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明脉证疑问内。列解略诸汤主治。少阳脉证疑问内。列和略诸汤主治。胃正腑。及三阳传经脉证疑问内。列清 
略诸汤主治。直中三阴脉证疑问内。列救略诸阳主治。如某证宜用某略某汤。俱填注于该证之下。有是证即有是 
方。检阅甚便。是为第二卷。次言伤寒有类证变证之不同。或兼经而发。或各经所有。病情百出。概列疑问。所 
有宜发宜解。宜和宜清宜救。逐一列方于该证之下。俾得临病以考证。自能对证而用方。其一切不治死证。亦历 
历开载。以便见几而作。是为第三卷。次言时异地殊。如仲景麻黄桂枝各汤方。虽尽善多不宜今。用是设立五略。 
选集历代名家汤头。分经而各属之。发解和清救五略之目也。共计列方九十有九。俱注号数于各证下。是为第四 
卷。然说有本源。意无拘牵。述者似觉呕心而陈。观者勿捧腹而笑。 
〔张氏(登)伤寒舌鉴〕一卷 存 
自序曰。尝读仲景书。止言舌白苔滑。并无黄黑刺裂。至金镜录。始集三十六图。逮后观舌心法。广至一百 
三十有七。何后世证变之多若此。宁知伤寒自表传里。舌苔必由白滑而变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热毒自内达外 
之一病。便见黄黑诸苔也。观仲景论中。一见舌白苔滑。即言难治。安有失治而致变者乎。所以仲景止言白苔。 
已见一斑。不烦琐屑。后人无先圣治未病之能。势不得不反复辨论。以启蒙昧。盖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 
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浓薄。昭若 
冰鉴。无所遁形。由是取观舌心法。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治按所纪。及己 
所亲历。共得百二十图。命曰伤寒舌鉴。授之剞劂。以公同志。临证之一助云。康熙戊申如月。诞先张登书于隽 
永堂。 
四库书目提要曰。伤寒舌鉴一卷。国朝张登撰。登字诞先。吴江人。是书备列伤寒观舌之法。分白苔。黄苔。 
黑苔。灰色。红色。紫色。霉酱色。蓝色。八种。末附妊娠伤寒舌。为图一百二十。各有总论。案古经于诊候之 
外。兼及辨色聆音。而未尝以舌观病。舌白苔滑之说。始见张机伤寒论。其传亦古。然其法不详。亦未尝言及种 
种之别。后金镜录。推至三十六图。未为赅备。观舌心法。衍至三十七图。又颇病繁芜。登以己所阅历。参证于 
二书之间。削烦正舛。以成是书。较之脉候隐微。尤易考验。固诊伤寒者。所宜参取也。 
汪琥曰。伤寒舌鉴。张路玉长子张登诞先氏汇纂。书止一 
卷。共舌图一百二十。琥按舌苔但有白黄黑三者而已。杜清碧推展敖氏验舌法。为三十六图。其中又增纯红舌。 
其余等舌已半属无据。今广至一百二十图。何其多欤。就其中。言紫色舌。蓝色舌。亦甚有理。盖热极则色紫。 
寒极则色蓝。蓝者。微青色也。至其言灰色。霉酱色二舌。亦甚不必。盖灰色。即淡黑。霉酱色。即深紫也。张 
氏每借一色。即化为数十图。何其穿凿。 
〔张氏(倬)伤寒兼证析义〕一卷 存 
张倬曰。晨窗雪霁。光射四壁。张子被褐方起。诵雪峤熟煮□。春风劈烂椽之句。客有量履过我。而进苦雪 
篇者。中有冻馁相继倒一语。怃然久之。因呼从事炉头。相与平章风雅。杯 内。论及医道之难。而伤寒为最难。 
伤寒而挟杂病者尤难。是以亘古绝无兼该之例。后世不能兼善其术也。余曰。安有滔滔江汉。不通潮汐者乎。苟 
能纯一其道。则圆机在我。活法随人。何虑兼证之不克哉。客举手称善。 
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兼证析义一卷,国朝张倬撰。倬字飞畴。吴江人。张登弟也。是书专论伤寒而挟杂病 
者。分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咳嗽。咽干。闭塞。头风。心腹痛。亡血。多汗。 
积聚。动气。疝气。淋浊。泻痢。胎产。凡十七种。设为问答。以发明之。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止言六经兼 
证。而不及杂病。医家不明兼证之意。往往于脉证参差之际。或顾彼而失此。或治此而妨彼。为害颇深。此书一 
一剖析。使治病者不拘于一隅。不惑于多歧。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 
汪琥曰。伤寒兼证析义。张路玉次子张倬飞畴氏着。书止一卷。言中风虚劳胀满之人。有病伤寒者。谓之兼 
证。设 
为问答。共十七论。末后又附以十二经。八脉五运六气方宜等说。极为明备。但其所用方药。亦多偏僻。恐难取 
正也。 
〔陈氏(治)伤寒近前集〕五卷 存 
自序曰。圣王治世。泽及民生物命。孳孳揆理。无所不极。其调和阴阳。洞测性理。内则虑夫七情戕于中。 
表则防其六淫袭于外。不无其病。即有其治。或曰。病以何证为难治。曰。惟伤寒为难。曰。然则曷以伤寒为近 
乎。曰。惟其难。所以不可远也。仲景着伤寒论。后如成无己之详注。方有执之条辨。铅椠不一。代有其人。而 
学之者。如入万花谷中。莫不惊心艳目。而企羡之。然究不知何所适从而取舍也。因曰。书有成规。地有异宜。 
辞贵切而不浮。理贵确而有当。燕赵鲁卫之邦。近西北者。土敦而风烈。人多刚竞。宜宗仲景法以治之。则得心 
而应手。吴楚闽粤之方。近东南者。土润风和。人多柔弱。宜宗节庵法以治之。则病瘳而易起。故曰。节庵一人。 
顿起沉沦。方趋捷要。药类躬亲。庶几不远。毋以近乎。康熙三十六年。山农陈治自叙于粤东端州之文来阁。 
