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海牙先生专辑(一)-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做工夫的时候,不拘坐卧,唯周身要放松,不能有丝毫拘束,也不要有局部的紧张,自己要感觉到十分的舒适。这样,做到恰到好处时,心中不会有厌烦情绪,身体亦无不适之感。静功的原则,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为要义,用工的姿式并不重要,盘腿坐可,垂腿坐也可,侧卧、仰卧、站立皆无不可。然须注意者,在坐功的时候,身体自腰以上,要正直,不要弯曲,也不要使用僵劲;四面要凌空,不要有倚*。做卧功的时候,若有睡意,则任他睡去,不必搬弄各种花样,强打精神,谓为克睡魔;若到半夜自然而醒不欲再睡时,可起床做坐功,或继续用卧功,直至睡欲又来,再任其睡去。如此久久,睡魔不克而自克。(前人言:初修卧功,有睡无定;久习之,有定无睡。是故初下手者,于炼功中进入睡境,并无不妥。)在用站功(或站桩,或随意站立)做工夫时,宜在风和日丽之天,花草纷繁之所,小立片刻,身体宜直而不僵,两脚要站稳,不要立于悬崖边等地,以防工夫做到恰到好处时,精神一恍惚,筋骨一松弛,不免有倾跌之虞。故站着做静功的时候,最好双手扶在树上或栏杆上面。这是静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比较容易做到的一步。
    若要做到念头不动,就相对的要困难一些。因为人的念头刹那而变,忽生忽灭,不易安静,仙家谓此念为杂念。因为他对修炼之道颇有妨害,故初下手用工,要先扫除此念。对初入仙学之门者而言,在静功遇到杂念纷扰时,最好先不要去管他,只要身体不动,经他杂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后,等到静止不动半个多钟头之后,杂念自然就慢慢的平息下去了。有时在做静功的过程中,猛然一觉,杂念全消,这也是常有的事,用不着刻意的去制止。陈撄宁先生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读者须知》,曾提纲挈领地拈出四句口诀:“神不外驰气自定”, 
  “混合为一复忘一”,“专气致柔神久留”,“元和内运即成真”。此四句用在静功工夫上,亦比较贴切(此四句的解释详见《仙学指南》一书)。
    以上几点是讲念头上的工夫,即如何做到念头不动。至于把自己身体忘掉,不知道有我,这则是功夫深浅的问题。初学者如能依照静功的方法做去,自然会有成功的时候。
    陈撄宁先生所提倡的静功三步法,应是一气呵成的,并不是强分段落的。我们只所以要分开来,是为了便读者的理解,并不是在做工夫的时候有段落层次。然初学者未必一开始就能将三步工夫贯穿起,故我们认为,只要抱着循序渐进的态度,慢慢就会成功。
    另外,在做静功工夫的时候,环境宜清静,不要太喧闹;空气一定要新鲜,不要有其它秽浊的气味;光线不宜太明亮,太暗亦不合适,最好能阴阳调和,勿使偏胜;饮食调味不宜过浓,要比平常所吃惯的口味稍淡一些,还要注意饮食卫生。至于专门的修炼者,饮食起居、修炼环境等都有特别的要求,此处且不多言。初学者能注意到这几点亦足矣。
    清代薛雪在补注《内经知要》一书中云: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简易者,即是旁门。我们所提倡的静功,虽然没有诸多的花样,但经我们长时间的观察,在养生延龄中,确具效果,今介绍大家,以供求入门下手之法的初学之士参考(至于静功养生意义的科学研究,我们在《陈撄宁仙学的科学性》一文中将有详论,此不赘述)。



