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 “悟”的内容时; 它就已经丧失了真正的宗教体
验; 实际上从体验 “时间—空间”状态的观点出
发; 也可以充分理解这个观点。
116
… Page 117…
3。4 时间体验的状态
将来和未来
现代社会的科技高度发达; 其论理和模式正在
浸透到人们的生活感觉当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 体验时间正不断向着时钟时间、自我时间正不
断向着世界时间靠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比如; 在电锅和压力锅出现以前; “刚开始时
米随着水翻滚; 然后锅里冒出气泡啪啪作响”这些
煮饭的要领; 一直被认为是主妇们生活中的智慧;
代代相传。但是; 电锅的普及; 使有关煮饭的这些
智慧以及专注的体验彻底地被清除了。过去; 煮饭
是一件花时间的事情; 是必须专心才能做好的事
情; 但是; 现在这样做被认为完全是一种浪费; 现
117
… Page 118…
在煮饭已经变成了一件可以在被物理性测定的时间
内发生的物理现象。
就这样; 时间完成了空间化的转变。时间; 因
为那些所费的工时和专注被认为是一种浪费; 所
以; 时间也变成了和资金、钱财、劳动力一样; 必
须有效灵活运用的东西; 另一方面; 又变成了必须
打发的精神负担 ( 不知如何消磨的时间) ; 或者必
须解除的咒语束缚。前者是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
性至上原理所主导的产业社会的结果; 而后者是对
前者成果的彻底享乐。这可以用忙碌的上班族和悠
闲喝着下午茶的人来比喻。
但是; 尽管如此; 只要我们还是人类; 那么前
面所提到的最初的原始时间体验; 就算是在现代的
我们当中仍然有所存留。比如; 基永说过这样一句
话: “将来不是自己走到我们面前来的; 而是我们
自己在走向它 !”对这句话我颇有同感。这句话里
表明; 我们对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状态”有两种经
验 ( 体验时间) 的感觉。对将来有两种感觉是真实
的; 其中一种是我们朝着它前进并征服它的欲望;
另一种是对宿命的预感; 那是一种 “不安和挂念的
感情”; 甚至可能伴随着苦恼。这是 “只有在最终
归还于未来的经验; 从而使自身达到绝对高度时所
118
… Page 119…
产生的经验”。
对这两种从现在往后的 “时间”; 宗教哲学家
波多野精一将它们分别命名为 “将来”( 已经成型
的) 和 “未来”( 尚未成型的) ( 《时间和永远》; 日
本岩波书店) ; 然而;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
( M 。H eidegger ) 却将它们区别为临近和未来 ( 《存
在和时间》; 日本中央公论社) 。已经有型的时间;
换句话说; 就是正在不断地变为现在的时间; 不断
来到眼前的时间。因此; 原则上这是打开希望之门
的时期; 是献身和专注的时期。另一方面; 尚未成
型的时间; 是无法成为现在的时间、无法预测的时
间。对这个时间; 人们基本上是抱着不安的感觉;
自己不断地被过多的自我意识所诱导。体验时间的
这些状态; 与它在时钟时间上的长短无关。
像这样对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的区分; 与我
们每一个人的日常体验非常相符。对正在等待手术
或者重要医疗检查的人; 或者正在等待着发成绩单
的考生及他们的亲友来说; 由于到 “那个时刻”之
前的数分钟、数小时、数天这段时间; 仍然是还无
法透视的时间; 所以也是极度紧张和不安的时间。
但另外还有一种例子; 比如; 盼望着几年之内能够
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并为此而努力的年轻情侣; 或
119
… Page 120…
是为了一年以后出国旅行一直在存钱的年轻人; 等
等; 对于他们来说; 由于从现在往后的时间; 是已
经成型的时间; 所以; 这个时间不是不安; 而可以
说是希望的源泉。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 到底是当成未来体验; 还
是当做将来来体验; 就是像这样不仅是根据不同的
时期来确定; 还必须了解; 在同样的情况下; 根据
不同的人也会有所不同。同时; 同样情况中———比
如都在等待手术这样的情况中; 其中一个人因极度
的不安而深受折磨; 而另一个人却没那么严重; 像
这样; 个人差别很大的情形并不少见。反过来可以
说; 某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他对待从现在往
后的时间的态度上; 会最明确地表现出来。正如
G 。W 。奥尔波特所说得那样: “我们因为知道友人
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我们了解友人。”
过去和已是
就如同时间的三个界面 ( 过去、现在和未来)
120
… Page 121…
是无法分割的一样; “从现在往后”的体验时间与
“到现在为止”( 包括现在) 这两个体验时间也是不
可分割的。
在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里区分出 “将来”和
“未来”两种体验相对应; 关于到 “现在为止”也
被区分为两种体验。我们就仿照海德格的说法; 把
它们称为 “过去”和 “已是”。前者的含义是; 对
到现在为止已经结束的事情; 认为其意义和效果也
随着结束了的事情一起结束; 被冻结在自己双手已
经无法触及的地方。概括起来说; 过去是已经全部
决定好了的事情。当已经结束了的往事是一场不幸
的悲剧时; 那么它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属于阴暗、
否定的一份体验; 直到今天; 在此时此刻; 仍然持
续地让自己笼罩着一层阴影; 它是一份永远持续的
精神负担。特别是; 当这件已经结束的事情是自己
失策或失败的时候; 过去将一直伴随着后悔持续不
断地责备现在、在这里的自己。由于阴暗的过去;
现在的自己仍然把自己与罪恶和绝望连接在一起。
像在每年联考前后或七八月求职人口增加的时候;
总会有 “学生因为升学考试失败而自杀”……这样
的报道。这些事例表明; 这种形式的过去体验; 在
年轻人当中渗透得特别严重。
12 1
… Page 122…
除此之外; 如果一个人拥有着辉煌烂灿的过
去; 那么在这种形式的过去体验下; 这个人会因为
拥有这份已经结束的辉煌; 对现在的———光彩已经
褪色的———自己; 采取自我防卫态度。对我们这些
同事来说; 倒也没有太把这放在心上。同样的事
情; 在政界和官场也是司空见惯; 在艺术和文学的
领域里也并不少见。不管是在哪一种环境里; 这些
人都是死命抱着已经结束了过去不放; 可以说他们
是和这样的过去同生共死的。
另一方面; 那些将 “到现在为止”的时间作为
“已是”来体验的人们;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对于
他们来说; 同样地; 已经结束的曾经发生的事情;
就是已经结束了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这一点上没
有什么不同。但是; 对于前面所说的 “过去”的人
们来说; 过去意味着已经结束了事情的意义、效
果; 所有的一切都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