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的小孩。
心理学被认为是致力于 “理解人类”的学问;
不仅心理学的专家们经常这么说; 不是专家的人们
对心理学的期待也正是如此。但这句话的含义随着
“人类”一词的不同理解而有所不同。对 “人类”
这个词到底应该解释为 “在多数人一般都有共同
性”; 还是 “一个个无可替代的个人?”根据理解的
不同; 心理学的性格将完全不同。如果将 “人类”
70
… Page 73…
按照前一项意思来理解; 那么所采用的方法就会如
同现在的专业心理学所进行的那样; 总是通过计量
计数进行比较乃至推测。这样的心理学所关心的总
是作为团体的人、大部分的人; 其成果; 对于负有
团体处理责任的站在管理或者支配的立场上的人们
来说; 毫无疑问是有效的。如果有什么现象偏离了
这样的心理学所发现的共同情形———比如; 长到三
岁还不能 “正常地”说话的孩子; 那么这些现象就
会被认为是 “例外”或者是 “异常”; 而这些 “例
外”或 “异常”的部分; 会被交到临床研究者的手
中。在这种情况下; 临床心理学这门学问被认为是
专门以这样的例外为研究对象; 并负责研究出相关
对策的那种站在幕后的学问。
现代的学院派心理学正明确地向着这个方向不
断推进。但是; 必须要先说明; 这里所说的 “站在
支配立场上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 在社
会主义社会里也同样存在着; 既存在于右翼的团
体; 也存在于工会这样的组织。对于涵盖了这一切
的站在支配立场的人来说; 客观主义的心理学都同
样具备有效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学院派心理学
是站在 “中立的”立场上的。但是; 我们可以明白
地看出; 这种意义上的中立性只是部分的中立性;
7 1
… Page 74…
或者说是外表上的中立性。
也就是说; 如前所述; 心理学被认为是致力于
“理解人类”的学问; 而其中 “人类”这个词如果
理解为 “一个个无可替代的个人”; 并在这个基础
上展开心理学的研究; 那么这样的心理学 ( 其具体
内容将在下面的章节中叙述) ; 就与上面所说的站
在支配立场上的人们无缘了。并非心理学专家的普
通民众们所期待的正是这种心理学。与之相反; 学
院派心理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大众期待只是
一味地冷漠; 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
新生们不久就会对自己满怀期待的心理学课程感到
失望难道不也正是这个原因吗?
变化的部分; 不变的部分
我在前面就已经说明; 这本书不是从人格或性
格不变的部分延伸发展的; 而是通过对变化的部分
进行研究; 展开讨论。虽然如此; 但并不是说我无
视人格或性格中不变的部分; 或对其抱持否定的态
72
… Page 75…
度。不管是由标准化的人格测试而捕捉到的特性;
还是性格类型论者所重视的共同性、一般性; 如果
没有特殊的原因; 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标准化
人格测试的可信性、性格类型论的说服力等; 正是
基于它们对这些不变的特征的准确把握。在第一章
所提到的护士小姐的情形当中也可以明确看出; 她
那种 “谨慎、非常安静”的部分; 与刚参加培训时
所表现出来的 “看起来容易受惊吓的沉闷”的特征
有着共同的地方。依照特性论的说法; 她属于有着
“内向”……等特征的人; 换成类型论的说法; 她
则会被归纳为 “内向性”或者 “分裂特质”的类
型。在这个意义上来讲; 她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如
此; 一直与她相接触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不
知道她参加了培训的人———无一不实实在在地感受
到了她的转变。
那么; 到底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 ? 在上面的案
例中; 这位护士小姐告诉我们; 她终于能够抬起头
来; 注视其他成员和培训辅导员眼睛的那时刻; 就
是她发生转变的决定性瞬间。这个过程中; 发生变
化的仅仅只是她从不敢直接面对他人、不敢看别人
的眼睛; 变为可以勇敢地去面对他人; 然而对她来
讲; 这个面对他人的方法的改变; 让她开始感受到
73
… Page 76…
“大家的眼神非常温暖”; “大家也允许了我保持自
己原有的状态; 认可了我”; 她的变化就是由此而
来的。这个变化; 使她能够开始接受自己 “非常讨
厌”、“总想把这样的自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这
种程度的特征; 然后顺理成章地产生出一种认定变
化; 认定自己 “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变化; 尽
管特质、特性等这些东西自身不会发生变化; 但主
观意义上的这些特征和特质等; 换言之; 就是这些
特质或特性与她本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 并且由
于这种变化; 使她感受到她的性格的整体表象发生
了微妙的变化。结果; 她与他人相互联系的含义发
生了变化; 她与世界的各种关联也都理所当然会有
所变化。
她的 “转变”; 绝不是发生在她的 “体内”; 也
不是她个人属性中的特性或特质等发生了变化 ( 这
些都是不变的) ; 而是一直带着这些特性、特质生
存至今的她; 对自己与他人或事物之间、与全世界
之间的相互关联发生变化的感知; 换句话说; 就是
她生存的世界自身所发生的变化。特性或特质对这
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固然会产生影响; 但只是影响并
非决定; 反倒是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的特性或特质;
随着时间不断转变被收编到自我世界的某一部分里
74
… Page 77…
面。在日常生活中; 在用虚伪和陈规陋习防范; 再
被利害关系和权力争斗不断保护得非常严谨的日常
生活中; 如同在本书后面会提到的那样; 时间容易
变质成空间。比起变化; 人们更注重不变; 对不变
更有信赖感; 比起不断发展变化的性格整体; 人们
对其中不变的部分更容易抱有现实感。但是; 在 T
组的集体体验让我明确地认识到; 由此而来的研究
方法; 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
因此; 我对性格 ( 也称为人格) 的理解如下:
“所谓性格; 主要是包含了如特质 ( 如分裂特质、
躁郁特质等) 之类不发生变化的成分在内的整体在
个人和群体关系中时时刻刻不断微妙地转变; 通过
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而被感知的某人特有的状态。”
也就是说; 性格的本质是在群己关系中被相互
主观感知的事实; 而并非如同石头、木片那样彼此
毫无关联地、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
在实施人格测试或性格检验时; 有一件不可缺
少的事情; 就是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会通过或多或少
的事前接触; 相互对彼此的人品加以认识。冯·登·
贝尔克把这件事; 和画家在画肖像画时; 为了画出
优秀的作品会与所绘画的物件进行内心交流的情况
相提并论; 这些都是 “相互主观感知的事项”。
75
… Page 78…
当然; 这并不仅仅只是在 T 组当中。同时是
精神分析的专家弗洛姆 ( E 。From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