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98-脉诀阐微 脉学阐微-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曰:平脉者,言各脉得其平也,如浮不甚浮,沉不甚沉,迟不甚迟,数不甚数耳,人现平脉,多系胃气之全也,胃气无伤,又宁有疾病哉,此脉之所以贵得其平耳。

又曰:鬼真君脉诀,止得三十八字,然而人之疾病,已尽括于其内,要在辨其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则因常可以通变,遇变可以用常,随时随地随症随人无不可以起死回生矣,又何必拘拘于日之平旦,乘人之清气诊病哉。

又曰:五脏七腑各有脉,俱在寸关尺观之,内经分三部之内外前后上下以细察其部位,何其详也。而鬼真君独重五脏,将七腑略而不言,止将三焦命门以示世,又皆不专属之肾,何其略也?不知脏可以包腑,而腑不可以包脏,论府太详,必至反遗夫脏矣。不若专言五脏,治脏而治府在其中矣,三焦乃府之一,何独举而言之?因世错认三焦在于肾中,故特指明也。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世人不知,而以右尺观之,恐失命门之义,故鬼真君辨明之也。

又曰:或曰王叔和脉诀,因遗落心包,遂至传疑千载,今鬼真君之诀,将七府全然不讲,不更滋甚乎?然而切脉止可切五脏也。七腑部位,内经虽分,似乎有一定之理,而究难别脏府之异。不若单切五脏,论其五行之生克,病情反无可遁也。此鬼真君不言七腑,真是至捷之法,亦是至玄之机,幸勿作王叔和遗落心包一例而并讥之也。

又曰:脉贵知微,然而得其微又甚难,暗中摸索而欲使脏府之疾病了然于手指之间,易乎,不易乎?虽然切脉必须问症,症是府病,即以脏之脉合之,脏之脉不病,即是府病也,治府而病可愈。症是脏病亦以脏之脉合之,脏之脉病,是非府病也,治脏而病亦愈矣。苟知此法,又何微之不可得哉。

又曰:凡人之脉,多不相同,不可以此人之脉,概论诸彼人也。看人之脉,当取其左右两手之脉一一而消息之,辨其何部独异,乃断何经之病,庶几得之。

又曰:看脉须看有神无神,实是秘诀。而有神无神何以别之,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下若有条理,先后秩序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倘按指而散乱者,或有或无者,或来有力而去无力者,或轻按有力,重按绝无者,或时而续时而断者,或欲续而不能,或欲接而不得,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或洪大之内忽有飘渺之形,皆是无神之脉。脉至无神,即为可畏,当用大补之剂救之,倘因循等待,必变为死脉,而后救之晚矣。

又曰:人有天生细微之脉,不可动曰虚弱,当统六部同观之。倘一脉独旺,一脉独急,余脉皆现细微,此非虚弱之脉也,旺乃火盛,而急乃邪侵也,以此消息,断然不差。

又曰:切脉贵先调息,吾息调而后可以察病人之息。盖病人之息,呼吸不到,未有能调者也。倘医者之息不平,又何以知病人之息哉。盖学医者平日学导引之法,则呼吸之间无太过不及,自然下指之时,息数可以分别,可以察病人之脉也。

又曰:看脉必须看症,盖症所以印证夫脉也。夫人之脉不同,有天生阴脉,不现于皮毛之内,又将何处看脉。故必观其症候之若何,而症候正难辨也。或看其起居之静躁,静为阴而躁为阳也;看其饮食之寒热,喜寒为热喜热为寒也;问其大小便之燥湿短长,燥短而实,而湿长为虚也;辨其口舌之黄白峭滑,黄峭为邪盛,而白滑为正衰也。是观症所以济切脉之穷,而切脉所以辅观症之妙耳。




第二篇

鬼真君曰:人身之病,变迁原非一致,人身之脉,纷纭必有殊形。故六部之中,每显各异之状,一经之内,常呈兼见之端。浮而弦,浮而数,多无定象,沉而细,沉而迟,不少同观,必须统论其精微,始可独断其真伪。故浮而兼滑也,必是风痰之盛;浮而兼大也,绝无气血之邪;浮而兼迟也,虚风之害;浮而兼濡也,湿气之侵;浮而兼细也,血随气而上升;浮而兼洪也,火得气而更旺;浮而兼芤,定为血泛之虞;浮而兼紧,决至邪重之苦;浮而兼急,必疼痛于上焦;浮而兼弱,必萎靡于下部;浮而兼长,气虽升而不伤其正;浮而兼短,气欲结而难散其邪;浮而兼结,邪搏于经络之间;浮而兼革,正脱于脏府之内;浮而兼代,邪居于胸膈之处;浮而兼促,正伤于营卫之中;浮而兼动,气有变迁;浮而兼静,气将宁息;浮而兼毛,气得火而上腾于头目;浮而兼躁,火因气而上炎于咽喉;浮而兼钩,气升之和;浮而兼搏,气浮之极;浮而兼耎,气虚之甚;浮而兼散,气不可收;浮而兼平,气乃无病。

沉而兼迟也,寒虚之至;沉而兼涩也,郁滞之深;沉而兼滑也,寒痰之不舒;沉而兼小也,冷气之难发;沉而兼实也,气得寒而不扬;沉而兼微也,精因冷而欲脱;沉而兼细也,血逢阴凝之象;沉而兼紧也,邪乘寒冷之征;沉而兼急,小腹有寒邪之痛;沉而兼濡,两足多水胀之侵;沉而兼长,气陷而正尚未伤;沉而兼短,精冷而邪将不涣;沉而兼结,邪搏于至阴;沉而兼革,正脱于髓海;沉而兼代,命门将绝而可危;沉而兼促,元阳欲脱而可畏;沉而兼静,阳寒能守;沉而兼石,阴固不迁;沉而兼耎,腹冷而有痛楚之苦;沉而兼散,精寒有涸绝之危。

