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全文及大意-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
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
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
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
,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大意】

  本篇提出未遭贼风邪气而致病的原因及“志有所恶及有所慕”的精神因素。

  五音五味篇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
足少阳下。大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

  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
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釱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釱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徵与右徵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阳,脏心,色赤,味苦,时夏。

  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脏肾,色黑,味咸,时冬。

  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

  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
,足厥阴,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
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

  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
足少阳上。

  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宫
、上官、大宫、加宫、左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

  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
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
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
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
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
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大意】

  本篇以五音的五行归属化分不同类型的人,并讨论了妇人、宦者、天官不生须之理及三阴三阳气血多少的规
律。

  寒热篇

  黄帝问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痿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
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
,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
;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了瘰病是鼠瘘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造成的。还介绍了察目法可决其生死。

  邪客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
疾,而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满;不得入于阴,阴
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
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
矣。

  久者,三饮而已也。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有人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
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有人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
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
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有人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十二经水,人有
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有人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有人■
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皮开肤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
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
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
,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
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
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三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
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

  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
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
,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
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
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

  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
正,补必闭肤,转针导气,邪气不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脏。

  黄帝曰:候之奈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