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也。书中止以天师夫子。尊岐伯鬼臾区。而其余诸臣。未闻其以是称。至雷公则自名。曰小子细子。黄帝亦有 
训之之语。意者。所造未及诸臣。而年亦最少。且其曰公曰伯曰师。似皆以爵称之。即 
如宝命全角论。有曰天子。曰君王。移精变气论。五常政大论。灵枢官能篇。皆称曰圣王。着至教论。疏五过论。 
有封君侯王灵枢根结篇。有王公大人等称。则其为爵无疑也。至于鬼臾区少俞伯高。皆诸臣名耳。后世程子谓出 
于韩诸公子之手。或谓先秦儒者所作。是皆泥乎爵号文本。而未绎全书。故臆说有如此者。乃今详考六节脏象论。 
天元纪大论。五营运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则论天道 
历法万象。人身经络脉体。人事治法。辞古理微。非子书中有能偶及雷同者。真唯天神至圣。始能作也。愚意上 
天以仁爱斯民为心。而伐命唯病。治病惟书。然玄默无言。故挺生神圣。以代之言。而早出此书。以救万古民命 
耳。况六书制自伏羲。医药始于神农。自伏羲以至黄帝。千有余年。其文本制作甚明。外纪本纪。俱载黄帝纪官 
举相。明历作乐。制为衮冕舟车。画野分列。经土设井。播百谷。制城郭。凡爵号文本。时已咸备,历金天 
高阳高辛诸氏。又经三百四十余年。始迄陶唐。则诸凡制作。人知唐虞为盛。而不知肇自羲皇。其所由来者渐也 
。何独内经之作。史书灵素均诬乎哉。 
朱载 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 
医流遵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本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 
。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又曰。凡班志所无。而骤见六朝后者。往往多因战国子书残轶者补缀之。而易其名。以为真。则伪莫掩。以 
为伪。 
则真间存。尤难辨。自前辈少论及此。余不敏实窃窥之。观素问灵枢之即内经。则余言可概见矣。素问。今亦称 
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辑。而易其名耳。(四部正讹) 
又曰。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风后之握奇。岐伯之素问。是也。(同上) 
又曰。素问精深。阴符奇奥。虽非轩后。非秦后书。(同上) 
周礼曰。医家之素问。即儒者之六经。其词隐。其旨深。非资禀上智。功极研究者。不能窥其影响。况以 
中人之资。粗知医药。即动以黄帝岐伯为言。其不至于戕人之生者几何哉。仲景东垣河间丹溪。是皆禀上智之资 
。致研究之功。而能读其书以悟之者也。(医圣阶梯) 
张介宾曰。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 
方以智曰。岐黄云内经。言身内也。(通雅) 
又曰。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同上) 
祝文彦曰。内经素问。后人传以为岐黄之书也。其论脉法病证。未必不有合于圣人之意。词义古朴。未必 
不有得古人之遗。然自余观之。确乎为秦以后书。而非尽岐伯黄帝之言也。当时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 
。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则岐黄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后世者。而后人附会之。以成是书。实非岐黄所着也。 
或者曰。内经所云黔首。盖秦时语乎。曰。不但此也。五帝皆至圣。而孔子删书始唐虞。以唐虞前无书史。而至 
唐虞乃始也。唐虞书不过数百言耳。而黄帝书。乃至数千万言乎。且前民利用之事。皆五帝以前。圣人所为。何 
他事一无书文可考。而独治病之 
书。详而尽如是耶。又内经一书。文气坚峭。如先秦诸子。而言理该博。绝似管荀。造词质奥。又类鬼谷。非秦 
时人书而何。或又曰。人有此等学问。曷不自着姓名。而假托古人耶。曰。如汲冢越绝等书。此人止求其书之传。 
不必名之着。犹前人质朴之意也。若今世人一无所见。便妄自居乎作者之林矣。(庆符堂集) 
杭世骏曰。李珠问。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今之内经。果是当年之书欤,抑后人所记欤。答云。内经刘向编 
七录时。已有之。秦焚诗书。内经想以方术得存。其书深奥精密。非后人所能伪托。(质疑)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联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 
论本义序) 
张志聪曰。坟典乃史臣记述之书。先言义理精微。次叙君臣咨访。本欲斯道彰明。永垂金石。故其文词。 
或加敷衍。至于阴阳之离合盛衰。血气之生始出入。其神灵睿圣。恶能洞彻隔垣乎。 
又曰。阴阳之理。论焉列焉。总归于一。推之数之。可万可千。是以全经文义。或同中示异。或异中见同 
。词若盾矛。理无枘凿。 
冯舒曰。素问一书。通篇有韵。(诗纪匡缪)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曰。黄帝素问。原本残阙。王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 
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着之竹帛。故通贯三才。包括万变。虽张李刘朱诸人。终身钻仰。竟无能罄其蕴奥焉。韩 
曰。秦汉以前。有说无方。故内经诸书,郑重 缕。亦多累世附会窜杂之言。(医通) 
刘奎曰。内经多系后人假托。观其文章可见。即如尚书断自唐虞。其文辞佶屈赘牙。非注解猝莫能醒。内 
经若果系黄帝时书。其文辞之古奥。又不知更当如何者。今观其笔墨。半似秦汉文本。其为后人假托不少。况乃 
屡经兵火。不无错简鲁鱼。势所必然。孟子于武成尚取其二三策。况乃他焉者乎。(温疫论类编)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 
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 
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 
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 
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根据托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 
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 
曰日 。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又汉后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 
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何梦瑶曰。昔人谓内经。非岐黄书。乃后人之假托。要未必出于一手。故有醇有疵。分别观之可耳。(医 
碥) 
薛雪曰。黄帝作内经。史册载之。而其书不传。不知何代明夫医理者。托为君臣问答之辞。撰素问灵枢二 
经传于世。想亦闻陈言于古老。敷衍成之。虽文多败阙。实万古不磨之作。窥其立言之旨。无非窃拟壁经。故多 
繁辞。然不迨 
拜手赓扬。都俞吁 之风。远矣。且是时。始命大挠作甲子。其千支节序占候。岂符于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 
恶之。尝其玄酒味澹。人谁嗜以为浆。以致经满络虚。肝浮胆横耶。至于十二经配十二水名。彼时未经地平天成 
。何以江淮河济。方隅畛域。竟与后世无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医经原旨绪言) 
按先子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 
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 
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芳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 
素。故称素王。列子干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 
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 
倒置而下字尔。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昆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 
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 
矣。盖内经之目。 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 
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 
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缉。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者古 
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 
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文。 然不同。其论运气。与 
六节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 
。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 
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 
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 
。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 
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 
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