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全文及大意-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又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
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
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
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
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
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
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坚实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
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
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大意】

  本篇主要讨论了四时五脏的不同脉象和真脏脉。其次论述了五脏病传变规律,提出了五实五虚的概念。

  经脉别论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
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
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
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
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
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
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
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
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二阴'独啸,少阳'阴'厥少,阳并于上,
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
,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人之勇怯,居处动静惊恐恚劳等不同情况下脉的变化,论述了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过程。

  血气形志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
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
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
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
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大意】

  本篇先论六经气血多少,再论五脏之腧及灸刺法。

  离合真邪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之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
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
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
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
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吸则内针,无
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
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
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
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
,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
机,不知其取如扣锥。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
,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
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
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
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
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长久。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
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大意】

  本篇讨论真气邪气宜其相离,勿使相合。邪之新客,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迎而泻之,其病立忆
。要达如此效果,须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太阴阳明论篇

  黄帝问曰:太阴太阳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
从内,或从外,有所不同,故病异各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
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人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
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