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心。则歌括之谬。一览可见矣。噫。使天
下后世。举得以由于正道。而不惑于曲学。宁不由是书之刻哉。嘉靖癸未春三月下浣。祁门朴野汪机题。
〔徐氏(枢)订定王叔和脉诀〕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松江府志曰。徐枢。字叔拱。华亭人。元医学教授复子也。枢少传父业。兼学诗于会稽杨维桢。会天下乱。
晦迹田里。洪武二十八年。年四十余。始以荐为秦府良医。正出丞枣。强召为太医院御医。累奏奇效。历迁院使
告归展墓。宣宗亲赋诗送之。遣中官二宫人一护还。年八十致仕。赐金带。又七年卒。有足庵集行世。子彪。
〔熊氏(宗立)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国史经籍志六卷 存
自序曰。脉诀一书。医家之准绳。犹儒之有四书六经也。然其歌演岐黄之道。辞钩素难之玄。其中阃奥。窥
测难知。近观诸家注解。或泛或略。所遗而不解者。亦多。由是脉经之义弗彰。延医之法隐秘。区区小子。聋謇
痴愚。窃以旧注。芟其繁拾其粹。意从俗解。复取三部九候七诊五邪。画成图局布篇首。使初学之士。开卷披玩。
便得见其意趣。则脉经之旨。自然渐渍而明矣。盖为此者。未审取舍之当否。非敢施于高明当达。聊为初学发蒙
者设也。幸勿诮诸。时正统丁巳六月。道轩题。
〔脉诀辨明〕未见
按上见于松江府志艺文部。
〔张氏(世贤)图注王叔和脉诀〕国史经籍志四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图注脉诀四卷。附方一卷。明张世贤撰。是编因世传王叔和脉诀。而为之图注。考晁公
武读书志曰。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又曰。脉诀一卷。题曰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根据托者。然最行
于世云。据此则
脉经为叔和作。脉诀出于伪撰。今脉经十卷。尚有明赵邸居敬堂所刊林亿校本。知公武之言不诬。世贤不考。误
以脉诀为真叔和书。而图注之。根抵先谬。其他可不必问矣。书末附方一卷。皆因脉以用药。然脉止七表八里九
道。而病则变现无方。非二十四格所能尽。限以某脉某方。亦非圆通之谓也。
按一本题曰脉诀辨真。盖后人所妄改也。
〔马氏(莳)脉诀正义〕医藏目录三卷 未见
〔王氏(文洁)图注释义脉诀评林快捷方式统宗〕八卷 存
〔邢氏(增捷)脉诀删补〕未见
按上见于新昌县志。
〔翟氏(良)脉诀汇〕未见
按上见于益都县志。
〔陈氏(士铎)脉诀阐微〕未见
按上见于陈凤辉洞天奥旨序。
〔冯氏(兆张)脉诀纂要〕未见
按上见于锦囊秘录。
〔李氏(延 )脉诀汇粹〕未见
按上见于曝书亭集高士李君塔铭。
卷十八
诊法(二)
属性:〔王氏(叔和)小儿脉诀〕佚
曾世荣曰。宣和御医戴克臣侍翰林日。得叔和小儿脉诀。印本二集。一本曰。呼吸须将六至看。一本云。
呼吸须时八至看。遂与内台高识。参详字义。审察至数。就诊五岁儿。常脉一息六至者是。八至者非。盖始因镂
板之际。误去六字上一点一画。下与八字相类。致此讹传。迨与卒以学易。作五十以学易之误是也。尝考默庵张
氏脉诀亦云。小儿常脉。一息只多大人二至为平。即六至也。然一呼一吸之间。六至明矣。不然。姑俟来者考之。
(活幼心书)
〔皇甫氏(谧)脉诀〕佚
按上见于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
〔秦氏(承祖)脉经〕隋志六卷 佚
〔康氏(普思)脉经〕隋志十卷 佚
〔徐氏(阙名)脉经〕隋志二卷 佚
〔新撰脉经诀〕(旧唐志作脉经诀)隋志二卷(旧唐志作三卷)佚
〔许氏(建吴)脉经钞〕隋志二卷 佚
〔王氏(子 )脉经〕新唐志二卷 佚
〔甄氏(权)脉经〕新唐志一卷 佚
〔脉诀赋〕艺文略一卷 佚
〔亡名氏脉经〕十卷 崇文总目十卷 佚
〔脉经〕崇文总目一卷 佚
崇文总目曰。无名氏杂论脉诀。
〔李氏( )脉经〕崇文总目一卷 佚
〔亡名氏脉经诀录〕崇文总目一卷 佚
钱侗曰。通志略。有脉经秘录一卷。不着撰人。疑即此书。
〔黄氏(阙名)脉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亡名氏金鉴集歌〕崇文总目一卷 佚
〔卫氏(崇)医门金宝鉴〕新唐志三卷(崇文总目。作一卷)佚
赵希弁曰。右卫嵩撰。嵩仕至翰林博士。崇文总目云。不详何代人。述脉候征验要妙之理。
〔亡名氏凤髓脉经机要〕崇文总目五卷 佚
〔医鉴〕崇文总目一卷 佚
〔张氏(及)脉经手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宋志曰。王善注。
〔亡名氏百会要诀脉经〕崇文总目一卷 佚
〔碎金脉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延灵至宝诊脉定生死三部要诀〕(艺文略。灵。作龄。)崇文总目一卷 佚
〔张氏(尚容)延灵钞〕艺文略。作延龄宝钞。宋志。作延龄至宝钞。崇文总目一卷 佚
〔太医秘诀诊脉候生死〕(旧。候。作俟。今据艺文略改订。)崇文总目一卷 佚
〔徐氏(裔)指诀〕(艺文略。作指下诀。宋志。作徐氏黄帝脉经指下秘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脉诀〕崇文总目二卷 佚
