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幼全书〕一卷 阙
〔冯氏(国镇)幼幼大全〕五卷 未见
河南府志曰。冯国镇。洛阳人。通幼科。年九十余。尚健步。强壮者追之弗及。人称为地仙云。其子三锡庠
生。孙松相世其业。所着有痘疹规要。幼幼大全五卷。
〔许氏(学文)保赤正脉〕未见
合肥县志曰。许学文。少习儒。长精于医。尤善痘科。多所全活。所着有痘科约言。保赤正脉二书。刻孙真
人宝训。以劝医者。
〔程氏(公礼)保赤方略〕未见
按上见于图书集成艺术典。引幼幼全书。
〔王氏(肯堂)幼科证治准绳〕九卷 存
自序曰。医家以幼科为最难。谓之哑科。谓其疾痛不能自陈说也。称黄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为别是
一家调理耳。吾独谓不然。夫幼小者。精神未受七情六欲之攻。脏腑未经八珍五味之渍。投之以药。易为见功。
犹膏粱之变难穷。而藜藿之腹易效也。何谓难乎。然古今辑是科书。未有能善者。如心鉴之芜秽。类萃之粗略。
新书则有古无今。百问则挂一漏万。皆行于世。未足为幼科准绳也。故吾辑为是编。而麻痘一门。尤加详焉。平
生聚麻痘书百数十家。率人
所宝秘。千金不传者。然多猥陋。不足采择。益可以见世之无具眼矣。或曰。夫人之病。无论男女长幼。未有能
越五脏者也。予于它科。不分五脏。而独幼科分之。何居。曰。正以精神未受七情六欲之攻。脏腑未经八珍五味
之渍。独有脏气虚实胜乘之病耳。粗工不能精究。而臆揩之曰。此为内伤。此为外感。此为痰。此为惊。此为热。
妄投汤丸。以去病为功。使轻者重。重者死。亦有不重不死。幸而得愈者。然已伤其真元。天其天年矣。吾之独
分五脏。以此也。大中丞沈太素公从大梁寄余俸金百。以助刻费。而是书稿适成。遂鸠工刻之。又逾年始竣。因
序而识之。使后之人有教焉。时万历三十五年。岁在丁未。夏五十有三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书。
〔傅氏(绍章)幼科快捷方式〕四卷 存
〔王氏(大纶)婴童类萃〕一卷 存
〔李氏(盛春)小儿形证研悦〕二卷 存
〔沈氏(惠)扁鹊游秦〕未见
松江府志曰。沈惠。字民济。华亭人。幼得异传。为小儿医。能起死者。尝从浦南归。闻岸上哭声甚悲。问
知某氏仅一子。自塾中归暴绝。惠走视其胸次尚温。作汤剂灌之遂苏。有富家子。患痘危剧。已治木矣。药之而
愈。取其棺以施贫儿。惠以小儿医多秘其书不传。乃覃思博考。着书九种行世。详见艺文志。学人以为津梁。
〔全婴撮要〕未见
〔决证诗赋〕未见
〔金口独步〕未见
〔药能〕未见
〔活幼心书〕未见
〔方家法诊〕未见
〔得效名方〕未见
〔杂病秘术〕未见
按上九书。见于松江府志艺文部。
〔欧氏(士海)保婴录〕一卷 存
〔岳氏(甫嘉)保婴全编〕未见
按上见于医学正印。
〔吴氏(元溟)儿科方要〕一卷 存
自序曰。夫儿科者。古人谓之哑科。止可望闻。不能问切者也。儿以芽称。正如春草初生之芽。极其脆嫩。
最难调护者也。其间虚实难知。寒热莫测。一有不安。即望闻犹不足恃。假此时稍有失手。便涉危疑。岂可不细
加详审。而概以峻削猛烈之剂。轻试漫尝之哉。夫婴儿之在襁褓时。虽无七情六欲之扰。而有阴阳虚实之乘。其
证若痘疹变蒸。脐风撮口。天吊内吊。重舌木舌。解颅□疮等。此原因胎毒之所致。若吐泻惊疳。肺风痫搐。疟
痢伤风。伤寒伤食。发热等。此因外失调护之所致。其为病亦多端矣。夫病多端。则治法宜详且慎。要以按候审
气。据理察源。消息往来。一一不谬。然后可以对证之方药投之。余每见庸人不辨是非。惟以口传道听之方。一
概混用。往往至于相误。即如一腹痛也。有寒有热。有实有虚。有食积虫积。种种不同。倘见一方曾验。辄便试
人。果热者效矣。则寒者误之。实者效矣。虚者受害。余常见此。有感于怀。故述余父道川公先年与邵愚斋公俞
小亭公。相与辨论较正。经验之方。而又参以表里虚实寒热之用。凡小儿性情体气之微。感受经络之次。化裁通
变。有可用于此。不可用于彼者。有可用于前。不可用于后者。务令表里安位。虚实得宜。才为有用之方。所施
必验之剂也。彼育婴之家。得是说而求之。按书知理。自不见误于庸医。而生生之机。无忧逆折。又何待问切而
后知也哉。余向有痘科切要一书。广之于世。兹集为小儿诸证切要之用。故仍名之曰儿科方要云。崇祯戊寅孟春
月。光禄寺署丞古歙吴元溟澄甫氏识。
杭州府志曰。吴元溟。字澄甫。自歙徙钱塘。先世精于医。万历间浙大疫。从父道川治疗。日活数十百人。
晚年述父意。着书曰痘科切要。儿科方要。事继母以孝闻。女弟寡无所根据。迎养于家。终身无间言。故人程生负
