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稿王樵传曰。子肯堂。字宇泰。举万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览群籍。声着馆阁。倭寇朝鲜。疏陈
十议。愿假御史衔。练兵海上。疏留中。因引疾归。京察降调。家居久之。吏部侍郎杨时乔荐补
南京行人司副。终福建参政。肯堂好读书。着述甚富。雅工书法。以其尤精医理。故又附见方伎传中。又方伎传
曰。王肯堂。字宇泰。金坛人。万历中举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以京察贬官。终福建参政。肯堂博极群书。
兼通医学。所着证治准绳。为医家所宗。
汪琥曰。伤寒证治准绳。明金坛王肯堂宇泰甫辑。书凡八帖。首列序例入门。辨证内外伤。及类伤寒辨。其
第一帙。则以伤寒总例居前。总例者。乃叙四时伤寒传变。及汗吐下法。又愈解死证。阴阳表里。伤寒杂病。类
证杂论。察色要略。第二帙。则以太阳例居前。而以发热恶寒恶风头痛等证附之。第三帙。则以阳明病居前。而
以不大便不得卧自汗潮热谵语等证附之。又少阳病口苦咽干往来寒热等证。亦并附焉。其第四帙。先列三阴总纶。
太阴病。则附以腹满痛等证。少阴病。则附以但欲寐口燥咽干等证。厥阴病。则附以气上冲心等证。第五帙。则
言合并病。又汗吐下后不解。喘而短气等证。第六帙。则继以小便利不利等证。复附以狐惑百合两感证。第七帙。
则言劳食复瘥后等证。又言四时伤寒不同。温暑疟痉等证。后附以妇人小儿伤寒。第八帙。则辨脉法药性。其书
悉因娄氏纲目之义。而以仲景方论为主。后贤续法附之。伤寒之书。至此可为详且尽矣。但惜其纂注大略。及诸
方之义。不能明畅。又其云发热恶寒头痛等证。诸经皆有。何得限定附之一经之中。于余不能无遗憾矣。
〔赵氏(开美)集注伤寒论〕十卷 存
凡例曰。仲景之书。精入无伦。非善读者。未免滞于语下。诸家论述。各有发明。而聊摄成氏引经析义。尤
称详洽。虽 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初学不能舍
此索途也。悉依旧本。不敢去取。一诸家善发仲景之义者。无过南阳。外此如叔维潜善洁古安常东垣丹溪安道。
近代如三阳宇泰诸君子。单词短语。虽不尽拘长沙辙迹。实深得长沙精义。急为采入。以补六经未发之旨也。一
是书。仲景自序。原为十六卷。至叔和次为三十六卷。今坊本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两为一十卷。仅次遗方。
先后详略。非复仲景叔和之旧矣。今根据辨平脉法为一卷。自伤寒大例。及六经次第。不复妄有诠次。止以先后匀
适为六卷。其遗方并入论集。便于简阅。大抵因三阳王氏义例云。
按是书所采。成氏注解之外。凡二十有二家。辑HT 颇为详博。若沈亮宸王文禄唐不岩张卿子说。世从不见别
为采载者。考沈名晋垣。张名遂辰。同钱塘人。王字世廉。号沂阳生。海盐人。着有医先一卷。其事履并见县志。
特唐不岩一人。未详里贯。想亦系明季人。盖开美辑书之时。各为参订者。故附入其说也。
〔史氏(暗然)伤寒论注〕十四卷 未见
汪琥曰。史氏伤寒论注。明越人史暗然百 氏着。书凡十四卷。其第一卷。先平脉法。第二卷。辨脉法。第
三卷。太阳病。第四卷。阳明少阳病。第五卷。太阴少阴病。第六卷。厥阴病。第七卷。痉湿 霍乱。以至于瘥
后等病。而复集阴阳毒百合狐惑等证。名曰补遗。第八卷。乃次伤寒例。第九卷。辨汗吐下可不可。第十卷。辨
外感内伤。及食积痰等。十二证。与伤寒异。第十一卷。则载仲景原论中。桂枝汤等。九十一方。第十二卷。则
采金匮升麻鳖甲汤等。二十二方补之。第十三卷。则采局方治四时感冒。如香苏饮等十一首。附以补方八首。第
十四卷。则采刘河间治夏月感冒方六首。其大旨以仲景叔和原论。如言脉处。则曰惊愧脉。曰相
乘脉。曰残贼灾怪等脉。如辨证处。则曰太阳本证。曰传经。曰春温。曰愈期。曰坏证。曰合病。曰并病。曰衄。
曰冒。曰喘。曰吐等。各就本文。而标出之。其治春温灼热。则采活人书。知母干葛汤。葳蕤汤以主治。此为可
取之处。又其注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节。则引陶节庵云。虚弱素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
故内怯欲近衣。此为大误之极。间有顺文随释处。毫无明畅之论。所集原方。但宗成氏旧注。所采新方。皆根据陶
氏槌法。此徒尊仲景虚名。实不知仲景奥义。轻言注书。空遗世诮。
〔卢氏(之颐)伤寒金 疏钞〕未见
按上见于道古堂集名医卢之颐传。
卷二十七
方论(五)
属性:〔喻氏(昌)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四卷 存
自序略曰。尝慨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杂以后人知见。反为尘饭土羹。莫适
于用。兹特以自然之理。引伸触类。阐发神明。重开生面。读之快然。觉无余憾。至春温一证。别辟手眼。引内
经为例。曲畅厥旨。究不敢于仲景论外。旁溢一辞。后有作者。庶不为冥索旁趋。得以随施辄效。端有望焉。穷
