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2-医方考-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 

卷一伤寒门第二
小青龙汤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五味子(半斤,炒) 半 
夏(半升,泡) 北细辛(去土) 甘草(生) 干姜(各三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伤寒曾渴。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有声无物 
,谓之干呕,名曰水气,则有形之水已散,但无形之气仍在耳,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或咳, 
或 
麻黄、桂枝、甘草,发表邪也;半夏、细辛、干姜,散水气也;芍药所以和阴血,五味所以 
收肺气。 

卷一伤寒门第二
大青龙汤
属性:麻黄(六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桂枝(净洗) 甘草(生,各二两) 生 
姜( 
伤寒太阳证,见风脉者,此方主之。 
仲景法∶太阳伤寒,治以麻黄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汤。今伤寒太阳证见风脉,是有 
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故二方并而用之。风寒外盛, 
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此石膏之所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发表之尤者乎!而亡阳之戒,筋惕 
肉之弊,则用青龙之过者也。有此者,急以大温大补 

卷一伤寒门第二
升麻葛根汤
属性:升麻 葛根 芍药(炒) 甘草等分 
伤寒,目痛鼻干,不眠,无汗,恶寒发热者,阳明经证也,此方主之。 
足阳明之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于胃,胃受邪则不能安 
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 
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 
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卷一伤寒门第二
白虎汤
属性:石膏(一斤,捶,不见铁) 知母(去浮皮,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伤寒,传入于胃,不恶寒,反恶热,有汗作渴,脉大而长者,此方主之。 
传入于胃,邪入里矣。表无其邪,故不恶寒;里有实热,故反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 
故作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 
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石膏大寒, 
用之以清胃;知母味浓,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 
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 
以垂戒矣。 

卷一伤寒门第二
小柴胡汤
属性: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三两) 半夏(半 
斤,制) 
伤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也,本方主之。 
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 
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 
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 
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 
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 
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 
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一 
两五钱、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 
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 
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两。以上加减法, 
皆 

卷一伤寒门第二
大柴胡汤
属性:柴胡(半斤,去节) 黄芩(三两,炒) 芍药(三两,炒) 半夏(半升,泡七次) 生 
姜(五两) 枳实(四两,面煨) 大黄(二两,酒浸) 大枣(十二枚)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 
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 
,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 
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卷一伤寒门第二
调胃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 
,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 
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 
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 
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卷一伤寒门第二
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二两,炒) 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 
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 
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卷一伤寒门第二
大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半升,姜汤炒) 枳实(五枚,麸炒) 芒硝(三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 
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 
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 
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 
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 
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 
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 
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 
之,宜与理中汤。 

卷一伤寒门第二
桃仁承气汤
属性: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洗净,妊娠用炒) 大黄(四两,酒浸) 芒 
硝(二 
伤寒,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有蓄血也,此方主之。 
无头痛、发热恶寒者,为外证已解。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 
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上焦主阳,下焦主阴。阳邪居上焦者,名曰重阳,重阳则狂。 
今瘀热客于下焦,下焦不行,则干上部清阳之分,而天君弗宁矣,故其证如狂。桃仁,润物 
也,能泽肠而滑血;大黄,行药也,能推陈而致新;芒硝,咸物也,能软坚而润燥;甘草, 
平剂也,能调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滞。又曰∶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 
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斯其制方之意乎! 

卷一伤寒门第二
小陷胸汤
属性:黄连(一两,去毛) 半夏(泡七次,半升) 栝蒌实(一枚,去皮) 
伤寒,下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者,小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结于胸中,不能 
解散,为硬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 
能散胸中之结,栝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后,则不曰结胸。 

卷一伤寒门第二
大陷胸汤
属性:大黄(六两,酒浸)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解,而用承气汤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则里虚,里虚则表邪乘之 
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此其为证危急,寻常药饵不能平矣,故 
用大黄以荡实,硝石以软坚,甘遂以直达。噫!人称三物之峻矣,抑孰称其有起死之功乎? 
用人之勇去其怒,惟善将将者能之。 

卷一伤寒门第二
半夏泻心汤(即甘草泻心汤)
属性:半夏(半升,制) 黄芩(炒) 干姜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去毛) 
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 
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 
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以下之后, 
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