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科外台秘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岁,上自炎昊,迄于圣唐,括囊遗 
阙,稽考隐秘,不愧尽心焉。 
客有见余此方曰∶嘻,博哉!学乃至于此邪?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寿也,岂进于学哉? 
至 
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投药治疾,庶几有瘳乎?又谓余曰∶禀生受形,咸有 
定分,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请论其目。夫喜怒不节,饥饱失常,嗜欲攻中,寒温伤外 
,如此之患,岂由天乎?夫为人臣,为人子,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何谈之容易哉?则圣人 
不 
合启金滕,贤者曷为条玉版,斯言之玷,窃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呜呼!齐梁之间,不 
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鲁、闵之行,宜其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虽百医守疾 
,众药聚门,适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主上尊贤重道,养寿祈年,故张、王、李等数先 
生继入,皆钦风请益,贵而遵之,故鸿宝金匮、青囊绿帙,往往而有,则知日月所照者远, 
圣人所感者深,至于啬神养和、休老补病者,可得闻见也。余敢采而录之,则古所未有,今 
并缮缉,而能事毕矣。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志不足则 
补其复溜以养之,溶溶液液,调上调下。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不诬方将,请俟来哲。 
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非敢传之都邑,且欲施于后贤,如或询谋,亦所不隐 
x是岁天宝十一载,岁在执徐,月之哉生明者也。x 


较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
内容: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唐王焘台阁二十余年,久知弘文 
馆,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集成经方四十卷,皆诸方秘密枢要也。以 
出守于外,故号曰《外台秘要方》,凡一千一百单四门,以巢氏《病源》、诸家论辨各冠其 
首,一家之学,不为不详。王氏为儒者,医道虽未及孙思邈,然而采取诸家之方颇得其要者, 
亦崔氏、孟诜之流也。且古之如张仲景、《集验》、《短剧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 
方中,亦不能别白,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后之学人,皆知所出,此其所长也。又谓针能 
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针,亦医家之蔽也。此方撰集之时,或 
得缺落之书,因其阙文、义理不完者多矣。又自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 
府,亦无善本。国家诏儒臣较正医书,臣承命,以其书方证之重者,删去以从其简;经书之 
异者,注解以着其详,鲁鱼豕亥,焕然明白。臣谓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汉,止以 
侍医李柱国较方技,亦未尝命儒臣也。臣虽滥吹儒学,但尽所闻见,以修正之,有所阙疑, 
以待来哲。总四十卷,并目录一卷。恭惟主上盛德承统,深仁流化,颁此方论,惠及区宇, 
赞天地之生育,正万物之性命,使岁无疵疠,人不夭横,熙熙然歌乐于圣造者也。 
x前将仕郎守殿中丞同较正医书臣孙兆谨上x 

卷第一
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内容: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 
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 
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 
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 
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仲景病源短剧千金同) 
王叔和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 
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今搜探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温不 
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 
病之工,宜须两审也。(短剧千金同) 
又曰∶夫表和里病,(一作阳盛阴虚)下之而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一作阳虚阴盛) 
汗 
之而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不可以误发(神丹丸在此卷崔氏部中六味者是也)甘遂何 
可 
以妄攻。(甘遂者水导散也在第三卷天行狂语部中甘遂等二味者是也,出千金方)表里之治, 
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毙,(桂枝汤在此卷仲景曰数部中 
桂枝等五味 
里 
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为治乃误,使病者陨没, 
自谓其分 
又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 
而服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内,言巧似是于理实违。安危之变,岂可诡哉!夫病发热而恶寒 
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表以桂枝;温 
里宜四逆。(四逆汤在第二卷伤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伤寒不得眠部并无四逆汤味 
者是也 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内有四逆散加减法) 
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肤,可法铁服解 
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复发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 
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若更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视病尚未 
醒,醒者复一法针之。(藜芦丸近用损人不录之瓜蒂散在卷末杂疗中范汪方二味者是也)五 
日 
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则可下也。若热毒在胃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便入胃,则 
烂胃也。然热入胃病,要当须复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致此为病。三死一生, 
此辈皆多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 
出者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功效相倍耳。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 
亦 
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一 
方寸匕水和服之。(五苓散仲景云猪苓散是也,在第二卷伤寒中风部中,千金翼方五味者是 
也)当以新汲井水强饮一升许,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不 
即吐者,此病辈多不善,勿强与水,水停即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当者不尔 
即危,若此病不急,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吐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 
又云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 
灸。 
不 
宜浓覆,宜服六物青散。(青散在杂疗中范汪方六味者是也)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杂 
疗 
中范汪方四味者是也)赤散(赤散在杂疗中范汪方七味者是也本出华佗)雪煎亦善,(雪煎 
在杂 
疗中古今录验方三味 
也。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 者为实癖也,朝平夕 者非 也, 
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下多耳,少与当数其间。 
病有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 
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也,不可下,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师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矣。诸 
虚烦但当行竹叶汤。(竹叶汤在第三卷天行虚烦部中出文仲方是也)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 
不 
愈者,可重与也。(橘皮汤在第二卷伤寒呕哕部中四味者是也,出于深师方)此法官泰数用 
甚 
效,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仲景千金方同)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 
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风法,蒸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 
作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发汗,汗不出,苗 
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传身极燥。乃KT 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 
出也。人性自有难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无不汗出也。(短剧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 
氏日数部巾阮河南法又有桃叶汤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 
范汪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伤于寒而得病,何以反更为热。’岐伯曰∶‘极阴变阳, 
寒盛则生热,热盛则生寒。’‘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 
金同) 
九卷云∶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一曰汗不出,大灌发者 
死 
(太素云汗不出大。通按灵枢热病论中灌发赤哕者死 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 
者 
死(甚一作黄)。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 
下 
血者 
九曰热而痉者死。热病痉者,腰反折螈 齿噤 也,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便血,口中 
干 
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 
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者生(甲乙太素同士弱氏曰灌发灌骤也渍也先不出汗,后则若灌溉之 
骤至而淋漓浸渍亡阳也)。 
短剧论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疗者不别伤寒与天 
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 
其 
千金论曰∶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 
心之虑,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