源千仞。进求灵素难经甲乙诸书。文义浩渺。难以精研。用是参究仲景金匮之遗。分门析类。定为杂证法律十卷。
覃思九载。拟议以通玄奥。俾观者爽然心目。合之伤寒论。可为济川之舟楫。烹鱼之釜 。少塞吾生一日之责。
即使贻讥于识者。所不辞也。夫人患无性灵。不患无理道。世患无理道。不患无知我。古君子执理不阿。乘道不
枉。名山国门。庶几一遇。气求声应。今昔一揆。是编聊引其端。等诸爝火。俟夫圆通上智。出其光华。于以昭
彻玄微。与黄岐仲景而合辙。昌也糠 在前。有荣施矣。时顺治戊子岁。孟夏月。西昌喻昌嘉言甫识。
汪琥曰。伤寒尚论篇。清顺治初西昌喻昌嘉言甫着。书凡五卷。首卷尚论张仲景伤寒大意。及叔和编次。林
亿成无己校注之失。又驳正序例。及论春温。并驳正温疟等证。四变之妄。其第一卷,分太阳三篇。以风伤卫之
证为上编。寒
伤营之证为中篇。风寒两伤之证为下编。第二卷。分阳明三篇、以邪入太阳阳明为上编。正阳阳明为中篇。少阳
阳明为下编。第三卷。止少阳全篇。而附以合并病坏病痰病。第四卷。三阴篇。太阴止一全篇。少阴则分前后二
篇。以直中之证为前篇。传经之证为后篇。厥阴止一全篇。复附以过经不解。瘥后劳复。阴阳易病。其书实本方
氏条辨之注。而复加发明。着成此编。但其以太阳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云云。此为胸有寒。是痰。复以病患
有寒。复发汗。胃中冷之真寒。亦是痰。遂于坏病之后。复增一痰病。殊悖于理。又少阴既分寒热二证。而太阴
厥阴。独无寒热二证之分。又云。阴阳易外。男子无女劳复。皆于理有未妥。至其颠倒仲景原论中撰次。不待言
矣。
四库全书提要曰。尚论篇八卷。国朝喻昌撰。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祯中。以选贡入都。卒无所就。往来靖
安间。后又寓常熟。所至皆以医术著名。是书本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文过繁难举。世称尚
论篇。省文也。首为尚论大意一篇。谓张仲景着卒病伤寒论十六卷。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睹。即伤寒论十卷。
亦劫火之余。仅得之口授。其篇目前后差错。赖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为校正。晋太医令王
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共二十二篇。今世所传。乃直秘阁林亿所校正。宋人成无己所诠注。(案成无已。乃
金人。此言宋人。误。谨附订于此。)二家过于尊信叔和。往往先传后经。以叔和纬翼之词。混编为仲景之书。
如一卷之平脉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驯。反首列之。则其为校正诠注。乃仲景之不幸也。程德斋因之作
伤寒钤。既多不经。王履又以伤寒例居前。六经病次之。类伤寒病
又次之。至若杂病杂脉。与伤寒无预者。皆略去。定为二百八十三法。亦无足取。惟方有执作伤寒条辨。削去叔
和序例。大得尊经之旨。太阳三篇。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尤为卓识。而不达立言之旨者尚多。
于是重定此书。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
之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盖诸家所注。至昌而始变其例
矣。次为辨叔和编次之失一篇。次为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一篇。次为驳正王叔和序例一篇。皆不入卷数。其于
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而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三阳经末。以过经不解。瘥后劳复病阴阳易病三类。
附三阴经末。每经文各冠以大意。纲举目张。颇有条理。故医家称善本。原书自为八卷。乾隆癸未建昌陈氏并为
四卷。而别刻昌尚论后篇四卷。首论温证。次合论。次真中。次小儿。次会讲。次问答。次六经诸方。共成八卷。
为喻氏完书焉。考康熙甲寅。顺天林起龙。重刻方有执之书。以昌此书附后。各于评点。极论昌之所注。全出
于剽窃方氏。丑词毒骂。无所不加。夫儒者着书。尚相祖述。医家融会旧论。何可遽非。况起龙所评。方氏则有
言皆是。喻氏则落笔皆非。亦未免先存成见。有意吹毛。殆门户之见。别有所取。未可遽为定论。故今仍与方氏
之书。并着录焉。
〔喻氏(昌)伤寒尚论后编〕四卷 未见
〔伤寒抉疑〕一卷 存
徐彬跋曰。先业师初以问答见授。余甚珍之。梓以供同好。不知即新安程云来先生戊子年问答也。越二十八
年。己
卯秋竟于无意中相遇。悉此渊源。发明之功大。会合之缘奇。特补记以志快。
〔徐氏(彬)伤寒图说〕一卷 存
陈师锡小引曰。伤寒独起太阳。而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