课千金久系。元溟代偿之。崇祯庚辰岁大饥。元溟出橐金。于江右籴米五百斛。悉散与亲故。年八十二而卒。子
孙至八十余人。
〔燕氏(士俊)保婴集〕未见
仁知县志曰。燕士俊家贫力学。乙酉江南兵败入浙。俊奉母避梁渚。母惊忧成疾。祷天剪股肉。母病得痊。
后山寇肆掠。母病不起。衰毁几于灭性。终身布衣蔬食。其至孝性成如此。祖志学向医名世。俊发其秘笈。潜心
默识。治病每多奇效。所得即周贫乏。着有保婴集。未成而卒。
〔汪氏(琪)慈幼纲目〕九卷 未见
汪琪曰。济阴纲目之后。有慈幼纲目。即证治准绳之幼科也。复增圈点。详加评释。亦如是编之精详。梓以
问世。盖济阴所以扶阳。地天于焉常泰。而慈幼即以康老。运会用是咸亨。
〔保生碎事〕一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保生碎事一卷。国朝汪琪撰。是书又名慈幼外编。录小儿堕地时。至七日内。医疗之事。
如拭口断脐浴儿稀痘各法。寥寥数则。大约取其便于检用。非保婴之全书也。卷末一条云。有济阴纲目。及慈幼
纲目。即镌行。则是书之成。犹在济阴纲目之前。其慈幼纲目。自谓即证治准绳之幼科。加以评释。今未见其本。
〔谈氏(金章)幼科诚书〕十六卷 存
〔王氏(宏翰)幼科机要〕未见
按上见于吴县志。
〔程氏(云鹏)慈幼筏〕十二卷 存
自序曰。余少攻举子业。未知灵素之理。迨先慈以疟亡。荆妇以血死。三男二女。天于惊与痘。乃不能无疑
于世之所谓医者。遂尽发家藏轩帝以下书。凡一千七百九十余卷。昼诵夜思。有得则痛哭失声。手擗颤头触。而
不可止。盖先慈之疟。为崩证将成。往来寒热。治宜滋水。荆妇之血。为经期逆行。血随火泛。宜因其势而导之
使下。医乃以青皮草果治先慈。以三七血余治荆妇。克损真元。遏抑营气。至使水涸血凝。而不可救。伤哉。余
儿赋质素虚。出痘值严冬之候。识时务者。自应调气助血。俾痘无壅遏。收功何难。乃日事石膏明粉。犀角羚羊。
苓连栀柏。冰伏其生生之气。竟致不起。次子感寒吐泻。医与抱龙及发散之品。风门大开。头摇目视。复进牛黄
紫雪而死。岂知脏气消长。易虚易实。此等当温中补脾耶。岁丙子。余客广陵。极闸人成生聘。讨论古今医籍。
着书七种。聘慨欲先以幼科行世。问于余师。师曰。近世医学。非庸即妄。庸者卑陋自窒。守一师说。而不能变
通。妄者私心穿凿。而不能察于微渺。嗟
乎。今之医亦可以自反矣。余欲何言。无已。则以七书之旨略陈之。一曰灵素微言。素问五脏七腑。世仅列六。
有包络而无三焦。有三焦而无包络。胃者肾之关。易作肾者胃之关。一字之讹。阴阳颠倒。易由消纳。又如真人
圣人等论。尤非儒者所可混同。均加辨晰。一曰脉覆。叔和之书。伪乱难凭。李士材根据素问。考据甚悉。分列二
十八字。窥深迎浮。后生小子。殊苦寻究。初气二气之说。又未能吻合岁运。是用正之。一曰伤寒答问。仲景法
象高深。茫无入手。束而不观。临证昏昧。因就一二门士之问。而浅示之。使易通晓。一曰医贯别裁。赵氏撮李
薛之要。最为真截。而措引不纯。主张太过。懒慢者挟为秘本。将欲废弃一切。遗害非小。余为汰去支辞。补入
诸家杂证方论。颇觉改观。一曰医人传。轩岐而下。代不乏人。采辑成编。表其功能。辟其谬误。学人获所适从。
生民安得无济。一曰慈幼筏。钱陈皆有分途。斯世盛传金镜。稚阳纯气。不任温补。理固宜然。胶柱一端。抹杀
名理。舁夫爨妇。皆可言医。竞谓家负异传。读书翻觉多事。嗟乎。无知幼孩。恶能堪此。一曰种嗣玄机。天地
虽极凝寒。生理未尝谢绝。元精不蓄。恣情于方士金丹。或闭塞于穷愁哀怨。或□□膏腴。或疲于奔命。自弃
而已。天地何心。又有坚持经朔之谈。妄冀葭吹六管。捕影捉风,徒令若敖氏笑而引为同病。七书义类如此。聘
欲以慈幼失之。悯赤子之呼号而无告耳。余忍叙之哉。吾母吾妇。吾子若女。九原之下。方且怨恨。余不学于二十
年之前。而抱哀痛于无穷。然犹幸得学于二十年之中。为足以承吾父之欢心,而目前之子若女。似我长也。抑
幸得施诸二十年之后。天下之父母之子若女。不至短折而死于庸妄之手也。甲申花朝前一日。香梦书生书。
〔叶氏(其蓁)抱乙子幼科指掌遗稿〕五卷 未见
〔陈氏(复正)幼幼集成〕六卷 存
小引曰。稽自三坟启秘。神圣迭兴。本草内经。昭垂星日。盖圣人继天立极。位育为功。念天壤之间。阴阳
代谢。运气推迁。至之先后。已无成规。应之迟早。靡有定律。其间六淫胜复。酿为灾眚。哀此苍黎。能无因是
而夭札者。此岐演十世之传。帝启九章之问。而有医氏之学也。伏读黄帝之谓岐伯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
非夫子孰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