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氏(莳)难经正义〕医藏目录九卷 未见
〔姚氏(浚)难经考误〕未见
江南通志曰。姚浚字哲人。和州人。前太医院九鼎字新阳之子。业儒。能以医学世其家。所着有脉法正宗。
难经考误。风发必读。及药品征要等书。行世。
〔徐氏(述)难经补注〕未见
按上见于武进县志。
〔王氏(文洁)图注八十一难经评林快捷方式统宗〕六卷 存
〔张氏(景皋)难经直解〕未见
朔方志曰。张景皋精太素脉。可生则药。不可生。断以日时。百无一失。穷通寿夭。以脉推之。亦无不验。
所着有难经直解。
〔黄氏(渊)难素笺释〕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徐氏(大椿)难经经释〕二卷 存
自序曰。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
苟称。难者辨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
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氏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
愈分。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
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
则人自立说。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
以经证经。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
曲为解释。并他书之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考不得则
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
始也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
也。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
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洽
者。则摘而
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 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其渊源如此也。因名之为经
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
越人着者。始见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汉以前书云。雍正五年三月既望。
凡例曰。是书。总以经文为证。故不旁引他书。如经文无可证。则间引仲景伤寒。及金匮要略两书。此犹汉
人遗法。去古未远。若甲乙经脉经。则偶一及之。然亦不过互相参考。并不据此以为驳辨。盖后人之书。不可反
以证前人也。一难经注释。其着者不下十余家。今散亡已多。所见仅四五种。语多支离浅晦。惟滑氏本义。最有
条理。然余亦不敢袭一语。盖难经本文。理解已极明晓。其深文奥义。则俱本内经。今既以内经为诠释。则诸家
臆说。总属可去。故训诂诠释。则根据本文。辨论考证。则本内经。其间有章节句语错误处。前人已是正者。则亦
注明某人之说。余则无前人一字。即有偶合。非故袭也。一辨驳处。固以崇信内经。违众独异。皆前人之所未及。
即本文下诠解处。不无与前人合者。然此原属文理一定。无可异同。并非剿说。要亦必深思体认。通贯全经。而
后出之。此处颇多苦心。故条理比前人稍密。则同中仍不无小异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徐大椿是书。以秦越人八十一难经。有不合内经之旨者。援引经文。以驳正之。考难经。
汉艺文志不载。随志始着于录。虽未必越人之书。然三国已有吕博望注本。而张机伤寒论平脉篇中。所称经说。
今在第五难中。则亦后汉良医之所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
无异论。大椿虽研究内经。未必学出古人上。遽相排斥。未见其然。况大椿所据者内经。而素问全元起本。已佚
其第七篇。唐王冰始称得旧本补之。宋林亿等校正。已称其天元纪大论以下。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冰取阴
阳大论。以补所亡。至刺法本病二论。则冰本亦阙。其间字句异同。亿等又复有校改。注中题曰新校正。皆是。
则素问已为后人所乱。而难经反为古本。又滑寿难经本义。列是书所引内经。而今本无之者。不止一条。则当时
所见之本。与今亦不甚同。即有舛互。亦宜两存。遽执以驳难经之误。是何异谈六经者。执开元改隶之本。以驳
汉博士耶。(存目)
自序略曰。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余生于下塘毓瑞堂。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先生。是岁县庠入泮。始先
