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入进入电车; 因为坐位不够而相互礼让; 在 “请
10
… Page 16…
坐、请坐”声中过了一会儿; 终于有一个人先坐下
了; 到下一站又有了空位; 大家都找到了坐位坐下
了; 这之后; 无论周围如何都再也不会让位子了;
不管前面站着老人也好; 站着抱着婴儿的妇女也
好……因为都是 “他人”。
根据我的观察; 这样极端的行为落差; 会随着
最初 “同伴”的关系越亲密; 而表现得越明确。干
枝先生所说的第一范畴; 也是有着真诚联系的范
畴。与此相对的第二范畴; 其相互之间则是一种两
面的、虚伪的联系了; 与第一范畴中完全不存在
“他人的目光”这种情形相比; 在第二范畴中; 因
为同伴关系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 “他人”成分; 所
以; 多多少少有着一种被别人注视着的感觉; 因
此; 也必定在相互的关系中残留了表面的、虚假的
成分。另外; 关于 “陌生人”和 “他人”之间的差
别; 留在后面再加以阐明。
日本人对待不相识的人特别冷淡和漠不关心。
这里我举一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
在百货公司、饭店、银行等建筑物的入口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自动反弹的门———我不知道
其正式的名称; 就是那种用手推开进去以后; 一旦
将手放开; 弹簧会使门自动弹回的门。当推门进去
11
… Page 17…
的时候; 在欧洲各国或者美国; 通常人们自己进去
以后不会立刻把手放开; 而是等待后面的人追上
来。后面追上来的人会接过前面的人支撑着的门;
用自己的手继续支撑; 嘴里说: “T h an k you ”或者
“Dan k e ”等; 然后 自己和前面的人一样; 等着下
一个人来接过手中的门……
后面来的人是谁、是不是自己本国的人、是不
是白人等当然是没有关系的;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
行为。
然而; 换成日本人的话; 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当然; 我并不是说日本人里面就没有人会像欧美人
那样做。但是; 在我的经验中; 那仅仅只是一部
分。大部分的人———我觉得年轻人特别明显———对
后面是不是有人完全漠不关心; 只要自己进去了;
对门是怎样弹回去则连看也不看一眼。那么; 如果
自己前面有人帮着把门支撑着; 他们自己不会把门
接过来; 而是从缝隙之间钻进去。别说是说声 “对
不起”了; 就连眼睛也不会看一下; 就赶紧走掉。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 如果遇到的对方是自
己人或者是认识的人; 那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情
形了。
12
… Page 18…
在西方各国的体验
因为我在日本的时候经常遭遇到这样的情况;
所以; 在欧美旅行的时候; 从这些不相识的人那里
感受到的亲切让人特别难忘。
大约十年前; 我第一次去德国; 预计要在慕尼
黑待一个星期左右。这期间; 我打算去访问一所研
究所; 可是; 我怎么也弄不清去研究所的路。这
时; 正好有一位很高大的中年妇女路过; 我小心翼
翼地向前询问; 她看着我拿出来的纸片上所写的地
名; 自言自语了一会儿之后说道: “跟我一起来
吧 !”她边说边挽起我的胳膊。与她相比显得极为
瘦小的我; 如同被她夹着一般; 东绕西绕地到了目
的地; 然后; 她对着诚惶诚恐的我微笑了一下; 就
离开了。
197 6 年夏天; 在巴黎开完学会以后; 我顺便
去了伦敦。那是在短暂的停留结束后; 我从往返机
场指定车站搭乘巴士去西斯罗机场时所发生的事
13
… Page 19…
情。当时; 我肩上背着单肩背带的小包; 右手提着
一个虽然不是很大; 但却相当沉重的旅行箱; 我向
楼上的坐位走去; 楼上的坐位很空; 我打算去坐最
前排的坐位。在隔了一个通道的对面; 坐着一位看
起来近80 岁的老人。老人看见我费力地搬运着行
李; 就站起来离开坐位; 打算来帮助我; 我赶紧手
忙脚乱地向他道谢。
虽然只是这样一件小事; 但是; 当时老人那满
是皱纹的笑容; 至今还存留在我的脑海里。在东
京; 早晚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通勤电车里; 每
当我看到那些毫无顾忌地张开大腿、一个人占据两
个人坐位; 每当我看到那些完全无视抱着婴儿站在
自己面前的妇人; 而毫无愧色地一直坐着的年轻男
女时; 自然而然地就会回想起那些友好亲切的外国
人士。
有过在异国旅行经历的人们; 我相信他们每一
个人肯定都有过相似的亲切感人的经验。就我自己
来说; 像这样细微、温馨的记忆还有很多; 而且;
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 接受这些亲切的、绝非仅
仅只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国人。无论在街角、电车上
或者是公共汽车里; 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肤
色的人们之间也时常可以看到同样的行为举止。
14
… Page 20…
当然; 在多次的国外旅行中; 也常使人联想到
“如果是日本人的话; 才不会这样做呢……”这样
的事情。另外; 有些地方对于旅行者来说也许令人
赏心悦目、身心愉快; 但是; 如果一旦真的在那里
居住下来; 却会感到那里的人有很多让自己觉得很
别扭的风俗习惯; 而自己还不得不忍耐; 不得不顺
应民情; 这样的居住感觉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这样
的情况从古至今; 比比皆是。因此; 仅从旅行者的
细微印象; 就到处宣扬 “欧美人是这样的; 与此相
反的东方人、日本人是……”类似的结论; 显然是
很不恰当的。
就算是在对待毫不相识的陌生人———特别是双
方都是日本人时更为明显———的时候; 日本人通常
会比较冷淡; 但是; 他们在对待外国人; 特别是欧
美人的时候; 却有不少的人表现出像对待自家人一
样的热情; 甚至还会给予他们更为细心的照料。这
就是常常可以从欧美的旅行者口中听到; 有时候甚
至让人觉得烦琐的 “日本的亲切” ( Jap an ese hos
pit ality ) 。当然; 不管是欧美人还是 日本人都是同
样的———什么样的人都会有; 我自己心里一直是这
么认为的。然而; 每当我回想起慕尼黑的中年妇
女、伦敦的老人; 不知为什么; 我又会觉得好像有
15
… Page 21…
什么地方不大对劲。
说实在话; 也就是说; 我总感觉东方人 ( 当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是不是应该在这方面稍微改变一
下更好呢? 这不是欧美崇拜; 而是我作为一个日本
人; 对日本人; 或者说是对日本文化的一份期待。
那么; 要怎样改变才好呢? 在讲述这个内容以
前先要问问; 到底什么地方需要改变呢? 这是我在
本书中打算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16
… Page 22…
1。2 民族性与人际关系
知识就是力量吗?
我现在并不是要讨论日本人论的内容或者日本
文化论的内容; 并不是我不关心这些; 而是以我的
能力和知识还实在是力所不能及。到这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