更有濡迟兼见,无非湿犯乎虚;濡滑同来,尤是痰成乎水;濡中兼大,湿因血耗以相侵;濡中兼小,水乘气衰以相犯;濡而兼弦,风水之患深;濡而兼芤,痰血之症急;濡而兼长,水湿易散;濡而兼革,水湿难消;濡而兼动,水有泛滥之盛;濡而兼静,水有浸润之微;濡而兼耎,水邪乘虚而相生;濡而兼散,正气随湿而欲脱。

迟而兼涩,郁中以成弱;迟而兼滑,湿内以招虚;迟而兼大,气血皆居干燥;迟而兼小,精神必至伶仃;迟而兼微,虚寒之气;迟而兼细,匮乏之身;迟而兼弦,内伤之风;迟而兼芤,内伤之血;迟而兼长,病不足畏;迟而兼短,症实可愁;迟而兼代,必至损伤脾胃;迟而兼革,定然涣散精华;迟而兼石,气寒将侵于骨;迟而兼耎,血衰少养乎心;迟而兼散,寒极而气飞;迟而兼静,阴微而精固。

数而兼滑,亢炎之痰;数而兼大,沸腾之火;数而兼实,气壅于热;数而兼弦,火助乎风;数而兼洪,热有燎原之盛;数而兼紧,邪有风火之传;数而兼芤,吐血何狂;数而兼代,丧躯必速;数而兼革,走阳可许;数而兼促,消正堪忧;数而兼动,恐有发狂之变;数而兼毛,定有消渴之成;数而兼搏,火刑金而喉舌无津;数而兼躁,火烧心而脾胃生焰。

涩中兼小,气血亏而郁志莫伸;涩中兼实,气血壅而思想难遂;涩中兼微,气寒而滞;涩中兼细,血少而愁;涩中兼洪,郁怒不解;涩中兼急郁痛安禁;涩中兼结,邪搏于两胁之间;涩中兼促,正亏于半表之际;涩中兼革,气欲脱于肾肝;涩中兼代,气将绝于脾胃;涩中兼石,寒郁不宣;涩中兼坚,风郁难出;涩中兼搏,郁甚莫解;涩中兼静,郁急安移。

滑而兼大,痰借血以为灾;滑而兼小,痰借气而作祟;滑而兼实,气塞于痰中;滑而兼微,痰冷于胸次;滑而兼细,痰旺而血枯;滑而兼弦,水盛而风急;滑而兼洪,湿热成党;滑而兼芤,痰血为病;滑而兼紧,邪得湿以助威;滑而兼急,邪乘湿而增痛;滑而兼濡,湿盛恐邪气之增胀;滑而兼革,水多防正气之难收;滑而兼动,水畜致肠腹之鸣;滑而兼毛,火沸召痰涎之吐;滑而兼耎,湿痰积而不消;滑而兼坚,湿邪留而不散;滑而兼搏,痰有倾盆之呕;滑而兼散,水如走石之崩。

余脉俱可类推,各经正当细晰。总以脾胃之气为要,更以平缓之脉为先,倘下指之时,均有宁静之致,庶几药饵之用,可许健康之祥矣。

陈士铎曰:凡人之病,变迁不常,而脉亦因病殊形,必非一状。大约一经之中,必现二脉以相兼也,合二脉以论症,而症始出焉。合二脉以用药,而药始当焉。但二脉兼见甚多,不止浮沉迟数涩滑濡也,然苟知兼见之大旨,则以七脉为纲,以余脉为纪,又何病之不可推测哉。

又曰:脉有同中之异,亦有异中之同。同是浮脉,而何以有各脉之异?同是沉脉,而何以有各脉之殊?盖脉无一定之形,必兼两脉而并见也。两脉既然并见,合两脉以治一病,自易见功,然而两脉之现,必察其异同,知其同中之异,竟治其异而不必顾其同;知其异中之同,竟治其同而不必顾其异,从此消息,医道乌得不神哉。

又曰:千态万状者,病也;千变万化者,脉也。鬼真君以三十八字尽脉之理,毋乃太简乎?故又取兼见之脉以示世,似乎克尽其变矣。然而兼见之脉,止取浮沉迟数涩滑濡之七脉,而其余三十一脉不言兼见,或疑其诀之不全,而立法之未善也。不知脉之大纲,止浮沉迟数涩滑之六字耳。举其大纲,而余可类推,又何必琐细之尽告哉。吾意于浮沉迟数涩滑之外,引濡脉之兼见者,亦可无事重宣耳。鬼真君唯恐人之拘执而不通也,故略举一濡脉以训世也。

又曰:兼见之脉,须先看七脉为主。既得七脉,而后辨其兼见之形,则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无难细得也,以七脉为纲,以兼见为纬,实切脉之权舆也。

又曰:切脉实难,而辨其异同不尤难乎,然而无难也。知浮沉迟数涩滑濡之七脉,而其余之三十一脉兼而察之,则病可意会也,况鬼真君又明告乎。细读此诀,而何患脉之难知而病之难识也。

又曰:人疑兼见之脉,不止鬼真君所示,寥寥数语不足以包万病也。殊不知脉诀言愈多而脉愈晦,鬼真君之诀,妙在于少也,以少胜多,非便世人之习诵也,实以其脉诀神奇,足以包举万病耳。

又曰:脉理甚微,须辨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同中之异者,如寸关尺各现大小虚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