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赵。吐。作呕。非。) 
〔程〕前证热深。则懊 欲吐。今热微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 
黑微黄。故知之。(巢源。外台。无虽黑微黄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 
黑疸。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疸。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 
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疸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鉴〕赵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魏〕黄变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则黄。久被火熏则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千金。茵陈大黄等七味方云。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 
极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案桃皮色。 
盖谓带黑不明润。故附记备考。案汪氏医学原理云。虽黑微黄者。难治。未知何据。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 
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两热所得之所字。程金鉴作相。面黄。赵本。脉 
经。作而黄。徐程沈魏尤并同。案面当作而。) 
〔魏〕此病发时。乃风寒外感之病发也。 
〔尤〕烦满燥渴。 
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胆。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 
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 
当下。 
〔鉴〕但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 
〔沈〕即栀子大黄汤之意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鉴〕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 
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诸注并云。作身痿。但尤 
仍原文释之非。魏云。痿当作委。舌苔色正黄。无间色。亦非。躁。赵徐沈作燥。非。) 
〔徐〕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如身痿黄。躁不得睡。 
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见当图治于将成。不得俟既成。而后药之也。 
案痿黄。即萎黄。谓身黄不明润。沈云。湿热郁蒸。则腹满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黄躁不得眠。 
此以痿为痿弱之义。且黄躁连读。谬亦太甚。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剧。赵本作极。) 
〔鉴〕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在于脾土。故 
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 
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阳部上。脉经。千金。程本。金鉴。有发于二字。是发热之发。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里病难治也。胃中湿热。蒸越皮肤。则一身尽黄。虽发于外。当以表里阴阳辨证。 
则知可治与难治。若疸而渴者。邪虽外越。胃中湿热。半居于内。耗竭津液。则渴。津枯血燥。阳火亢极。 
表里皆邪。故曰难治。不渴者。热邪一发。尽越于表。里无余蕴。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 
胃腑之里。为发阴部。内逆上冲。其人必呕。其邪尽发皮壳之表为阳部。乃太阳所主。故振寒而发热也。 
案疸。本作瘅。瘅热也。故有消瘅瘅疟等之称。而热郁发黄。谓之黄胆。疸乃非黄病之谓。字书。注 
疸字云。黄病也。误。然如本条单言疸者。盖省黄字也。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 
蒿汤主之。(黄下。肘后。有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十字。) 
〔程〕湿热与宿谷相搏。留于胃中。因作谷疸。 
〔尤〕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荣卫 
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 
安而已。 
〔徐〕头眩。为谷疸第一的据也。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栀子(十四枚○阳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程〕茵栀以导之。则湿热行矣。大黄以下之。则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剂也。 
徐氏伤寒类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 
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即本方○与阳明篇文少异。故附载之。) 
外台范汪疗谷疸。茵陈汤。(即本方。) 
又短剧三物茵陈蒿汤。疗黄胆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 
茵陈蒿(一把) 栀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千金加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 
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覆令汗出。 
又广济。茵陈丸。疗黄胆遍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于本方。去栀子。加黄芩枳实。蜜丸。 
又必效茵陈汤。及丸。疗一切黄。蒋九处得其父远使得黄。服此极效。 
于本方加黄芩。 
千金茵陈汤。主黄胆酒疸酒癖。身体面目尽黄方。(按外台云。太医校尉史脱处。) 
于本方。加黄芩黄连人参甘草。 
又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 
于本方。加黄芩柴胡升麻龙胆。 
又治发黄方。 
于本方。加黄柏黄连。丸方更加黄芩。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之病。千金。作疸一字。) 
〔鉴〕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胆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 
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小便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 
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 
黑色者。亦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胃两 
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讹。姑辨其理也。 
〔尤〕黄家 
日晡所。本当发热。乃不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肾热所致。与酒疸谷疸不同。酒疸谷疸。热在胃。女 
劳疸热在肾。胃浅而肾深。热深则外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 
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热。而气内蓄。非脾湿而水不行也。 
x硝石矾石散方x(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肘后。短剧。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师并同。) 
硝石 矾石(烧等分○硝石下外台尤本有熬黄二字)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 
候也。(候上。徐沈尤。有其字。○外台云。大麦则须是无皮麦者。) 
〔程〕内经曰。中满者泄之于内。润下作咸。硝石之苦咸。矾石之酸咸。皆所以泄中满。而润下。使 
其小便黄。而大便黑也。然硝石。主胃胀闭。涤蓄结。矾石主热在骨髓。而经言劳者温之。是方得无太峻欤。 
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麦粥汁。正所以宽胃而益脾也。(案硝石。即火硝。时珍辨之。 
详矣。下大黄硝石汤同。) 
喻氏法律云。硝石矾石散。从来不解用硝石之义。方书俱改为滑石矾石散。且并改大黄硝石汤。为大 
黄滑石汤。医学之陋。一至此乎。夫男子血化为精。精动则一身之血俱动。以女劳而硕其精。血必继之。故因 
女劳而尿血者。其血尚行。犹易治也。因女劳而成疸者。血瘀不行。为难治矣。甚者血瘀之久。大腹尽满。 
而成血蛊。尤为极重。而难治矣。味仲景之文。及制方之意。女劳疸。非亟去其膀胱少腹之瘀血。万无生路。 
在伤寒热瘀膀胱之证。其人下血乃愈。血不下者。用抵当汤下之。亦因其血之暂结。可峻攻也。此女劳疸。蓄 
积之血。必匪朝夕。峻攻无益。但取石药之悍。得以疾趋。而下达病所。硝石。咸寒走血。可消逐其热瘀之 
血。故以为君。矾石。本草。谓其能除痼热在骨髓。用以清肾及膀胱脏腑之热。并建消瘀除浊之功。此方之 
极妙者也。以陈无择之贤。模棱两可。其说谓无发热恶寒。脉滑者用此汤。若发热恶寒。其脉浮紧。则以滑石 
石膏治之。青天白日。梦语喃喃。况其他乎。世岂有血蓄下焦。反见浮滑且紧之脉者乎。妄矣 
妄矣。何氏医碥云。伤寒阳明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