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不必如编类者。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
当用桂枝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主。本方中
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少阴厥阴
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
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
元戎。阴证略例。 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其间议论。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咸精。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
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时戊戌夏六月。海藏王好古书。
李时珍曰。汤液本草。书凡二卷。元医学教授古赵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
也。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己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己意。集而为此。
四库全书提要曰。“汤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曰汤液者。取汉志汤液经方义也。上卷载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心法。附以五宜。五伤。七方。十剂。中下二卷。以本草诸药。配合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仍以主病者为首。
臣佐使应次之。每药之下。先气。次味。次入某经。所谓象云者。药类法象也。心云者。用药心法也。珍者。洁
古珍珠囊也。其余各家。虽有采辑。然好古受业于洁古。而讲肄于东垣。故于二家用药。尤多征引焉。考本草药
味不过三品。三百六十五名。陶弘景别录以下。递有增加。往往有名未用。即本经所云主治。亦或古今性异。不
尽可从。如黄连。今惟用以清火解毒。而经云。浓肠胃。医家有敢遵之者哉。好古此书所列。皆从名医试验而来。
虽为数无多。而条例分明。简而有要。亦可云适乎实用之书矣。”
〔李氏(浩)诸药论〕佚
按上见于滕县志。
〔王氏(东野)本草〕佚
吉安府志曰。王东野永新人。精方脉。尝着本草经。当
时知名。任太医院御医。虞文靖揭文安程雪楼刘申斋赵子昂
咸与之交。而尤浓赵魏公。以老致仕。
〔詹氏(瑞方)本草类要〕国志经籍志十卷 未见
〔尚氏(从善)本草元命苞〕国史经籍志七卷(读书敏求记作九卷) 未见
钱曾曰。本草元命苞九卷。元朝崇尚医学。设令医官。考试出题。以难素为经。 仲景为治法本草而又苦其
繁冗。尚从善集此书。求简易于慎微本草之中。总四百六十八种。盖便于时人之采摭也。为前序者。至正三年。
平江路常熟州知州班惟志未知邑乘中。列其人否。附识以俟参考。
〔朱氏(震亨)丹溪本草〕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滑氏(寿)本草发挥〕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部。
〔本草韵会〕未见
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徐氏(彦纯)本草发挥〕国史经籍志四卷 存
李时珍曰。本草发挥。书凡三卷。洪武时。丹溪弟子山阴徐彦纯用诚所集。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
无己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尔。别无增益。
〔叶氏(子奇)本草节要〕十卷 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钱谦益曰。叶子奇。字世杰。龙泉人。王师入处。子奇上书总制孙炎。谓龙凤常绍宋正统。改纪元政。用荐
主巴陵簿。尝作太玄本旨。究通衍皇极之说。儒者多称之。洪武十一年春。有司以甲令祭城隍神。群吏窃饮猪脑
酒。县学生发其事。世杰适至。亦株连就逮狱中。以瓦磨墨。有得辄书。事释家居。因续成之。号草木子。(列
朝诗集)
〔徐氏(彪)本草证治辨明〕明史十卷 未见
松江府志曰。徐彪。字文蔚。太医院使枢子也。正统十年。以能医荐入太医院。时代王久病 。又昌平侯杨
洪在边疾笃。受诏往视。皆不旬日而瘳。遂留御药局。十三年擢御医。景泰二年迁院判。常侍禁中。每以医谏。
景帝问药性迟速。对曰。药性犹人性也。善者千日而不足。恶者一日而有余。问摄生。以固元气对。其因事纳忠
类此。六年预修中秘书录。子 为国子生。彪质直洞达。善谈议。少从父入秦。其邸舍。元许文正衡遗址也。秦
