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5-本草求真-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 
是泻肺火之药。膈热血燥。效各呈焉。火盛则痰与气交窒。是有宜于栝蒌花粉。火盛则水与 
气必阻。是有宜于桑白皮。火盛则骨必蒸。是有宜于地骨皮。火盛则三焦之热皆并。是有宜 
于栀子。火盛则肺化源不清。是有宜于天冬麦冬。火盛则必狂越躁乱。是有宜于羚羊角。火 
盛则气必逆而嗽。是有宜于枇杷叶。火盛则必挟胃火气上呃。是有宜于竹茹。此非同为泻肺 
之药乎。黄连犀角。是泻心火之药也。燥热湿蒸。时疫斑黄。治各着焉。火盛则小肠必燥。 
是有宜于木通灯草。火盛则喉必痹而痛。是有宜于山豆根。火盛则目必翳而障。是有宜于熊 
胆。火盛则心必烦燥懊 。是有宜于栀子。火盛则口必渴而烦。是有宜于竹叶。火盛则肺失 
其养。是有宜于麦门冬。火盛则血必妄沸。是有宜于童便生地。火盛则忧郁时怀。是有宜于 
萱草。此非同为泻心之药乎?至于青黛胆草。号为泻肝之火。然必果有实热实火者方宜。若 
止因火而见抽掣。则钩藤有难废矣。因火而见目障。则熊胆其莫除矣。因火而见骨蒸。则青 
蒿草其必须矣。因火而见惊痫骨痛。则羚羊角其必用矣。因火而见口舌诸疮。则人中白其必 
进矣。因火而见时疾斑毒喉痹。则大青其亟尚矣。因火而见寒热往来。则黄芩其必用矣。此 
非同为泻肝之用乎?而胆火之必用以胆草大青青黛者可思。若在肾火。症见骨蒸劳热。不 
得不用黄柏。症见咽痛不止。不得不用玄参。症见杨梅恶毒。不得不用胡连。症见头目不 
清。痰涎不消。不得不用茶茗。症见火留骨筋。不得不用青蒿草。症见无汗骨蒸。不得不用 
地 
骨皮。此非同为泻肾药乎?而膀胱火起之必用以人中白童便。及三焦火起之必用以青蒿草栀 
子者。又自可验。诸火之泻。当分脏腑如此。但用而罔顾其病症之符脏气之合。则其为祸最 
速。可不深思而长虑乎?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清上中二焦火热与湿 
黄芩(专入心脾肺。兼入肝大肠膀胱)。书载味苦入心。又载入肺泻火。入脾除湿。入 
大肠以 
治肠 腹痛。(痢为肠 。凡痢有寒有热。痢属于热。则其形气坚强。脉必滑实有力。身则 
畏 
热喜冷。不欲衣被。渴则恣好冷水。愈凉愈快。随饮随消。小便热赤涩痛不堪。下痢纯红 
。 
痛则便硬拒按。并或头疼身热。筋骨酸痛。此其症之实者也。痢属于寒。则其形体薄弱。颜 
色清白。脉虽紧数。而无力无神。脉即真弦。而中虚似实。血则微红不鲜。及或杂有紫红紫 
白屋漏水形。所下之物。或浅黄色淡。不甚臭秽。痛则不实不坚。或喜揉按。或喜暖熨。 
或胸腹如饥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呕而多吞酸。或数至圊欲出不出。或口虽渴而不欲饮冷。饮 
冷而不欲咽。此其症之虚者也。)入小肠膀胱以治淋闭。且治中焦实火。及邪在少阳胆经。 
得此以为清理。一药而上下表里皆治。其功力之泛涉。殆有难为专主者耳。不知内火冲激。 
外邪传入。皆能恣害。上如胸膈咽喉。下如肚腹二便。中如表里之所。阴阳之界。无不病症 
悉形。以故腹痛肠 。(痢)寒热往来。(疟)黄胆淋闭。胸高气喘。痈疽疮疡。火嗽喉腥。 
经 
闭胎漏。口渴津枯。一皆湿之所淫。热之所侵。火之所胜。(提出湿热与火。为诸病之要。) 
黄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汪昂曰。痰因火动。当先 
降火。)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则肠 自去。酒炒则膈热可除。而肝胆火熄。生用 
则实热堪投。而腹痛斯愈。(时珍曰。仲景治少阳症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痢黄芩汤。 
少阳症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盖黄芩味苦气寒。色黄而绿。泻心火而除脾湿。俾 
金不受胃火上刑。故能救肺。少阳之症。虽曰病在半表半里。为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 
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焦之症。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 
阳本经药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 
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且得白术砂仁以安胎。得浓朴黄连 
以除腹痛。得芍药以治痢。得柴胡以治寒热往来。此虽合上与下。表里皆治。而究止为上中 
二焦泻火除热与湿之味矣。(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 
泻肺经气分之火。方用黄芩一两。)但肺虚腹痛属寒者切忌。(时珍曰。肺虚不宜者。苦寒伤 
脾胃。损其母也。)黄明者良。中虚者为枯芩。即片芩。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上行酒炒 
。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药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着。且以别录中有浓 
肠胃一 
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谬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 
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 能止 