〔覃氏(延镐)新集脉色要诀〕(艺文略。作谭延镐。)崇文总目一卷 佚
〔亡名氏经要集〕(艺文略。作自经要集。)崇文总目一卷 佚
〔吴氏(复圭)金匮指微诀〕崇文总目一卷 佚
〔耆婆脉经〕艺文略一卷 佚
〔韩氏(阙名)脉诀〕艺文略一卷 佚
〔脉经〕宋志一卷 佚
〔孙子(阙名)脉论〕艺文略一卷 佚
〔脉诀论〕艺文略一卷 佚
〔唐氏(强明)诊脉要诀〕艺文略一卷 佚
〔亡名氏诊脉会要〕艺文略一卷 佚
〔指难图〕艺文略一卷 佚
〔李氏(上交)柴先生脉诀〕艺文略一卷 佚
〔华氏(子 )相色经诀〕艺文略一卷 佚
〔亡名氏脉证口诀〕艺文略一卷 佚
〔清溪子脉诀〕艺文略一卷 佚
〔杜氏(光庭)了证歌〕一卷 未见
钱曾曰。光庭谨傍难经。各推了证歌为之。以决生死。宋高氏为之注。东越伍捷又为之补注。其于脉理。可
谓研奥义于精微者矣。
四库全书提要曰。杜天师了证歌一卷。旧本题唐杜光庭撰。光庭字圣宾。晚自号东瀛子。括苍人。应百篇举
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幸蜀。召见。赐紫衣。充麟德殿文章应制。王建据蜀。赐号广成先生。除谏议大夫。
进户部侍郎。后归老于青城山。此书题曰天师。据陶岳五代史补。亦王建时所称也。考光庭所着。多神怪之谈。
不闻以医显。此
书殆出伪托。其词亦不类唐末五代人。钱曾读书敏求记。以为真出光庭。殊失鉴别。其注称高氏伍氏所作。而不
题其名。后附持脉备要论三十篇。亦不知谁作。多引王叔和脉诀。而不知叔和有脉经。则北宋以后人矣。
〔崔氏(嘉彦)注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 存
〔黎氏(民寿)广成先生玉函经解〕三卷 存
〔直鲁古脉诀〕佚
按上见于辽史本传。
〔萧氏(世基)脉粹〕读书后志一卷 佚
赵希弁曰。上皇朝萧世基撰。世基尝阅素问。及历代医经。患其难知。因缀缉成一编,治平中姚谊序之。
〔刘氏(元宾)脉要新括〕(国史经籍志。作脉要秘括。)宋志二卷 存
自序曰。余尝注王叔和脉诀。如其间五脏歌后。又歌曰等编。及入式语。数处词语鄙俗。文理不通。疑非
叔和之作。而后人增之。尝欲削其不类者。补以己之所为。庶有以合乎岐黄内经。越人难经之本旨。因循未果就。
或者谓余曰。君为伤寒括要六十篇传于世。颇开医者之耳目。盖更取医书切用者。纂而述之。顾不美欤。余闻其
言。而有契于心。因闲暇吟成百篇。下为之注脚。辞语虽俚。理则该博。使学人读之。如手举大纲。众目从而张
矣。所谓两得之也。名之曰补注脉要秘括。览者或不我诮。试取叔和脉法。合而观之。则埙 迭和。互相发明。
其于医学。岂小补哉。宋熙宁九年。卢陵通真子自序。
陈振孙曰。脉要新括一卷。通真子撰。以叔和脉诀。有 HT 鄙俗处。疑非叔和作。以其不类故也。乃作歌
百篇。案
经为注。又自言尝为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
〔脉书训解〕三卷 未见
澹生堂书目曰。宋刘元宾撰。明刘裕德解。
〔许氏(叔微)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佚
许叔微曰。大抵仲景脉法。论伤寒与杂病脉法异。故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百证歌注)
又曰。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发微论)
〔庄氏(绰)脉法要略〕佚
按上见于幼幼新书。
〔崔氏(嘉彦)脉诀〕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
崔嘉彦曰。夫脉者。天真要和之气也。晋王叔和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为八里。以定
人之阴阳,以决人之死生。然文理甚繁。后学未能解。大抵持脉之道。非言可传。非图可状。其枢要。但以浮沉
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者为积。沉而无力者为气。迟而有
力者为痛。迟而无力者为冷。数而有力者为热。数而无力者为疮。更看三部。在何部得之。且如寸部属上焦。头
面胸膈之疾。关部属中焦。腹肚肠胃之疾。尺部属下焦。小腹腰足之疾。更看五脏。何脏得之。六腑亦然。学人
当以意会而精别之。庶无按寸推尺之诮。
钱曾曰。紫虚脉诀一卷。句如蒙求。盖欲初学医者易知耳。
四库全书提要曰。崔真人脉诀一卷。旧本题紫虚真人撰。东垣老人李杲校评。考紫虚真人为宋道士崔嘉彦。
陶宗仪辍耕录。称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虚隐君嘉彦。以难经于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故用为宗。以统七
表八里。
而总万病。即此书也。宋以来诸家书目不着录。焦 国史经籍志。始载之。东垣十书。取以冠首。李时珍已附入
濒湖脉学中。至其旁注之评语。真出李杲与否。则无可征信矣。
按此书。东垣十书。医统正脉中所收。其歌括耳。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