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按此以大黄黄芩为君大泻阳明湿热之药礞石以坠痰沉香则引诸气上而至天下而及泉为使
也有实热者可用
脾胃论蠲饮枳实丸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 半夏 陈皮(去皮各二两) 黑牵牛(半斤取末二两)
上末水煮面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瑞竹堂方神仙坠痰丸
皂角不蛀者(去皮弦酥炙黄色去子净一两六钱) 黑牵牛(一斤取头末四两) 生白矾(一
两二钱)
上为细末清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宝鉴大利膈丸风痰实满喘嗽风气上攻
黑牵牛(四两生用) 半夏 皂角 青皮(各二两) 槐角(一两炒) 木香(半两) 加槟榔
大黄(各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桐子大食后姜汤下五十丸
涤痰丸治三焦气塞下痰饮酒食
黑牵牛(二两炒取末)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三棱 大黄(煨) 枳壳 半夏(各一
两)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按以上四方所用牵牛皂角木香槟榔者并出厥阴例药也牵牛以大黄引之则入血以诸气药引
之则入气本泻气中湿热之药大能脱人元气用者戒之透罗丹治痰实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两) 黑牵牛(微炒一两) 杏仁(面炒黄去皮尖一钱) 巴豆(去油另
研一钱) 半夏(一两) 大黄(一两纸裹水浸慢火焙干)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桐子大食后姜汤下三十丸
按此仲景备急丸加减法也破坚积结聚寒热兼用之药也
三因破饮丸治五饮停蓄结为癖支满胸胁抢心疼痛
荜茇 丁香 胡椒 砂仁 青皮 乌梅肉 巴豆(去皮) 木香 蝎梢(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浆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橘皮焦去巴豆将所浸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细研
为膏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临卧姜汤下津咽亦得
按此破坚积寒癖大热之药也
局方妙香丸治一切久远沉积
巴豆 腻粉 砂 朱砂 牛黄 水银 脑 麝
上分两修制见本方
按此用巴豆 砂削坚破癖加以脑麝等辛香飞窜通达五脏入骨透肌之药也
钱氏白饼子
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水一斗煮水尽为度) 半夏(汤浸七次焙为末) 轻粉 滑石 天南
星(各一钱)
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小豆大捻作饼子煎葱白汤下
按此钱氏用治小儿风痰惊涎癫痫惊搐下痰之药也以上所用巴豆等方盖以痰饮癖积结聚坚
固非此不能除故易老号斩关夺门之将然大宜详审不可轻用
古方巴豆加减寒热温凉五色佐使之药甚多用之各随其宜(并见元戎)
卷四痰饮治法
吐剂
属性:仲景瓜蒂散
子和三圣散(并见吐剂)
稀涎散
猪牙皂角 绿矾 晋矾 藜芦
元戎胜金丸
薄荷 瓜蒂 藜芦 朱砂 猪牙皂角
按以上用瓜蒂药并出三阳可吐药例古今吐法以病在头或在胸中但在上焦者皆可用也在经
络者亦可用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焉诸亡血虚家不可用此
卷四痰饮治法
分利之剂
属性:仲景五苓散治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水也(方见湿门)
卷四痰饮治法
治湿和中之剂
属性:金匮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二两) 甘草(二两)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三服小便即利
按此太阳经药也
茯苓汤治胸中有痰饮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枳术汤治心中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方见水气门)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此足太阴阳明太阳少阴经药也
小半夏汤治心下水支饮呕吐不渴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
三因名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同煎服如前
按此足太阴阳明太阳手太阴经药也
按以上诸方并出太阴痰饮例药也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半夏治寒痰和胃胜湿茯苓泽泻逐
水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也
局方橘皮半夏方(方见本方)
局方二陈汤治痰饮为患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证(方见本方)
桔梗半夏汤治胸痞痰涎不利气逆呕哕
桔梗 半夏 陈皮
上等分细末生姜水煎姜糊丸亦可加枳实减半名
桔梗汤
严氏导痰汤治一切痰饮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方见本方)
上锉姜煎
按以上所用橘半等乃足太阴阳明经药也出太阴
呕哕例
许学士神术丸治痰饮
茅山苍术(一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焙干为末)
生油麻(半两水二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个煮取肉研旋入麻浆拌和药)
上末为丸桐子大日晒干每服五七十丸温酒空心下
按此足阳明太阴经药治湿发散之药也
仁斋加味二陈汤治痰攻眼肿痛并酒家手臂痛重成麻痹
二陈汤中加苍术片子姜黄制枳壳各少许
芎夏汤逐水利饮
二陈汤加川芎白术青皮枳壳
上锉姜五片煎盖川芎半夏能逐水也