王以鲁庵题之。秦中称为鲁庵。及归老。以诗画适情。自号希古。所着本草证治辨明十卷。论咳嗽条。伤寒纂例。
各二卷。
〔滕氏(弘)神农本经会通〕十卷 存
六世孙万里序略曰。世系邵阳县公。讳弘别号可斋。不肖孙万里六世祖也。公幼而习仪部公过庭之训。不独
忠孝大旨。摩顶授记。岐嶷聆略。即流览中所称仁爱一眶。足展天地万物同体之念者。匪靡莹精注目。惟是邵阳
锡壤间。父老士绅。及穷檐僻谷。罔弗加额祝天曰。郑之慈母。今之滕公。既政成以畏垒多暇。每计人生斯世。
无百年不尽之身。而有千古不磨之泽。泽一邑泽九有。遇使然也。其惟着书立言者乎。则无若神农氏本经一书。
自胥庭太昊。以迄于兹。
在在而行。人人所需。非直六籍三坟。偏为经生学士家所 也。唐文皇涣集大观。益广世泽。至我圣祖。创为惠
民一局。设为官董其事。欲俾海寓悉解呻吟之苦。而卒业扁跗氏。喙喙争鸣矣。仲景东垣。世鲜俦匹。而朱氏丹
溪多所折衷。彼其游于七十二毒之日者。不啻神授故足术。遂于公余。稍辑其略。及赋归来。止嬴两袖清风。而
是书独不离坐卧。潇然环堵。凡五七易稿。始成文行忠信之册。为四部。析为十卷。年垂白。犹屈首雠校。握毛
锥子日不倦。凡寒暑遍一支干。乃克投笔。盖十岁又二云。
〔亡名氏本草药性赋〕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刘氏(全备)注解药性赋〕一卷 存
〔王氏(纶)本草集要〕国史经籍志八卷 存
自序略曰。弘治壬子。备员仪制王事。公暇取本草及东垣丹溪诸书。参互考订。削其繁芜。节其要略。删成
五卷。定为中部。又取本草卷首总论。及采内经东垣诸说。有关于本草者。凡一卷。附于前。以为本草之源。为
上部。又取药性所治。分类为十二门。凡二卷。以为临病用药制方之便。为下部。凡三易稿。历四寒暑而书成。
共八卷。名曰本草集要。盖止取其要。以便初学。及吾儒之欲旁通是术者耳。若专门之士。聪敏之资。固当尽阅
全书。不可厌繁多。而乐简便也。
明史稿吴杰传曰。王纶。字汝言。慈溪人。举进士。迁礼部郎中。历广参政湖广广西布政使。正德中。以副
都御史。巡抚湖广。纶精于医。所在为人治病。无不立效。有本草集要。明医杂着。行于世。
李时珍曰。本草集要。弘治中礼部郎中慈溪王纶取本草常用药品。及洁古东垣丹溪所论序例。略节为八卷。
别无增
益。斤斤泥古者也。
〔袁氏(仁)本草正讹〕未见
按上见于王畿袁参坡小传。
〔亡名氏本草源流〕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蒋氏(仪)药镜〕四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药镜四卷。明蒋仪撰。仪嘉兴人。正德甲戌进士。其历官未详。是编前后无序跋。惟凡例
谓医镜之镌。骈车海内。今梓药性。仍以镜名。其载药性。分温热平寒为四部。各以俪语。括其主治。后附拾遗
疏原滋生三赋。以补所未备。词句鄙浅。徒便记诵而已。
〔汪氏(机)本草会编〕二十卷 未见
李时珍曰。本草会编。嘉靖中祁门医士汪机所编。机字省之。惩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本草
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书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
反难检阅。冠之以荠。识陋可知。掩去诸家。更觉零碎。臆度疑似。殊无实见。仅有数条自得可取尔。
〔郑氏(宁)药性要略大全〕十一卷 存
自序曰。昔先君子尝以儒业训予。每见今之登仕路者。天各一方。既缺问于晨昏。曷能全于子职。亲老年
荒。而莫能养者有之。庸医非徒其益。而反致害者。间亦有之。触于目感于心。故深叹缰锁于名利者之莫能脱也。
予正得丁卯赴考。拂意时来未冠。先君年七十有五矣。何能俟志之达而荣养乎。盖尽心于君者。鲜克尽心于亲也。
忠孝难以两全。于是役志于医。而干禄之心。日益淡焉。因取轩岐伊芳李所着内
经汤液等书阅之。且知古今方书所常用者。不过二三百味。更迭调换而已。其间又有所说不同。一味之下。某药
性寒无毒。又曰。微温有小毒。又曰。温无毒。如陈皮则曰。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又曰。益
气健胃。香附子则曰。消宽食中。又曰。益气理胃。似此之类。难以枚举。如木通非通草。石脂指作空青。本二
物而指为一物。俾后学何所据哉。余则取诸书。参互订正。名曰药性要略。非敢为明者道。但亦可资后学处方之
一助云尔。嘉靖己巳季冬望后。歙北丰阳七潭郑宁书。
〔沈氏(好问)本草类要〕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许氏(希周)药性粗评〕医藏目录四卷 存
自序略曰。人不可以不知医。而药不可以不明性。秦火之前。岐伯彭缓以神医名。秦火之后。李华张吴以明
医名者。病赖于医。识其原也。医资于药。洞其性也。故药性之作。有本草。有图经。有拾遗。又有四声。有开
宝之详定。又有嘉 之添注。历汉魏唐宋。如隐居东垣诸公。汲汲于此者。谓非有所重而然耶。我先君完斋翁自
少知医。远近时或赖之。及举进士第官大理。乃一疾误于庸医。至今为憾。逮希周继儒业。业儒之暇亦尚轩岐。
后举于乡。嘉靖戊戌上春官不第。归于舟中。取诸家本草玩之。深以浩瀚不可记忆为病。然既不得其详。复不得
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