升。煮乌头取二升。去乌头内蜜。
煎令水气尽云云。不可一日再服。作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按程氏曰。治下焦之药味不宜多。多则气不专。此言。本于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之说。殆不免拘泥。
又按陶氏本草序例曰。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千金方。治风历节。防己汤方后曰。凡用乌头。
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据此。宋本外台。不必是。其不 咀。岂嫌熟烂相和乎。
本草。图经云。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
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干。捣筛。又以熟蜜丸。冷盐汤吞下二十丸如梧子。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
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
寒疝腹中痛。逆泠手足不仁。
按乌头煎证。寒气专盛于里。此条证。表里俱寒壅。是所以有须于桂枝。灸刺诸药不能治。是言病势之剧。套
法不能得治。不言灸刺诸药之误措。徐氏以为是或攻其内。或攻外。邪气牵制不服。似欠稳贴。(辑义徐注。为阳
所客。客字。宜作容字。)
x乌头桂枝汤方x(宋本外台。秋乌头。实中大者。十枚。去皮。生用。一方五枚。)
按此方证。最属急剧。治以单捷为妙。桂枝汤。外台引。作单桂汁。盖仲景旧面。其出五味方者。疑后人误据
千金乌头汤(详出后。)所私搀。注家皆仍原文为说。觉未当。(周氏意似单桂汁。然语意不了。且其解欠妥。仍不
录。又按外台。于此方后。注云范汪方同。今检宋本。大书作范汪方云。而直接桂枝汤。仍知其举桂枝汤者。是范
汪方文。而非出仲景也。)
圣惠。治寒疝腹中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针灸诸药。所不能任者。宜服乌头散方。川乌头。(大者十枚。)
枝枝(二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次入蜜半合。更煎三两沸
令熟。每以食前和滓。温服之。
圣济。治心腹卒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