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灸者,即灸之,不宜灸者。经穴了注其名。并为良法,但恨下里间知
者鲜
(通按 此款出千金本文言针言灸言药合治方为良法今删去针单言灸药遂觉文理欠顺又
云经穴注了其灸似误或者了注其名)
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以上人神所在傍看他皆仿此)
上件九部,人神岁移一部,周而复始,不可灸凶。
心 喉 头 肩 背 腰 腹 项 足 膝 阴 股
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上件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灸及损伤,慎之。
推月忌日忌傍通法
月忌法。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血忌 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 凶
月厌 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 凶
四激 戌戌戌丑丑丑辰辰辰未未未 凶
月杀 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 凶
月刑 巳子辰申午丑寅酉未亥卯戌 凶
六害 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 凶
天医 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巳午辰 吉
上于天医上取师疗病吉,余不得灸,及取师凶。
日忌法。
一日(在足大趾) 二日(外踝)
三日(股内及脚 ) 四日(腰及髀)
五日(口齿舌根咽悬HT 及足趾) 六日(手小指少阳及脐下)
七日(内踝) 八日(足腕一云在脚)
九日(尻及龟尾手阳明) 十日(腰眼及足KT 趾)
十一(鼻柱及眉) 十二(面发际)
十三(牙齿) 十四(胃脘咽喉足阳明)
十五(遍身) 十六(胸乳)
十七(气冲及胁) 十八(腹内)
十九(足跌足下及项) 二十(膝以下一云踝及膊)
二一(唇舌足小趾) 二二(伏兔外踝一云胸臆中)
二三(肝俞足跌两腋) 二四(手阳明两胁及小肠)
二五(足阳明心腹一云膝足) 二六(手足胸)
二七(膝内踝一云肩膊膈下及两足并阴囊中) 二八(阴中及耳颊)
二九(膝头颞 两手足) 三十(足跌上及烦膝头又云关元下至足心又云遍身)
上件人神所在,上件日并不宜灸。
十千人神所在法。
甲日(在头) 乙日(在顶) 丙日(在肩臂) 丁日(胸胁) 戊日(在腹及颔颈) 巳
日(在
背) 庚日(在膝及髀腰) 辛日(在脾及心肺) 壬日(在肾及手) 癸日(在足)
十二 人神所在法。
子日(在目孙氏云在肩口) 丑日(在耳及腰) 寅日(在胸面孙云在口)
卯日(在脾孙云在鼻) 辰日(在腰) 巳日(在头目孙云在手) 午日(在心腹) 未
日(在
两足心孙云在足) 申日(在肩额孙云在头腰) 酉日(在腰孙云在背) 戌日(在咽喉孙
云在头
一作
十二时人神所在法。
子时(在踝) 丑时(在头) 寅时(在耳孙云在目) 卯时(在面孙云在目) 辰时
(在项孙
云在口) 巳时(在乳一云肩) 午时(在胸胁) 未时(在腹) 申时(在心) 酉时(在
膝孙云在
背脾)
十二祗人神所在法。
建日(不治足一作头禁晡时) 除日(不治眼一作膝禁日人) 满日(不治腹禁黄昏) 平
日
(不治腰背禁人定) 定日(不治心禁夜半) 执日(不治
手禁鸡鸣) 破日(不治口禁平旦) 危日(不治鼻禁日出) 成日(不治唇禁食时) 收
日(不治
头一作足禁食时) 开日(不治耳禁目中) 闭日(不治目禁日斜)
又法
甲乙日(忌寅时不灸头) 丙丁日(忌辰时不灸耳) 戊己日(忌午时不KT 鬓一云
不灸膝
膑) 壬癸日(忌酉时不灸足)
又方
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小尽日。
甲辰 庚寅 乙卯 丙辰 辛巳 五辰 五酉 五未 八节 日前后各一日
若遇以上日并凶,不宜灸之。
又法
正月丑 二月戌 三月未 四月辰 五月丑 六月戌 七月未 八月辰 九月丑 十月
戌十一月未 十二月辰
又法
男忌 壬辰 甲辰 己巳 丙午 丁未
女忌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又法
男忌 除日 女忌 破日
又法
男忌 戌日 女忌 辰日 (孙氏方忌巳日)
又法
丙子日天子会 壬子日百王会 甲子日太子会 丁巳日三公会 丙辰日诸候会 辛卯日
大夫会 癸卯日人臣会 乙亥日以上都会
又法
木命人 行年在木,不宜针及服青药。
火命人 行年在火,不宜汗及服赤药。
土命人 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黄药。
金命人 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药。
水命人 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药。
