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此古今之通义也,张仲景者。医家之周孔也。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家之六经也。今仲景伤寒论。有 
吾师南昌喻先生尚论。复有余一百十三方发明。业已流布。其金匮要略。即所谓金匮玉函经也。为后世杂症方书 
之祖。乃有药味有方论之灵素也。其中立言之意。欲人每证必明致病之由。每药必明参互之法。而后分证论治。 
经权相参。不令庞杂挠乱正法。故立论著方。宁简无冗。谓繁冗。则视听摇。心意惑。 
而失其端绪也。人则以为奥而略之。后之方书。旁搜博设。务为广罗。冀人弋获。于是用方者。合则神奇。误则 
夭枉。甚或因病索书。 方偶验。传诵乡里。究竟用方者。未详药证相合之故。若是者。求其触类引申。自不可 
得。一概据方觅病。岂非刻舟求剑欤。且疗病必索书。而求不解意之方。得者为偶得。不得当何如。甚乃因其不 
解方意。而误投杀人。又当何如。人则以为便而遵之。独喻师作医门法律。立论多宗金匮。固足以表章前人。启 
牖末学矣。然仅如一人遇事慷慨。引经断义。言者足以悦心。闻者足以动听。岂若使人人各习全经。晓畅经义。 
其声教四讫之盛。更为博大。但奥义难悉。此余着金匮要略论注。正如六经既明。则古今诸史。不期明而自明。 
谓源流既正。即复泛涉方书。自有朝宗之妙耳。顾以谫劣。阐斯秘要。千虑一得。岂能尽先圣精蕴。聊为下里巴 
音。以冀白雪之和云尔。时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孟夏朔日。 李徐彬忠可氏题。 
凡例曰。一此书废坠已久。中多讹字。疑者阙之。示慎也。闻有挨文析义。聊以鄙见质之后贤。一原文有附 
方。云出千金外台诸书。似属后人赘入。然方引药味。颇亦不凡。或原为仲景所制。因述彼习用者之书名。今悉 
如徐 传本。附列以后参考。 一拙着有注有论。正义疏释。备于注。或有剩义。及总括诸证。不可专属者。见 
于论。更有经义可借以发本文之覆者。别具上方。 一此书虽出管见。然远近有道。无不就正。博洽君子。即未 
习医。亦虚心质之。借重姓氏。以奉教多者居前。非有所先后也。若从游诸贤。竟屈肩随矣。一注中精意。宜 
详味者。用密圈。○○○。其有翻剥者。用密点。…。其就经文逐字注释者。悉用 
空尖。△△△。非以此分句读。故凡系经文本面。即尖之。取其易辨耳。 一读我论注有法。须先将方论药味。 
逐字不遗。熟记贯串。竭其知识。探讨既久。然后将余论注。验其得失。不可摘段取便。不可仿佛涉略。要知他 
方书。原属剽窃凑集。故可阅首置尾。即内中采择一条。时亦获验。若金匮之妙。统看一卷。全体逼现。不独察 
其所用。须察其所不用。要知仲景审证用药。已臻圣哉。其所不用药。岂智力不及后人耶。 
四库书目提要曰。金匮要略论注。二十四卷。汉张机撰。国朝徐彬注。机字仲景。南阳人。尝举孝廉。建安 
中。官至长沙太守。是书亦名金匮玉函经。乃晋高平王叔和所编次。据陈振孙书录解题。则此书叔和所编。本为 
三卷。王洙钞存其后二卷。后又以方一卷。散附于二十五篇。盖已非叔和之旧。然自宋以来。医家奉为典刑。与 
素问难经并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则亦岐黄之正传。和扁之嫡嗣矣。机所作伤寒卒病论。自金成 
无己之后。注家各自争名。互相窜改。如宋儒之谈错简。原书端绪。久已瞀乱难寻。独此编仅仅散附诸方。尚未 
失其初旨。尤可宝也。汉代遗书。文句简奥。而古来无注。医家猝不易读。彬注成于康熙辛亥。注释尚为显明。 
今录存之。以便讲肄。彬字忠可。嘉兴人。江西喻昌之弟子。故所学颇有师承云。 
〔程氏(林)金匮要略直解〕三卷 存 
凡例曰。一引证诸书。悉本灵素。本草。脉经。甲乙。中藏。及伤寒论。其六朝唐宋诸名家有确论者。附之。 
林也后学。以经证经。要在直截简切。义理详明。期于取用。不故作僻语迂论曲解。以欺误人也。一斯道之妙。 
洞彻气化 
之机。精贯阴阳之理。非参究之士。语之不知。非达道之人。传之莫习。故读仲景金匮。必融会仲景伤寒。澄心 
年月。便领悟其旨趣。否则得此失彼。未详窥其要妙也。一仲景方法。如麻黄汤。先煮麻黄者。大承气。后纳芒 
硝者。大小柴胡复煎者。有顿服。温服。小冷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再服。其助药力。有啜粥。有饮暖水。 
有食糜者。有重复取汗。取微似有汗。取下。取利小便者。如此之类。未可一二详载。方法圆通。千古不能逾越。 
故谓之祖方。一宋林亿校正。附唐人诸方。如侯氏黑散之类。今皆删去。其柴胡饮子。则宋人方也。 
〔张氏(志聪)金匮要略注〕未见 
按上见于伤寒纲目序。 
〔高氏(世 )金匮集注〕未见 
按上见于素问直解凡例。(见四八页灵枢直解条) 
〔周氏(扬俊)金匮要略补注〕未见 
按上见于温热暑疫全书序。 
〔沈氏(明宗)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 存 
沈明宗曰。金匮一书。文辞简略。义理深玄。诚补轩岐之不足。为后学之津梁也。但从来着书立言。必先纲 
领。次及条目。而是编乃以治病问答。冠于篇首。叙例大意。反次后章。且诸方论头绪。参差不贯。使观者如入 
