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命之名。故有四也。李 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
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案痰本作淡。王羲之初月帖。淡闷干呕。宋黄伯思法帖
刊误云。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湿之干。今人以淡作痰。以干作干。非也。而肘后方。有治痰 诸方。即痰饮
也。考唐惠琳一切经音义云。淡阴。谓胸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又云。痰 。上音谈。下阴禁反。案痰
字无定体。胸膈中气病也。津液因气凝结不散。如筋胶引挽不断。名为痰 。盖痰字。始见于神农本经巴豆
条云。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云。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王注。溜饮也。又溢饮。见于脉
要精微论。根据以上数义而考之。痰饮。即津液为病之总称。故本经以题篇目。而又以肠间沥沥有声为
痰饮者。犹伤寒外邪之统名。而又以麻黄汤一证。呼为伤寒之类。本条痰饮。又与稀则曰饮。稠则曰痰之义亦
自异。程云。痰饮。脉经千金翼。俱作淡饮。当以淡饮为是。若痰饮则稠粘。不能走肠间沥沥作声也。此说似
是而却非。不知痰乃淡从 者。沈千金翼。淡饮。五饮之一。与本条所谓颇异。云。大五饮丸。主五种饮。一
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 饮。水 在两胁下。三曰淡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
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千金同。)所谓流饮。乃似本条之痰饮。巢源云。流饮
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亦本条之痰饮也。
巢源云。悬饮。谓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痛。咳唾引胁痛。故云悬饮。又云。支饮。谓饮水过
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云支饮。案支字。徐为肺之支脉。程为支散之义。魏云。分也。尤云。
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并不通。今根据巢源。支。枝同。谓支撑于心膈之间。支满支
结义皆同。王注六元正纪支痛云。支。拄妨也。为是。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千金。作心下坚筑筑。)
〔尤〕水。即饮也。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短气
者。心属火而畏水。水气上逼。则火气不伸也。
〔徐〕脏中非真能蓄有形之水。不过饮气侵之。不可泥。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程〕联绵不断者曰涎。轻浮而白者曰沫。涎者津液所化。
沫者水饮所内。酿于肺经则吐。吐多则津液亦干。故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徐〕脾主肌肉。且恶湿。得水气。则濡滞而重。脾精不运。则中气不足。而倦怠少气。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程〕肝脉布胁肋。故胁下支满。水在肝。则条达之性为
水郁。其气上走颃颡。至蓄门而出鼻孔。因作嚏也。嚏则痛引胁肌。故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程〕水在肾。则肾气凌心。故筑筑然悸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手。原本。作水。今根据诸本改订。徐沈尤。作掌。)
〔尤〕留饮。即痰饮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入也。
〔程〕诸阳受气于
胸中。而转行于背。心下有留饮。则阳气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尽寒也。
医学六要。仲景曰。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茯苓丸。(茯苓一两。半夏二两。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半。共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案此指迷茯苓丸也。而引仲景者何。又王隐君滚
痰丸主疗。有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证。亦与此同。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原注〕一作转甚。○案脉经。千金。作转甚。程金鉴从之。)
〔程〕缺盆者。五脏六腑之道。故饮留于胁下。而痛上引
缺盆。引缺盆则咳嗽。咳嗽则痛引胁下而转甚。此属悬饮。
转甚。一本作辄已。未有咳嗽而胁下痛。引缺盆辄愈也。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脉沉以下。程为另条。)
〔程〕胸中者。属上焦也。今为留饮隔碍。则气为之短。津液不能上潮。则口为之渴也。饮者湿类也。
流于关节。故四肢历节痛也。经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故脉沉者为水饮。
〔尤〕四肢历节痛。为风
寒湿在关节。若脉不浮而沉。而又短气而渴。则知是留饮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病痰。脉经。
千金。作之病。脉经注云。目泣自出。一作目眩。)
