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混淆。元滑伯仁读素问钞。类有未尽。所因皆王注。惟宋嘉 年间。敕高保衡等校正。深有裨于王氏。
但仍分二十四卷。甚失神圣之义,按班固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又按素
问离合真邪论。黄帝曰。夫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黄钟数焉。大都神圣经典。以九为
数。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愚今析为九卷者。一本之神圣遗意耳。窃慨圣凡分殊。古今世
异。愚不自揣。而 释者。痛后世概暗此书而蠡测之。以图万一之小补云。知我罪我。希避云乎哉。
浙江通志曰。马莳字玄台。会稽人。注灵枢素问。为医家之津梁。
汪昂曰。马玄台素问注。舛谬颇多。又有随文敷衍。有注犹之无注者。反訾王注。逢疑则默。亦不知量之过
也。(内经约注)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注证发微九卷。明马莳撰。莳字仲化。会稽人。其说据汉志内经十八篇之文。以素问九
卷。灵枢九卷当之。复引离合真邪论中九针九篇。因而九之之文。定为九九八十一篇。以唐王冰分二十四卷为误。
殊非大旨所关。其注亦无所发明。而于前人着述。多所訾议。过矣。(存目)
〔吴氏(昆)素问注〕二十四卷 存
自序曰。在昔有熊御宇。轸念元元。不无夭折。欲跻而登诸寿域。乃问于岐伯鬼臾区。而作内经。雷公受之。
以为刑范。首天真。次调神。次生气。次病能。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悉人事。行之万世不殆。传之者直以列
于三坟。自有医籍以来。兹其太上。周秦而降。岂不代有神良。要其立言范世。指不多屈。无亦树名易而作则难
耶。何蕲蕲也。挽近拘方者言。更仆未能悉举。非无爝然之明。去上古而遥。不啻居九壤而测九天也。则而象之。
内经象曰。灵枢象月。睹日月而知众星之蔑矣。越人之问难。士安之甲乙。叔和之脉经。其中天三垣欤。斡旋日
月。而翼其明。功足齿哉。若张长沙之伤寒。魁杓摇光也。因时而建。亘万世孰能忒焉。施及孙思邈李明之刘完
素朱彦修滑樱宁辈出。互有阐明。所
谓辰之五纬非乎。迟留疾伏。殆非一步可纪。外是 一家言。罗为列宿。假日成光。亦能不坠。神乎,和华仓扁
之雄。无文可述。方之景星庆云。旷世一见。卑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言焉不经。与之上下轩岐。如向盲夫而
夸日月。只为翳障。最下异为一途。叛经行怪。类如伤寒钤法。素问遗篇。则妖氛尔。孛彗尔。白虹尔。薄蚀尔。
匪惟羲和忧之。具目者之所共忧也。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亿。尝崛起而训是经。庶几昧爽之启明哉。
待旦者较然睹矣。独其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行。未也。不肖束发修儒。无何徙业。居常晷
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暑曰内经吴注。业成欲悬书国门。以博弹射。徒以云山
木石之夫。无能千金礼士。职是焰然斯道也。如有岐雷者作。斥为日月之蔽。抑又何辞。闻之曰。不斑白。语道
失。 今四十以长。先半纪而见二毛。无亦征余言之有当哉。当乎非余敢知。今之测景者旅矣。恶能当夫宾日之
目也。皇明万历甲午日躔大火。书于黄山轩辕炉鼎之次。
亡名氏鹤皋山人传曰。山人。余族父也。世为歙澄塘人。幼英异。不伍凡儿。稍长业进士。为文章。藻思横
发。顾数奇弗偶。大父元昌翁。父文韬翁。俱修德而隐者。家多方书。山人遂迸铅椠。事岐黄术。尝曰。素问灵
枢。医之典坟也。难经甲乙。医之庸孟也。张王刘李。医之濂洛关闽也。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不数稔术精而售。
初游宛陵。后溯长江。历姑孰。抵和阳。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每诊疾。佥曰易平。山人曰。此在死例。
佥曰难痊。山人曰。此可生也。卒不逾山人所云。故人咸谓山人殆非人。必
从长桑公得者。山人治病。不胶陈迹。人以禁方授之。拒弗受。曰。以古方治今病。虽出入而通其权。不然。是
以结绳治季世也。去治远矣。所着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 考。医方考。药纂诸书。将次第行于世。山
人讳 。字山甫。鹤皋其别号也。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又号山人为参黄子。余家由澄塘折居传桂里。故视山
人为族父云。(医方考附载)
汪昂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注所未备。然多改经文。亦觉嫌于轻擅。
〔朱氏(贤)岐黄要旨〕未见
按上见于建德县志。
〔胡氏(文焕)素问心得〕二卷 存
〔李氏(维麟)内经摘粹补注〕未见
苏州府志曰。李维麟字石浮。常熟人。精于察脉。决人生死。多奇中。所着有内经摘粹补注。医宗要略等书
。
〔胡氏(尚礼)素问辑要〕未见
仪真县志曰。胡尚礼字景初。世医也。其父伦。命读岐黄诸书。云。吾家传。通医必先通儒为本。理不明。
