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力和知识还实在是力所不能及。到这里为止; 我
所提及的内容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读书人; 或者说是
作为一个旅行者的个人感想而已。通过这本书; 我
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我近十年的人际关系培训 ( 简
称 I R T 培训; I nt er p er son al Relationsh ip T r ain in g ;
人际关系培训。一般来说; 在 ( Sen sitiv ity T r ain…
in g ; 简称为ST ) 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人们长
久以来一直所实际体验到的日本式人际关系的日常
17
… Page 23…
性真实感 ( 现实) 、对于人际关系的一般性真实感;
以及人际关系一般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进行阐明; 并
使其尽可能地向现实性靠拢。
也就是说; 这本书的方向是同时着重在 “实
践”与 “临床”两个方面的。在人际关系的日常性
现实中; 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碰到的 “我为什么会被
别人这样的误解啊?”“和那帮人怎么也处不好 ?”
“如果要和那种人相处的话; 真想把工作都给辞
了 !”等的疑惑或希望倾诉的情况和问题; 在这种
时候; 不知不觉当中; 在伴随着失望的同时; 人们
自然而然地会渴望并去追求一种像指南针一样的东
西来指导 自己。有的人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去寻
找; 有的人在四处泛滥的 “人生指南”、“成功的秘
法”等人生书籍中去搜寻; 还有人从宗教当中求得
解脱; 等等。
在某些学术研究领域里当然也包含着人际关系
的问题; 举例来说; 比如;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
学、人类学等。但是; 这些学科的研究者们; 或者
说同时也是研究者的作者们当中; 有很大一部分
人; 在对待这种实践性乃至于临床性问题的设定
上; 采取的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态度。
“让知识成为力量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
18
… Page 24…
以; 我们努力所能够得到的价值; 只不过是对事物
能够进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真知 ( 亚里士多
德) 。正确的认识; 其自身就是力量; 或者可以借
助它产生的力量。只要认识是正确的; 那么剩下的
只需实践就可以了。就这些研究者的心情而言; 那
些专为实践的知识; 或者是 由实践而得来的知
识———实践的技术 ( 亚里士多德) ———等等; 是属
于二流的知识、通俗的知识; 说不上是研究或学
问。在日本的大学里; 这种倾向在国立大学的研究
者中比在私立大学更为明显。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往往成为日本人论、
日本文化论等边缘领域里的主题。特别是近些年
来; 各式各样的出版刊物里; 充满了多种在事实基
础上的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 也为我们提供了很
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敏锐的洞察和言论。但是; 我
常常在仔细阅读之后感觉到; 其结果最终还是没有
超越 “让知识成为力量”这个界面。也就是说; 在
阅读这些著作之后; 与日本人、日本文化相关的视
点的确变得丰富; 认识的确更深更广。但是; 我总
觉得; 无论到达何种程度; 所能得出的也只是 “一
样的米; 养百样的人”。这种一般的知识。也就是
说; 在面对日常的人际关系时;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
19
… Page 25…
中; 在遇到令人苦闷和烦恼的问题或困难时; 我们
缺乏足够的知识; 所以; 我们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去
应对。而我认为; 东方人 ( 尤其是日本人) 在人际
关系这一课题上; 缺乏认知与知识; 并且严重地影
响到实践的方面。他们的观念和处理方法较为保守
和传统; 在解决问题的努力方面更是流于草率。
正因为如此; 全面性地重视人际关系已是刻不
容缓的事了。
旁观的研究者们
我曾主持过一个主题为 “日本人的社会心理”
的座谈会; 会上一共有四个人发言; 很意外地; 其
中三个人都对日本人和欧美人眼睛视线的差别发表
了看法。日本人不喜欢自己的视线直接与他人相
对; 因为他们认为如此比较有礼与优雅; 但这比任
何一种情况更加影响和造就了日本人保守被动的人
格特点。
欧美人喜欢在和别人握手时与对方目光交会;
20
… Page 26…
在他们看来; 这是信赖和联系的开始。但是; 他们
为了防止他人的视线过分侵入; 就居住在有着厚实
墙壁、能牢固上锁的住家里; 与此相反; 不需要防
备他人的视线侵入的日本人住宅; 则是使用传统
的、用一个手指就可以戳穿破的隔扇和拉门。日本
人当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对人恐惧症”( A nth ro…
pop hob ia ) ; 超过了欧美精神科医生可以理解的范
围; 而反过来; 欧美人种流行的一种神经症: 广场
恐惧症 ( A gor ap hobia ) ; 在 日本人当中却并不多
见。这些事实; 或多或少也都解释了人格、性格上
的不同点。
座谈会中的发言者们都有着在欧美诸国生活过
的经历; 这一点也使他们的演讲具备了更强的说服
力。但是; 在结论部分; 那三位发言者却都得出了
同样的结论: “无论怎样; 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没
有必要强人所难地要求日本人一定要努力改变 自
己; 使自己和欧美人一样去正视他人的目光。与欧
美人不同; 日本人无需特意盯住对方的视线; 也同
样可以敏感地体会对方的心情; 这是日本人得天独
厚的一种能力。说它是日本人的独特性更恰当些;
没有必要改掉。”
对这样的论述; 我有强烈的疑问。对于在人际
2 1
… Page 27…
关系问题方面有着长期丰富的临床经验; 接触过很
多人各式各样的烦恼、纠葛、喜悦的我来说; 上面
的结论完全只是抽象的、空洞的声音。
从日本文化论的角度; 或者说是从社会心理学
的认识来看; 也许这个结论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
大量的临床的经验显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实
际上在为他们 “无法正视别人的目光”而烦恼。而
其中一些人只需鼓起勇气、大胆正视别人的目光;
他们烦恼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我认为;
作为一个研究者; 有责任、有义务不断地帮助这些
人; 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回避这个问题与现
实的关联; 只是说 “日本人就是这样的人”的这种
结论; 与其说是客观还不如说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 关于 “客观”的概念; 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至少;
我接触过无数这样的实例; 这种情况是很明确的。
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既传统又创新; 这常常被认为是人类性格的特
22
… Page 28…
征。在阅读古典文学的时候; 我们确实常常会感觉
到 “人类的感性世界; 从古至今都没变”; 然而面
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每天都见面的亲朋好友;
从他们不固定的行为模式里; 经常让人感到一种
“实在无法理解”的 “变化”。
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 或者是文化人类学这
些领域的研究者们; 他们只关心日本人在全体或者
日本文化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特征; 并将这
些特征与外国人; 特别是欧美人进行比较。这样研
究的结果; 使人们的目光都只集中到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