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小便不出,出而不止者,亦死。又〔其〕色青黄连耳,
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年)死。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焦
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背俱肿疼,面黑耳聋,干呕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又
喉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者。此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
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
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
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
嗜卧,足下热而痛也。肾〔苦〕燥,则以辛润之,知母、黄柏是也。肾欲坚,〔坚〕
以知母之苦,补以黄柏之苦,泻以泽泻之咸。肾虚则以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
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母故也,又以五
味子补之者是也。
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属性: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为水曹〔掾〕,〔又〕名玉海,
〔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则应膀胱;膀胱有疾,〔即
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
寒则小便数而清(白)也。又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
大〔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传之三焦,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
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语声不出也。
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热气于肺。其三焦和,则五脏六腑之
气和,逆则皆逆。膀胱经中有厥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
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死,死在鸡鸣也。此膀胱虚实
〔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气)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
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
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 〕,脚皆痛,足小指
不用。《脉诀》云∶左尺,膀胱肾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属表;后以重手
得之,是肾,属里。命门与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
手按之,脉道无力者,为濡;举手来疾流利者为滑。此乃沉濡而滑,命门与肾〔脉〕
不病之状也。命门与肾部近骨,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骨之间,是其浮也;入而
至骨,是其沉也。
卷之上
四、三才治法
属性:华氏《石函经》曰∶夫病有宜汤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
汗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
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气,降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可下而不
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胀〕;可汗而不汗,则使人毛孔闭塞,闷绝而终;可
吐而不吐,则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卷之上
五、三感之病
属性:《内经》治法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实而不满,
可下之而已。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满而不
实,可吐之而已。地之湿气感,则害人肌肤,从外而入,可汗而已。
卷之上
六、四因之病
属性:注云∶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 瘕,瘤气、瘿气、结核,(狂瞀)癫痫。
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者,谓痈肿疮疡,疥癞疽痔,掉〔 〕浮肿,目赤
〔胗〕(者 ), 肿痛痒。
三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逸,宿食霍乱,悲恐喜
怒,想慕忧结。
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谓瘴气魅贼,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
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等。
卷之上
七、五郁之病
属性:(注云∶五运之法也。)
木郁之病,肝酸〔木风〕。
注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四肢)两胁,(咽鬲)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
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经曰∶木郁则达
之,谓吐令其调达也。
火郁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疡痱
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
心热,甚至瞀闷懊 ,善暴死。经曰∶火郁发之,谓汗令其发散也。
土郁之病,脾甘〔土湿〕。
注曰∶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便),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
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则脾热之生也。经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
无壅滞也。
金郁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
嗌干面尘色〔恶〕,乃金胜木而病也。经曰∶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之病,肾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
痞坚腹满,阴乘阳也。经曰∶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
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
卷之上
八、六气主治要法
属性:大寒丑上,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一阳用事,其气
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以大寒初交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
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注云∶初之气为病,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
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阳狂〕心风,
搐搦颤掉。初之〔气〕根据《内经》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动〕清明之
间,有阳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湿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则头痛身
热,发作风湿之候,风伤于血也,湿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湿为病,阴阳俱虚,而脉
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语言难出。以上二证,不宜热药,下之必死。二之气
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以上,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
盛,故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并万物人脉盛。
注云∶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厥阴、少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阳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
卧。少阳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
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烦〕满,舌卷囊缩,
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下清上凉〔及〕温养,不宜用巴豆
热药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阳气发散之后,阴已
用事,故曰太阴旺,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
旺;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注云∶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
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白利〕及
赤白相杂,米谷不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
如之。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之类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气,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阳衰阴盛,故曰金气
旺,其脉细而微。
注云∶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咳嗽,及妇人寒热往来, 疟瘅痔,消渴中
满,小儿斑疹痘疮。五之气病,宜以大柴胡汤解治表里。
小雪亥上,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
收,故曰厥阴旺。厥者,极也,其脉沉短而〔微〕。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
塞肤腠,气液不能越,故脉微也。
注云∶终之气为病,多发风寒,风痰湿痹,四肢不收。秋尽冬水复旺,水湿相搏,
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引,病厥〔痿〕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
积滞瘕块,寒疝血瘕。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药是也。
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一)〔随证治病用药〕
属性: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
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顶巅痛,〔用〕 本,去川芎。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
桂、茴香。腹痛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腹中窄狭,〔用〕苍
术、麦芽。下部腹痛川楝子。腹胀用姜制浓朴、紫草。腹中实热,用大
黄、芒硝。心下痞,用枳实、黄连。肌热去痰,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虚热,
用黄 ,亦止虚汗。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气刺痛,用枳
〔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
煎。茎中痛,用甘草〔梢〕。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