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程〕神农经曰。疗寒者。以热药。内经云。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四逆汤者。辛甘大热之剂也。故用附子以回阳散厥。干姜以去寒止呕。甘草以调和血脉。
三因方。四逆汤。治寒厥。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
入则吐。或干呕。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四肢冰冷。五内拘急。举体疼痛不渴。脉沉伏。(即本方。)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亦见厥阴篇。)
〔魏〕呕而皮肤发热者。伤寒病。少阳经证也。合以口苦
咽干目眩。而少阳病全。但见呕而发热。虽非伤寒正病。亦少阳经之属也。主之以小柴胡。表解里和而病愈。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
(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原注〕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
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案今千金。入。作已。即吐。作即呕吐。)
〔鉴〕高世 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呕。然吐不离乎呕。故曰胃反。呕吐
者用半夏。助燥气以消谷。人参补元气。以安胃。白蜜入水扬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缓。蜜得水而
淡渗。庶胃反平而呕吐愈。李升玺曰。呕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属脾虚。经所谓甘味
入脾。归其所喜是也。况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呕。佐以人参温气而补中。胃反自立止矣。
x大半夏汤方x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千金有白术一升生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
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云。扬之二三百下。外台云。本论。治反胃支饮。水用泉水。)
三因痰呕门。大半夏汤。治心气不行。郁生涎饮。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吐。(即本方。)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原注〕外台方。又治吐水。○外台引必效云。疗胃反吐水。及吐食。)
〔鉴〕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故以大黄甘
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
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甚。故禁之。若
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
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尤〕东垣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亦是此意。但有缓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名回食。出于龚氏回春。当考。
肘后云。治人胃反不受食。食毕辄吐出。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肘后作二两千金外台同)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味下。有
咀二字。○外台云。如得可则隔两日。更服一剂。神验。千金不传。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千金翼云。主脾气实。其人口中淡甘。卧愦愦痛无常处。呕吐反胃方。
大黄(六两)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
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两。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茯苓泽泻汤主之。
〔尤〕猪苓散。治吐后饮水者。所以崇土气胜水气也。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吐
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苓术泽泻。消水气也。
〔鉴〕李 云。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
虚燥也。饮水则水停心下。茯苓泽泻降气行饮。白术补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义也。然胃反。因脾气虚逆。
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胃反无表热。而亦用之者。桂枝非
一于攻表药也。乃彻上彻下。达表里。为通行津液。和阳治水之剂也。
x茯苓泽泻汤方x(〔原注〕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者。有小麦一升。○案外
台。脉上。有阴字。此本出千金。并用小麦三升。外台。引千金。出消渴门。)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外台作茯苓) 甘草(一两) 桂枝(二两○千金外台
作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千金外台用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程〕此方。乃五苓散。去猪苓。加甘草生姜。以猪苓过于利水。故去之。甘草生姜。长于和胃止吐。故
加之。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相须宣导。补脾而利水饮。
〔魏〕服法。后煮泽泻。取其阴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过也。
兰台轨范云。此治蓄饮之吐。内泽泻再煮。似先煮五味。后煮泽泻。
外台。集验。茯苓小泽泻汤。疗胃反吐而渴者。(千金无方名。)
于本方。去白术生姜。加半夏。(千金云。一方入生姜四两。)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程〕此证贪饮。与上证欲饮水。猪苓散之思水不同。夫贪饮者。饮水必多。多则淫溢上焦。必有溢饮之
患。故用此汤。以散水饮。方中皆辛甘发散之药。故亦主微风脉紧头痛。
〔尤〕用麻黄杏仁等发表之药者。必
兼有客邪。郁热于肺不解故也。观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
x文蛤汤方x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一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程〕此大青龙汤。去桂枝。盖文蛤。水停于里。文蛤之咸寒。可以利水而消饮。水溢于外。青龙之
辛热。可以胜湿而解表。此汤与茯苓泽泻汤。猪苓散。皆预防水饮之剂。
张氏医通云。是方即大青龙汤。无桂枝。有文蛤。大青龙主发散风寒两感。今是证初不言外邪。而
用取汗。何哉。
盖因阳明经中有实热。所以贪饮。故用麻黄杏仁。开发腠理。甘草姜枣。调和营卫。石膏解利郁热。文蛤直入
少阴。散水止渴。为太阳少阴二经散邪涤饮之圣药。故又主微风脉紧头痛之疾。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魏〕干呕吐逆。吐涎沫者。亦胃中虚寒。津液变为涎沫。随逆气上冲作呕也。干呕无物。止有涎沫。
虚邪非实邪可知矣。主之以半夏干姜散方。犹之小半夏汤惟易生姜为干姜。以生姜性僭上而发越。不如干姜
之辛温为度。专功理中也。用意亦甚微也。
〔尤〕与前干呕吐涎沫头痛不同。彼为厥阴阴气上逆。此是阳明寒
涎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吐也。
x半夏干姜散方x(千金无方名。)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千金。作上二味。 咀。以浆水一升
半。煮取七合。顿服之。日三。)
〔程〕脾寒则涎不摄。胃寒则气上逆。故干呕吐涎沫也。半夏之辛以散逆。干姜之热以温脾。煎以浆
水者。藉其酸温。以通关利膈也。此证与茱萸汤迥别。以不头痛也。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
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无奈。外台作彻无聊赖四字。哕下无彻字。)
〔沈〕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诚不是喘。不是呕。不是哕也。彻者通也。仅是通心中。愦愦
然无奈。即泛泛恶心之义也。
〔尤〕寒邪搏饮。结于胸中。而不得出。则气之呼吸往来。出入升降者阻矣。似
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皆寒饮与气相搏互击之证也。且饮水邪也。心阳脏也。
以水邪而逼处心脏。欲却不能。欲受不可。则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也。生姜半夏汤。即小半夏汤。而生姜用汁。则
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x生姜半夏汤方x(外台伤寒呕哕门。引仲景伤寒论。作生姜汁半夏汤。云兼主天行。)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外台。作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一升。内姜汁取一升半。绵漉小冷。分二服。一日一夜服令尽。呕哕一服得
止者。停后服。)
〔鉴〕李 曰。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
不纳。反致呕逆。今热药冷冻饮料。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此方
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
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外台。必效。疗香港脚方。
大半夏(三两净削去皮) 生姜汁(三升)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空腹一服尽。每日一剂。三剂必好。此方梁公家出方。始有本。奇异神效。
又文仲。疗香港脚入心。闷绝欲死者。
半夏(三两洗切) 生姜汁(一升半)
上二味。内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极效。
又深师。疗伤寒病 不止。半夏散。
半夏(洗焙干)
上一味。末之。生姜汤和。服一钱匕。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肘后云。治卒呕 。又厥逆方。)
〔程〕干呕哕。则气逆于胸膈间。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为之厥。橘皮能降逆气。生姜为呕家圣药。
小剂以和之也。然干呕非反胃。厥非无阳。故下咽气行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