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溃,所以 
痛,而次及将溃,所以不痛也。 
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胜于用药,盖使毒瓦斯外泄。譬诸盗入人家,当开门逐之, 
不然则入室为害矣。凡疮初发一二日,须用大颗独蒜切片三分浓,贴疽顶,以艾隔蒜灸之。 
每三壮易蒜,疮溃则贴神异膏,如此则疮不开大,肉不坏,疮口易敛,一举三得。此法之妙 
,人所罕知。若头顶见疽,则不可用此法。(《五府极观碑》载。) 
又曰∶凡患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可用大蒜十 
颗、淡豆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为度。 
陈氏曰∶脑为诸阳之会,颈项近咽喉,肾俞乃致命之所,皆不可灼艾。 
伍氏曰∶凡用蒜饼灸者,盖蒜味辛温有毒,主散痈疽,假火势以行药力也。只有用艾炷 
灸者,此可施于顽疽痼发之类。凡赤肿紫黑毒甚者,须以蒜艾同灸为妙。又曰∶凡治疽痈, 
发背、疔疮,若初灸即痛者,由毒瓦斯轻浅,灸而不痛者,乃毒瓦斯深重,悉宜内服追毒排脓, 
外敷消毒之药。大抵痈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闷乱不知痛者,难治。又曰∶凡隔蒜灸者 
,不论壮数,则邪无所容,而真气不损。但头项见疮,宜用骑竹马法,及足三里灸之。 
《千金》云∶痈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发如米粒,既便出脓,宜急断口味,利去 
其毒,用骑竹马灸法,或就患处灼艾。重者四面,中央总灸一二百壮,更用敷药,其效甚速。 
立斋云∶夫疮疡之证,有诸中,必形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 
艾之功甚大。若毒瓦斯郁结,瘀血凝滞轻者,或可药散,重者药无全功矣。东垣曰∶若不针烙 
则毒瓦斯无从而解。是故善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败毒等剂,其壮实内热者,或 
可,彼怯弱气虚者,未有不败者也。又有毒瓦斯沉伏,或年高气弱,或服克伐之剂,气益以虚 
,脓因不溃者,必假火力以成功。大凡蒸灸,若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接补阳气,祛散寒 
邪,疮口自合,其功甚大。尝治四肢疮疡气血不足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尤 
宜灸。盖热毒中隔,内外不通,不发泄则不解散。若处贫居僻,一时无药,则用隔蒜灸法尤 
便。每三壮一易蒜片,大概以百壮为度。用大蒜,取其辛而能散。用艾炷,取其火力能透。 
如法灸之,必疮发脓溃。继以神异膏贴之,不日自愈。一能使疮不开大,二内肉不坏,三疮 
口易合,见效甚神。丹溪云∶惟头为诸阳所聚,艾壮宜小,而少。 
曹工部,发背已十八日,疮头如粟,疮内如锥,痛极时有闷瞀,饮食不思,气则益虚, 
以大艾隔蒜灸十余壮,尚不知,而痛不减,遂明灸二十余壮,内疮悉去,毒瓦斯大发,饮食渐 
进。更以大补药及桑木燃灸,瘀肉渐溃。 
刘贯卿,足患疔疮已十一日,气弱,亦灸五十余壮,更以托里药而愈。 
黄君,腿痈,脓清脉弱。一妇,臂结一块已溃。俱不收敛。各灸以豆豉饼,更饮托里药而愈。 
一男子,胸肿一块,半载不消。令明灸百壮方溃。与大补药不敛,复灸以附子饼而愈。 
一男子,患发背,疮头甚多,肿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溃,以艾铺患处灸之,更以大补 
药数日,死肉脱去而愈。陈工部,患发背已四五日,疮头虽小,根畔颇大,以隔蒜灸三十余 
壮,其根内消。惟疮头作脓,数日而愈。 
余丙子年忽恶心,大锥骨甚痒,须臾,臂不能举,神思甚倦,此夭疽危病也。急隔蒜灸 
之,痒愈甚。又明灸五十余壮,痒遂止,旬日而愈。《精要》云,灸法有四生之功,信矣。(薛按) 
史氏引证曰∶疡医常器之,于甲戌年,诊太学史氏之母,云内有蓄热,防其作疽。至辛 
巳六月,果背胛微痒,疮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复作,用膏药覆之,晕开六寸许,痛不可 
胜,归咎于艾。适遇一僧,自云病疮甚危,尝灸八百余壮方苏。遂用大艾壮如银杏者,灸疮 
头及四傍各数壮,痛止。至三十余壮,赤晕悉退。又以艾作团,如梅杏大者四十壮,乃食粥 
安寝,疮实四寸,小窍百许,患肉俱坏而愈。立斋曰∶灼艾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 
者灸至痛,则毒必随火而散。否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愚意,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 
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然又有孙道人神仙熏照方,其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缓, 
邪深经远,而气有不达,灸之为良。若毒邪炽盛,其势猛急,而垂危者,则宜用熏照方,更胜于灸。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脓针辨(十二)
属性:齐氏曰∶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 
。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 
此溃者,必多成 ,宜早服内塞散以排之。又凡察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 