〔伤寒近后集〕五卷 存 
〔黄氏(元御)伤寒说意〕十一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元御既作伤寒悬解。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遽晓。乃会通大意。后着此书。以开示初学 
之门径。 
〔程氏(云鹏)伤寒答问〕未见 
程云鹏曰。仲景法象高深。茫无入手。束而不观。临证昏昧。因就一二门士之问。而浅示之。使易通晓。( 
慈幼筏) 

卷三十六
方论(十四)
属性:〔吴氏(有性)温疫论〕二卷 存 
自序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 
奈何自古迄今。从未有发明者。仲景虽有伤寒论。然其法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三阳。竟自传胃。 
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别。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病证。而 
甚略之。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不知屠 
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 
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寒。每至严寒。虽有头痛身疼。恶寒无汗发热。总似太阳证。至六七日失治。未尝传经。 
每用发散之剂。一汗而解。间有不药亦自解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胎刺等证。此皆感冒肤浅之 
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不无轻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况温疫与感受。有霄壤之隔。 
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后世。用心可谓仁 
矣。然伤寒与温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告世。至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论。或谓温疫 
之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乃称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论。谬称全书。温疫之 
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 
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有失治不 
及期而死者。亦有治之太晚。服药不及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叙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 
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 
不可胜记。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不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傍皇无措。病者日近危笃。 
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 
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 
高明者正之。晋崇祯壬午仲秋。姑苏洞庭吴有性。 
先着序曰。温疫为病至重也。昔鲜成书。方治阙如。明末有吴又可者。独能有见于此。着论二篇。反复推明。 
谓与伤寒分途,制达原饮。以解其初起之邪。其所主用。惟在下之一法。甚有一下再下三下者。骤阅其论。人或 
未免惊疑。然细按之。条分缕析。非凿空之谈。亦非孟浪之施也。惜其流布未广。知之者甚少。仪真刘子方舟业 
医早成。心虚而好学,既获是编。向之有疑于中者。涣如冰释。因思重为锓板。以公诸同辈。知余喜论方书。特 
出是编以相质。且索数言以弁之。夫温疫者。伤寒之别也。自有伤寒论以来。千数百年。尘埋榛塞。近人有稍知 
讨论者。喻氏尚论篇。方氏程 
氏前后条辨。其着者也。皆丑诋叔和。自矜所得。然皆误认三阴经之即是里。于三阴条下诸证治。未免回惑于心。 
鲜所发明。喻氏剪辟之功有不诬,方氏程氏特乱多道。一时宗之者颇众。以致开口即云三阴。虽铄石流金之际。 
出敢辄投姜附。遇有药之而效。此则别有所因。而医者居之不疑。自信愈笃。有识者但从旁窃悯之。今吴氏残编。 
复出于斯时。意将有可救正之机欤。夫谓仲景不为温疫立论者。非也。谓仲景原有温疫方论。年久而失之者。亦 
非也。昔王安道欲分伤寒论之半。以属直中。不知直中之病。虽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