  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之三——听皮肤法真义


  胡海牙 述  蒲团子 辑


    常有朋友咨询,修仙学道初开始做什么功夫最宜?在修炼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才能达到胎息的境界?等等。对于最开始做什么功夫,我们在《入门静功》一文中略有谈及。然而,受“修炼须意守”这种固有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静功不依不守,做起来使人觉得无着落。在这里,我们就从呼吸及意守来谈一谈,供仙学养生爱好者参考。
    《真空炼形法》云:“夫人之未生之先,一呼一吸通于母;既生之后,一呼一吸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绝而死也。”这段话告诉人们:
    人在娘胎里未出世之前,他的呼吸与母亲是相通的;等出生之后,呼吸开始与自然相接。人与自然中的空气相互流通,你吞我吐。
    跟拉大锯一样。大自然的空气中有益人体的部分,如果能被人摄取利用,那么人的气足神满,则可以延长生命的时限。相反,如果大自然的空气中有益人体的部分,不能被人利用,并且人们如果不善于调整自身的呼吸,任其杂乱,那么人终会因真气的不足而缩短生命的期限。
    当婴儿在母胎中的时候,仅有胎息,鼻子是不会呼吸的。等到了出生以后,哇地大哭一声,外界空气乘隙从口鼻而进入体内,于是后天的口鼻呼吸便替代婴儿在母胎中的胎呼吸,始成为操纵人体生命的机关。
    开始的时候,人吸入的气相对要长一些,呼出的气相对要短一些,正因为这样,人的身体便会日益健壮;等到了青年时,人的呼吸渐渐长短平均,身体的发育从此停止不前;等到了中年以后,呼出的气便会慢慢变长,而吸入的气日益变短,身体随之日渐衰老;到了临终的时候,人仅有呼出的气,而无吸入的气,人便会立刻死亡,不能有稍微的延长。由此可见,呼吸乃人类肉体最重要之机关。
    古人有云: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天。而普通之人,只知以口食五谷杂粮,而不知用鼻子服食自然界中之生气,虽然每天亦是呼吸不停,但这些呼吸,粗而短。
    不能细而长,急而短,不能缓而深,实为养生长寿之大障碍。
    仙家修炼,贵逆不贵顺,要将普通杂乱无章的呼吸,调整为有规律的利于人体长寿长生的呼吸,以至返归于婴儿在母胎中不用口鼻呼吸的“胎息”。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有保障。所以,历代修炼家下手之初,都将锻炼呼吸作为首务。
    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锻炼呼吸的方法比较多,有调息法、闭息法、数息法、深呼吸法、逆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利用守窍法锻炼呼吸法等等。方法虽多,它的目的无非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夺回先天之造化,以至于返还到婴儿处胎之时脉住息停、鼻不呼吸的“胎息”境界。
    然而这些方法,太嫌执著,不合于先天无为之道,并且还多有弊端。做得好时,自然有益于身体,若做得不好,反而于人无益。再者,这些方法要达到胎息的境界,大多数是不可能的。
    仙家修炼,贵在以神驭气,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如此,则呼吸归根,不至于散漫。
    先师陈撄宁先生曾以“庄子心斋法”为依据,总结出一套“听呼吸”的方法。这个方法虽然易于实行,但也有些许流弊。如果心思呆板的人依法修持,仍免不了出现问题。是故,愚根据历代以来前辈高真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体会,在先师“听呼吸法”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听皮肤”的法门。
    即修炼者不拘坐卧,全身放松,不空不松,微微将念头放在全身的皮肤及毛孔,听皮肤毛孔的开阖。皮肤毛孔之开阖,用耳朵本来是听不见的,但将意识放在全身的皮肤毛孔,圆满似太极拳中的浑身棚劲,则自然会感觉到皮肤是在一开一阖,一呼一吸。如此久之,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全身,一开一阖,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而感觉不到气的出入,直至呼吸全止,开阖俱终,脉停息住(即内家拳中所谓不能吞不能吐),类似人气绝了的样子。这种现象就是古代仙家所说的未死先学死。这个暂时的死能由自己作主,然后长久的生,方能由自己作主。此时外表虽如死人,无呼无吸,脉搏若有若无,而其生理上已起了微妙的变化,非但比较其死人绝不相同,即比较普通的活人亦大大两样。到了这个时候,胎息自然成功,离入定出神之期也就不远了。
    先师陈撄宁先生曾讲过:今之从事于静功者常云,不调息便罢,愈调息则愈觉得气急,这些都是犯了以心逐气之病。而我们所用的“听皮肤”之法,则无此弊端。这个“听皮肤”的方法,比其他锻炼呼吸的方法较为方便,而且绝无流弊。
    只要修炼者能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自然就能达到胎息的境界。退一步说,即使不能达到胎息境界,祛除疾病,延年益寿亦绰绰有余。
    再退而言之,即便是毫无效验,也不会有什么弊端。
    我们认为,只要依法去做,就会有效验。只要坚持,自然能达到胎息的境界。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延年益寿,甚至长生成仙,都应该是必然的结果。关键是,很多人都懒惰,不肯做,也没有决心去实践。只要有决心实践,那就应立刻行动起来。这可是自己的性命大事,且莫等待观望。自己因缘自己了,别人是无法帮助的。



  白云观杂记


  胡海牙


    前言
    我从十五岁起向绍兴名医邵佑卿先生学习中医。在这期间,我逐渐发现中医与道教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许多古代著名医学家如孙思邈、葛洪等,在道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于是我萌发了研究道教的想法。我十九岁学徒出师之后,便离开绍兴老家,上了上虞县龙会山,正式开始研究道教。其后又寻师访友,遍游了江、浙一带的名山洞府。1945年我三十一岁时,在杭州定居下来,开设慈海诊所,不久拜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先生为师,向他请教道家典籍和中医学说。为了早晚请教方便,从1949年起,我将陈樱宁老师接到我家中居住。
    1957年冬季,国务院宗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