。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浅也。其肿不甚热者,脓未成也。若患瘰 结核,寒热发渴,经久 
不消,其人面色痿黄者,被热上蒸,已成脓也。至于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深藏,目 
既不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但以诊脉而辨之,亦可知也。有患胃脘痈者,当候胃脉。胃脉 
者,人迎也。其脉沉数,气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胃脘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 
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 
也。又《肺痈论》曰∶始萌则可救,脓成即死,不可不慎也。久之,咳脓如粳米粥者,不治 
。呕脓而止者,自愈也。又《肠痈论》曰∶或绕脐生疮,脓从疮出者,有出脐中者,惟大便 
下脓血者,自愈也。 
伍氏曰∶疮肿赤色,按之色不变者,此脓已成也。按之随手赤色者,其亦有脓也。按之 
白色良久方赤者,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尽处灸断,赤肿自消。凡痈疽以手按之,若牢硬未 
有脓也,若半软半硬已有脓也。又按肿上不热者,为无脓。热甚者,为有脓,宜急破之。 
立斋曰∶疮疡之证,毒瓦斯已结者,但可补其气血使脓速成。脓成者,当验其生熟浅深, 
视其可否,针而去之。不可论内消之法。小按便痛者,脓浅也。大按方痛者,脓深也。按之 
不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复起者,脓已成也。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脓熟 
而不针,则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 
脓虽出,良肉受伤。若元气虚弱,必先补而后针,勿论尻神,其脓一出,诸证自退,若脓出 
而反痛,或烦躁呕逆,皆由胃气亏损也。宜急补之。若背疮热毒炽盛,中央肉黯,内用托里 
,壮其脾胃,外用乌金膏涂于黯处。其赤处渐高,黯处渐低,至六七日间赤黯分界,自有裂 
纹,如刀划然,黯肉必渐溃矣。当用 针利剪徐徐去之,须使不知疼痛,不见鲜血为妙。 
若 
虽有裂纹,脓未流利,及脓水虽出而仍痛者,皆未通于内,并用针于纹中引之。若患于背胛 
之间,凡人背近脊处并胛,皮里有筋一层。患此处者,外皮虽破,其筋难溃,以致内脓不出 
,令人胀痛苦楚,气血转虚,变证百出。若待自溃,多致不救,必须开之引之,兼以托里。 
常治此证,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坚物,待其自溃,不反甚乎。此非气血壮实者,未 
见其能自溃也。若元气虚弱而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须温补脾胃,亦有生者。 
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若妄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血愈虚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 
大凡疮疡脓即溃,当大补血气为先,须有他证,当以未治。 
又曰∶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则及时针之,不 
数日即愈矣。常见患者皆畏针痛而不肯用,又有恐伤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所 
,若其脓成必肿高寸余,疮皮又浓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必肿高二三寸,入 
针只于寸许。况患者肉既已坏,何痛之有。何伤之虑。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脓自 
通,以致大溃不能收敛,气血沥尽而已者为多矣。 
又曰∶凡疮既成脓,皮肤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而充实者,或能自解, 
若老弱之人,气血枯槁,或兼攻发太过,不行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 
若毒结四肢,砭刺少缓,则腐溃深大,亦难收敛。毒结于颊项胸腹紧要之地,不问壮弱,急 
宜针刺,否则难治。如沈氏室、黄上舍等,皆以此而殁者多矣。大抵疮疡之证,感有轻重, 
发有深浅,浅者肿高而软,发于血脉,深者肿下而坚,发于筋骨,然又有发于骨髓者,则皮 
肉不变。故古人制法,浅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则易消。若脓成之时,气血 
壮实者,或自出,怯弱者,不行针刺,鲜有不误。凡疮疡透膜,十无一生,虽以大补药治之 
,亦不能救,此可为待脓自出之戒也。故东垣云∶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 
,反功于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兹举一二以告同道,并使患者知所慎云。 
又曰∶凡患疮疽,虽因积热所成,若初起未成脓,脉洪数,乃阴虚阳亢之证。若脓溃于 
内,不得发泄于外,身必发热,故脉见洪数,乃痈疽之病进也。脓既去则当脉静身凉,肿消 
痛息,如伤寒表证之得汗也。若反发热作渴,脉洪数者,此真气虚而邪气实,死无疑矣。 
又曰∶若治元气不足之证,即其初患,盒饭用参 归术,温补脾胃,外用桑枝葱熨,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