凡不知此法下药,若遇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
立春 春分 脾 立夏 夏至 肺 立秋 秋分 肝 立冬 冬至 心 四季十八日
肾
又法
春左胁 秋右胁 夏在脐 冬在腰
以上人神并不宜灸之,伤神杀人。
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傍通(宜傍看从肾脏至天井三焦出入止。)
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在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为傍通,令学人
少留意推寻,则造次可见。
论曰∶假令肝心脾肺肾为脏,则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腑。足少阴为肾经,足太阳为膀胱
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尔触类长之,他皆仿此。(出千金方第二十九卷中近附二十四条)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五脏经
足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手太阴 足少阴
六腑经
足少阳 手太阳 足阳明 手阳明 足太阳 手少阳
五行(各主一脏)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数(五行数配五脏)
三(八) 二(七) 五(十) 四(九) 一(六)
五行色(五脏所象)
青 赤 黄 白 黑
五行相生
水 木 火 土 金
五行相克
金 木 土 水 火
五脏胎月(不宜灸吐利)
八月 十一月 五月 二月 五月
五脏相月(不宜补养)
冬三月(木相) 春三月(火相) 夏三月(土相) 季夏六月(金相) 秋三月(水
相)
五脏旺月(有疾可宣泄)
春三月(木旺) 夏三月(火旺) 季夏(土旺) 秋三月(金旺) 冬三月(水旺)
五脏废月(宜补不宜泻)
夏三月(木废) 季夏 (火废) 秋三月(土废) 冬三月(金废) 春三月(水废)
五脏囚月(宜补不宜泻)
季夏(木囚) 秋三月(火囚) 冬三月(土囚) 春三月(金囚) 夏三月(水囚)
五脏死月(宜补)
秋三月(木死) 冬三月(火死) 春三月(土死) 夏三月(金死) 季月(水死)
五脏旺日(五脏主日不灸不服药)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五脏旺时(不灸)
寅至辰 巳至未 (辰戌丑未) 申至戌 亥至丑
五脏困日(宜补养)
戊己(土也) 庚辛(金也) 壬癸(水也) 甲乙(木也) 丙丁(火也)
五脏困时(宜补养)
食时(日KT 土也) 晡时(日入金也) 人定(夜半水也) 平旦(日出木也) 禺
中(日中
火
五脏
忌日(忌此日得疾病)
庚辛 壬癸 甲乙 丙丁 戊己
五脏忌时(并忌此时得病)
申至酉 亥至子 寅至卯 巳至午 辰戌丑未
五时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音(象五行应五脏)
角(六十四丝) 征(五十四丝) 宫(八十一丝) 商(七十二丝) 羽(十八丝)
五星(一星各象一藏)
岁(东方) 荧惑(南方) 镇(中央) 太白(西方) 辰(北方)
五常(各从五脏出)
仁(肃) 礼(哲) 信(圣) 义(又) 智(谋)
五乐(外象五行内应五脏)
琴 笙 鼓 磬 瑟
五兵
矛 剑 枪 戟 弩
五味(五脏所宜)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宜(子来益母)
苦 甘 辛 咸 酸
五不宜
辛 咸 酸 苦 甘
五事(随脏所感)
貌(恭) 视(明) 思(睿) 言(从) 听(聪)
五咎
狂 豫 蒙 急
六情(出五脏)
好喜 怵虑(一作惠好) 乐 威怒(一作感怒) 恶哀(恶哀二字文不类无本可较姑
阙疑)
八性(各禀之性)
慈(恚怒) 爱 公私(怒) 气(正) 欲忌
生(各随初生长)
革 肉 髓 骨 脑
形(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脏之象)
直 锐 方 圆 曲
五养(各从五脏所养)
筋 血(脉) 肉 皮毛(气) 骨(精)
五液(各随脏所生)
泣(一方泪) 汗 涎 涕 唾
七神(脾肾各二神故七神)
魂 神 意(智) 魄 精(志)
五窍
目(左目甲右目乙) 舌(荣于耳外为血内主五音左耳丙右耳丁) 唇(口为戊舌为己)
鼻
(左孔庚右孔辛) 耳(左肾壬右肾癸)
五声(五脏若中风有此声应)
呼 言 歌 哭 呻噫
五响
讽咏 肆 唱 歌 吟
五气(有疾各随其脏消息其法在调气论)
呵 吹呼 唏 嘘 (通按肝虚心呵脾呼肺 肾吹与此不同未知孰是)
五恶(气之恶)
风 热 湿 寒 燥
五恶(味之恶)
辛 咸 酸 苦 甘
五有余病(实则此疾见)
怒 笑不止 胀满噫 喘咳(上气) 胀泄欠
五不足病(虚则此疾见)
悲 忧 少气 息痢 厥
五积
肥气 伏梁 痞气 息贲 贲豚
生疾(将息失度乃生此疾)
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