〔尤〕伏饮。亦即痰饮之伏而不觉者。发则始见也。身热背疼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见喘满咳唾。则是活
人所谓痰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 动者。饮发而上逼液道。外攻经隧也。
案金鉴云。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咳吐。痰盛寒热。背痛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
甚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今验吼喘。未见振振身 者。故欠
字不解。盖以其有所不妥者乎。况吼喘。乃前篇肺胀中之一证。与此自异。
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
喜虚。脉偏弦者饮也。(千金。外台。虚下。有耳字。脉双弦以下。程为别条。金鉴同。是。沈徐。
无喜字。程魏金鉴。作大下后里虚。)
〔程〕饮水多。则水气泛溢于胸膈。必暴喘满也。凡人食
少饮多。则胃土不能游溢精气。甚者必停于心下而为悸。微
者则填于胸膈。而为短气也。
〔鉴〕凡病患食少饮多者。为消渴病。小便不利者。为留饮。留饮者。即今
之停水饮病也。
〔尤〕水溢入肺者。则为喘满。水停心下者。甚则水气凌心而悸。微则气被饮抑而短也。双
弦者。两手皆弦。寒气周体也。偏弦者。一手独弦。饮气偏注也。
案徐云。有一手两条脉。亦曰双弦。此乃元气不壮之人。往往多见此脉。亦属虚。适愚概温补中气。兼
化痰。应手而愈。此本于吴氏脉语云双弦者。脉来如引二线也。然与经文双弦义递别。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苦。脉经千金。作喜。)
〔尤〕肺饮。饮之在肺中者。五脏独有肺饮。以其虚而能
受也。肺主气而司呼吸。苦喘短气。肺病已着。脉虽不弦。可以知其有饮矣。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卧。千金外台。作眠。)
〔尤〕支饮上附于肺。即同肺饮。故亦喘而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必弦也。按后十四条云。咳家其脉弦。
为有水。夫咳为肺病。而水即是饮。而其脉弦。此云肺饮不弦。支饮脉平。未详何谓。
案脉平。诸注纷坛。多属附会。尤为未详。可谓卓见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沈〕此言痰饮属阴。当用温药也。脾失健运。水湿酿成痰饮。其性属湿。而为阴邪。故当温药和之。
即助阳而胜脾湿。俾阳运化。湿自除矣。
〔魏〕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义例于温药之
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
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
外台。引范汪。病痰者。当以温药和之。半夏汤。即千
金小半夏汤。附于后。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脉经。作甘草汤。)
〔徐〕心下有痰饮。心下非即胃也。乃胃之上心之下。上焦所主。唯其气挟寒湿阴邪。冲胸及胁。而为支
满。支者。撑定不去。如痞状也。阴邪抑遏上升之阳。而目见玄色故眩。苓桂术甘汤。正所谓温药也。桂甘
之温化气。术之温健脾。苓之平而走下。以消饮气。茯苓独多。任以君也。
灵经脉篇云。包络是动。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
x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x(千金。名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圣济总录。茯苓汤。治三焦有水气。胸胁支满目眩。(即本方。)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徐〕短气有微饮。即上文微者短气也。然支饮留饮。水在心。皆短气。总是水停心下。故曰当从
小便去之。
〔尤〕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
以行水。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案喻氏法律云。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
者入肾肝。此说甚凿矣。盖苓桂术甘。治肾阳不足。不能行水。而微饮停于心下以短气。肾气丸。治肾虚而
不能收摄水。水泛于心下以短气。必察其人之形体脉状。而为施治。一证二方。各有所主。其别盖在于斯耶。
严氏济生方云。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唾。盖肾为水之官。
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上溢。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
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脉经千金外
台。反上。有者字。)
〔魏〕病者脉伏。为水邪压溷。气血不能通。故脉反伏而不见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水流湿而就下。以
下为暂泄其势。故暂安适也。然旋利而心下续坚满。此水邪有根蒂。以维系之。不可以顺其下利之势。而为
削灭也。故曰。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盖阴寒之气立其基。水饮之邪成其穴。非开破导利之。不可也。
案金鉴云。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句。当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