雾径。失其所之。弃而不读者。有之矣。嗟乎。仲景去今。千有余祀。简多遗亡。而原文夹于伤寒论中。后人未 
窥其微。以致分出。编次失序。究非仲景之意。编仲景书者之误也。故余不揣鄙陋。僭以次章冠首。而为序例。 
次以天时地理。脉证汤法。鱼尾相贯于后。俾条理不紊。而使读者易升堂奥。同登彀 
趣。未识鉴者以为何如。 
〔魏氏(荔彤)金匮要略本义〕三卷 存 
按是书页面。题曰论注。自序曰释义。名目各异。序后又附林亿等序。及徐 说一篇。依旧厘为二卷。注解 
虽多阐明。不免文词庞杂也。 
〔尤氏(怡)金匮要略心典〕三卷 存 
自序曰。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着。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唐宋 
以来。注释阙如。明兴之后。始有起而论之者。迄于今乃不下数十家。莫不深求精讨。用以发蒙而解惑。然而性 
高明者。泛骛远引。以曲逞其说。而其失则为浮。守矩 者。寻行数墨。而畏尽其辞。而其失则为隘。是隘与浮 
者。虽所趣不同。而其失则一也。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 
以注是书也。日月既深。十已得其七八。而未克遂竟其绪。丙午秋日。抱病斋居。勉谢人事。因取金匮旧本。重 
加寻绎。其未经笔记者补之。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覃精研思。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而其间深文奥义。 
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则阙之。其系传写之误者。则拟正之。其或类后人续入者。则删汰之。断自脏腑经络以下。 
终于妇人杂病。凡二十有二篇。厘为上中下三卷。仍宋林亿之旧也。集既成。颜曰心典。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 
而得其典要云尔。虽然。刘氏扰龙。宋人刻楮。力尽心 。要归罔用,余之是注。安知其不仍失之浮。即失之 
隘也耶。世有哲人。箴予阙失。而赐之教焉。则予之幸也。雍正己酉春日。饮鹤山人尤怡题北郭之树下小轩。 
徐大椿序曰。今之称医宗者。则曰四大家。首仲景。次 
河间。次东垣。次丹溪。且曰。仲景专于伤寒。自有明以来。莫有易其言者也。然窃尝考神农着本草以后。神圣 
辈出。立君臣佐使之制。分大小奇偶之宜。于是不称药而称方。如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 
有伊芳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高而盛。非自伊芳尹始也。若扁仓诸公。皆长于禁方。而其书又不克传。惟仲 
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远接轩皇。近兼众氏。当时着书垂教。必非一种。其存者。有金匮要略。及伤寒论 
两书。当宋以前。本合为一。自林亿等校刊。遂分为两焉。夫伤寒。乃诸病之一病耳。仲景独着一书者。因伤寒 
变证多端。误治者众。故尤加意。其自叙可见矣。且伤寒论中。一百十三方。皆自杂病方中检入。而伤寒之方。 
又无不可以治杂病。仲景书具在。燎如也。若三家之书。虽各有发明。其去仲景。相悬不可以道里计。四家并称。 
已属不伦。况云仲景专于伤寒乎。呜呼。是尚得为读仲景之书者乎。金匮要略。正仲景治杂病之方书也。其方亦 
不必尽出仲景。乃历圣相传之经方也。仲景则汇集成书。而以己意出入焉耳。何以明之。如首卷栝蒌桂枝汤。乃 
桂枝汤加栝蒌也。然不曰桂枝加栝蒌汤。而曰栝蒌桂枝汤。则知古方本有此名也。六卷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即桂 
枝汤加龙骨牡蛎也。乃不别名何汤。而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则知桂枝汤为古方。而龙骨牡蛎。则仲景所加也。 
如此类者。不可胜举。因知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可与灵素并垂者。苟有心于 
斯道。可舍此不讲乎。说者又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执仲景之方。以治今之病。鲜效而多害。此则尤足叹者。 
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 
的弥远。乃射者不恨己之不能审的。而恨弓强之不可以命中。不亦异乎。其有审病虽是。药稍加减。又不验者。 
则古今之本草殊也。详本草惟神农本经。为得药之正性。古方用药。悉本于是。晋唐以后诸人。各以私意加入。 
至张洁古辈出。而影响根据附。互相辨驳。及失本草之正传。后人遵用不易。所以每投难拒。古方不可以治今病。 
遂为信然。嗟乎。天地犹此天地。人物犹此人物。若人气薄,则物性亦薄。岂有人今而药独古也。故欲用仲景之 
方者。必先学古穷经。辨证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