安悟诊视之奥。礼遂能识奇病。活人甚众。凡奔人之急。寒暑跋涉不辞。为人简默醇谨。又善楷法。酷览古今名
籍。寿七十外。耳既聋。尚手不释卷。着素问辑要。胡氏医案。
〔赵氏(献可)内经钞〕未见
浙江通志曰。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人。好学厌。尤善于易。兼精医。其医以养火为主。尝
论命门乃人身之主。养身者既不知撙节。致戕此火。以致于病。治病者。复不知培养此人。反用寒凉以灭之。安
问其生。着医贯
一书。为医家指南。后游秦晋。着述甚多。有内经钞。素问注。及经络考。正脉论。二朱一例诸书。
〔素问注〕未见
〔李氏(中梓)内经知要〕二卷 存
江南通志曰。李中梓字士村。华亭人。少博学。习岐黄术。凡奇证遇无不立愈。所着有士材三书。颐生微论
。医统若干卷。
〔靳氏(鸿绪)内经纂要〕未见
仁和县志曰。靳鸿绪字若霖。读书。工文章。内行尤挚。笃于孝友。先世以儿医显。而鸿绪术尤精善。内经
纂要。阐发精微。
〔王氏(佑贤)内经纂要〕未见
钱塘县志曰。王佑贤字圣翼。孝友天性。甫九龄。七日中父母相继殁。哀毁逾成人礼。孤贫励学。旁通医术。
急人病。不以门第为等差。所全活人无算。家居力行。皆盛德事。尤好刊格言。以训后学。国朝牟直指云龙旌善
士。裒然居首。所着有格物近编。内经纂要。
〔张氏(志聪)素问集注〕九卷 存
纪略曰。一本经章义错综。变化隐见离奇。或彼章微露。别篇显言。义虽专称。词难概论。是以注中惟求
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读者细研。庶知心苦。一是集惟以参解经义。不工词藻。然就经解经。罔敢杜撰一语。
贻笑大方。阅者勿以固陋见唾。一经义深微。阐发艰甚。故集中有不厌烦琐。重复谆切者。然非赘也。尚有未尽
余意。标于格外。设或疏义旨有微分。亦不妨两存之。以俟后贤之参订。敢自是哉。
汪昂曰。张隐庵素问集注。刻于康熙庚戌。皆其同人所着。尽屏旧文。多创臆解。恐亦以私意测度圣人者也。
〔高氏(世 )素问直解〕九卷 存
凡例曰。一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虽秦火煽毒。而医书独全。后之注者。或
割裂全文。或删改字句,剽窃说道。实开罪于先圣。如灵素合刻。纂集类经。是已。惟王太仆马玄台张隐庵注
释。俱属全文。然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余细为
考较。确参订正。庶几上补圣经。下裨后学。 一素问一经。各家虽有注释。余详视之。非苟简隙漏。即敷浅不
经。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颜曰直解。世之识者。尚其鉴诸,一隐庵先有集
注之刻。不便雷同。故曰直解。注释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非如张太岳四书直解。其训诂有不可读者。一
素问八十一篇。原遗阙二篇。今已搜补矣。每篇名目。俱当诠解。兹刻不第诠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为拈
出。一篇之中。分为数节。盖以词论冗繁。略分节旨。使观者易于领会耳。
〔何氏(镇)素问钞〕未见
(按上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黄氏(元御)素问悬解〕十三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元御是书。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着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为参互校正。
如本病论。刺志论。刺法论。旧本皆谓已亡。元御则谓本病论。在玉机真藏论中。刺志论。则误入诊要经终论中。
刺法论。则误入通评虚实论。未尝亡也。又谓经络论。乃皮部论之后
半篇。皮部论。乃十二正经。经络论之正文。如此则三奇经。与气府论之前论正经后论。奇经三脉无异。故取以
补阙。仍复八十一篇之旧。考言经文错柬者。起于刘向之校尚书。(见汉书艺文志)犹有古文可据也。疑经文脱
柬者。始于郑玄之注玉藻。(见礼记注)然犹不敢移其次第。至北宋以后。始以己意改古书。有所不通。辄言错
文。六经遂几无完本。余波所渐。刘梦鹏以此法说楚词。迨元御此注。并以此法说医经。而汉以来之旧帙。无能
免于点窜者矣。揆诸古义。殆恐不然。其注则间有发明。如五运六气之南政北政。旧注以甲己为南政。其余八千
为北政。元御则谓天地之气。东西对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一日之中。天气昼南而夜北。
一岁之中。天气夏南而冬北。则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东。三年在南。三年在西。在北则南面。而布北方
之政。是谓北政。天气自北而南升。在南则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谓南政。天气自南而北升。则自卯而后。天
气渐南。总以南政统之。自酉而后。天气渐北。总以北政统之。东西者。左右之间气。故不可以言政。此南北二
极之义。其论为前人所未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