祖名余曰大椿字灵胎。至是更名大业。后以钦召称字。遂以字名。余之习医也。因第三弟患痞。先君为遍请名医。
余因日与讲论。又药皆亲制。医理稍通。既而四五两弟又连病卒。先君以悲悼得疾。医药之事无虚岁。家藏有医
书数十种。朝夕披览。久而通其大义。质之时医。茫如也。乃更穷源及流。自内经以至元明诸书。广求博采。几
万余卷。而后胸有实获。不能已于言矣。谓学医必先明经脉脏腑也。故作难经经释。谓药性必当知其真也。故作
神农本草百种录。谓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世失其传也。故作医学源流论。谓伤寒论颠倒错乱。注家各私
其说。而无定论也。故作伤寒类方。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也。故作兰台轨范。谓医
道之坏。坏于明之薛立斋。而吕氏刻赵氏医贯,专以六味八味两方。治天下之病。贻害无穷也。故作医贯砭。谓
医学绝传。邪说互出。杀人之祸烈也。故作慎疾刍
言。自此三十余年。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远近来治。刻无宁晷。制抚河盐。以及司道各
大宪。皆谬以谦辞礼聘。并知其为儒生。有以学问经济咨询者。由此而微名上达九阍矣。乾隆二十五年。上访名
医于诸大臣。秦大司寇文恭公以臣灵胎对。上颔之。九月大学士蒋文恪公病。上谕中堂。当招徐灵胎延医。公一
再遣人聘余。余适以病辞。二十六年正月。上乃下廷谕。命抚军陈公。即送来京。时余病亦痊。乃就道。至即命与
施孙两太医同拟方。蒋公病已不可为。余方欲奏明。适上命额驸福公。问徐灵胎。蒋某病几时得愈。因密奏曰。
过立夏七日则休矣。福公转奏。上亲临视。见蒋公病果剧。驾回谕秦大司寇曰。徐灵胎学问既优。人又诚实。不
知能在京效力否。秦公传旨。臣闻命之下。感激涕零。自揣年老多病。万难效力。即恳秦公转奏。是晚上命视大
司农李公疾。明日又命入圆明园。连奉特旨六次。乃于五月初四日。蒙圣恩放归田里。事详述恩纪略中。自此筑
室吴山之画眉泉。为静养之地。不复远行矣。辛卯夏日。洄溪老人书于耄学龛。时年七十有九。(兰台轨范。)
徐 曰。先府君既作自序。方期顶祝圣恩。闭户着书。以终余年、忽一日叹曰。吾自审脉象。恐不逾今岁矣。
惟觉心中有未了事。亦不自解其因。至十月二十五日。奉旨复召入都。恍然曰。向觉有未了者。此耶。时方卧 。
强起入都。大中丞暨诸大宪亲诣舟次。府君感沐圣恩。力疾登程。 随侍中途。疾亦渐已。精神转旺。餐饭有加。
腊月初一日抵都。精力复衰。越三日。府君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并自作墓前对联。有满山芳草仙人药。
一径清风处士坟之句。至夜谈笑而逝。额驸尚书福公入奏。是日上赏白金一百
两。赠儒林郎。并传旨谕 护丧以归。明春扶榇旋里。葬越来溪之牒字圩新阡。伏念府君以诸生达九重。两膺
征召。生前知遇。身后宠荣。遭逢盛世。千载一时。 虽自愧无文。谨就府君自序所未竟者。附缀数行。以志
不朽云。(同上)
袁枚曰。乾隆二十五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公患病。天子访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荐吴江徐灵胎。天子
召入都。命视蒋公疾。先生奏疾不可治。上嘉其朴诚。欲留在京师效力。先生乞归陶里。上许之。后二十年。上
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先生已七十九岁。自知衰矣。未必生还。乃率其子 载 以行。果至都三日而卒。
天子惋惜之,赐帑金。命 扶榇以归。呜呼。先生以吴下一诸生。两蒙圣天子蒲轮之征。巡抚司道。到门通驾。
闻者皆惊且羡。以为希世之荣。余好。急思采其奇方异术。奋笔书之。以垂医鉴。而
活苍生。仓猝不可得。今秋访 于吴江。得其自述纪略。又访诸吴人之能道先生者。为之立传。传曰。先生名大
椿。字灵胎。晚自号洄溪老人。家本望族。祖 。康熙十八年鸿词科。翰林纂修明史。先生生有异禀。聪强过人。
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长于医。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
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瞠心骇。帖帖慑服。
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先生长身广颡。音声如钟。白须伟然。一望而知为奇男子。少时留心经济之学。于东南水
利。尤所洞悉。先生隐于洄溪。矮屋百椽。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如儿
孙拱侍状。先生啸傲其间。人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际也。所着。有难
经经释。医学原流等书。凡六种。其中 HT 利弊。剖析经络。将古今医书。存其是指其非久行于世。子 字榆
村。傥 有父风。能活人济物。以世其家。(随园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