。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 
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 
尚有治效之着哉!(元素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 
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热噤 
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刘完素曰。古方以 
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 
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能泻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杲曰。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 
连枳实。)况此性禀纯阴。在人肠胃素浓。挟有燥湿火热。服之过多。尚有偏性为害。而致 
胃阳顿绝。生气澌灭。(宗 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 
。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罔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黄连大苦大 
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 
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 
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 
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 
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散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 
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 
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 
。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 
。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 
。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绣按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 
不可不知。)出四川。瘦小状类鹰爪。连爪连珠者良。姜汁炒。(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 
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 
在气分吴茱萸汤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玄参僵蚕白藓 
皮。畏款冬花牛膝。忌猪肉。(亦有不忌者。如脏连丸黄连猪肚丸之类。)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大泻脏腑骨髓淫火热邪 
胡黄连(专入脏腑骨髓)。出于波斯国。近时秦陇南海亦有。气味功用。亦同黄连。因 
以连名 
。但此性专达下。大伐脏腑骨髓淫火热邪。凡骨髓劳热。五心烦热。三消五痔。温疟泻痢恶 
毒等症。皆得以治。(经曰。心移热于肺为膈消。是渴而多饮。上消肺热症也。又曰。二阳 
结而为消。是多食善饥。中消胃热症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症也。又按经言痔因 
饱食。经脉横解。肠 为痔。又言督脉生病痔漏。又按书言痔有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之分 
。皆湿热下流伤于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故同猪胰。以疗杨梅恶疮。且同 
干姜。以治小儿果积。同鸡肝以治小儿疳眼。同乌梅以治小儿血痢。同甘草猪胰以治霉疮。 
又治妇人胎蒸。较之黄连治功同而稍异耳。但小儿肾脏不足。脾胃虚寒者。其切忌焉。心黑 
外黄。折之尘出如烟者真。畏恶同黄连。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治肺久伏热邪以清化 
知母(专入肺。兼入肾)。辛苦微滑。能佐黄柏以治膀胱热邪。缘人水肿癃闭。本有属 
血属气 
之分。肺伏热邪。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便秘而渴。此当清肺以利水者也。热结膀胱。 
真阴干涸。阳无以化。便秘不渴。此当清膀胱以导湿者也。黄柏气味纯寒。虽能下行以除 
膀胱湿热。但肺金不肃。则化源无滋。又安能上达于肺而得气分俱肃乎?知母味辛而苦。沉 
中有浮。降中有升。既能下佐黄柏以泄肾水。复能上行以润心肺。(汪昂曰。黄柏入二经血 
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俾气清肺肃。而湿热得解。是以昔人有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