按此二方乃二陈汤加苍术川芎等药是亦治湿带表之药也
卷四痰饮治法
治风痰之剂
属性:局方青州白丸子(方见小儿门)
按此足太阴经药出厥阴例治风痰行经通痹之热药也
局方玉壶丸
南星 半夏 天麻 白面
辰砂化痰丸
南星 半夏 辰砂 白矾
上主治修制并见本方
易老水煮金花丸治风痰脉弦咳嗽
南星 半夏(各一两生用)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雄黄(一钱) 寒水石(一两烧存
性)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浆水沸下药煮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
生姜
汤下或通圣加半夏局方川芎丸防风丸皆可用也按以上三方并出太阴呕哕例治痰挟风之凉药也
良方天南星丸治妇人风疾
半夏曲(一两) 天南星(一两炮) 晋矾(半两枯) 白附子(炮) 皂角仁(炒黄各一两)
按此足太阴厥阴经药也
卷四痰饮治法
热痰之剂
属性: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 黄连 栝蒌实
上先以水二盏煎栝蒌实至一盏半下诸药煎八分温服未利再服
严氏半夏丸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汤洗焙各一两)
上件和匀姜汁打糊丸
按此小陷胸加减法也
机要小黄丸治热痰
人参 黄芩 南星 半夏 生姜
上姜汁糊为丸 一方南星半夏黄芩只三味宣明茯苓半夏汤治风热痰涎
二陈汤中加黄芩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也
人参半夏丸化痰治涎止咳定嗽诸痰不可尽述
人参 茯苓 南星(各半两) 半夏 干生姜 生白矾 寒水石(各一两) 薄荷叶(半两)
蛤粉(二两) 藿香叶(一分) 一法加黄连(半两) 黄柏(二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小豆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
卷四痰饮治法
治寒痰之剂
属性:深师消饮丸治停饮胸满呕逆腹中水声不思饮食
白术(二两) 枳实(炒) 干姜(各七钱) 茯苓(半两)
上细末蜜丸桐子大温水下三十丸
宝鉴温胃化痰丸治膈内有寒脾胃伤饮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陈皮 干姜 白术(各一两) 半夏(三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局方温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饮
青皮 良姜 干姜 陈皮
上主治修合见本方
局方丁香五套丸治脾胃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膈呕吐不食(方见本方)
按以上诸方乃温胃燥湿治寒痰温里之药也若久痰凝滞内蕴湿热误服燥热多成吞酸膈噎等
病用者审之
发明半夏温肺汤治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多唾清水胁胀不食此胃虚冷所致其脉沉弦
细迟
旋复花 细辛 桂心 人参 甘草 陈皮 桔梗 芍药 半夏(各半两) 赤茯苓(三分)
上咀四钱姜七片煎
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饮冷痰
槟榔(三分) 丁香 半夏(各一两) 细辛 干姜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汁糊为丸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机要姜桂丸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一两)
上细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按以上三方治寒燥痰温中散表寒之药也
卷四痰饮治法
理气之剂
属性:局方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并治中脘痞
满痰涎
壅盛上气喘急
紫苏叶(二两)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五两)
上锉生姜枣煎服
百一选方三仙丸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南星 半夏(各五两用姜汁作面) 香附(五两)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机要去香附加橘皮名玉粉丸治气痰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炒半两) 风化硝(二钱半)
上末姜汁糊丸姜汤下三十丸
按以上三方用南星半夏所以胜痰而兼用诸气药即严氏顺气则痰自下之意然紫苏枳壳肺气
药也浓朴脾胃气药也香附肝气药也随脏气而用不可不分
卷四痰饮治法
降气坠痰温补之剂
属性:局方苏子降气汤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
俞山人降气汤治同前
黑锡丹治痰气壅盛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灵砂丹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此药最能镇坠
升降阴阳(四方并见本方)
按以上诸方并系类聚温热之药而出证皆云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夫所谓盛者即心火之炎虚
者即
肾水之弱火炎水弱则有升无降故津液涌而为痰涎于上今以金石丹药湿热香燥之药而欲补下焦
之虚如抱薪救火尔若以为下焦阳虚而议治者亦非也夫阳火之虚则阴水必盛痰涎津液自然随气
而降又何必用此药也
金匮肾气丸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方见补虚门)
按仲景以肾虚有饮故用此补肾逐水以其中有泽泻茯苓故也而严氏以此方治肾虚寒而不能
摄养
肾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夫肾既虚寒则阳火必盛未审所录摄养肾水者何物耶夫肾水乃天一所
生人之根蒂痰涎乃津液败浊而成岂可直指肾水不摄而邪水溢上耶若云肾水虚弱阴亏难降使津
液败浊而为痰水故用此药于义则明白矣
谨按痰病多生于湿故古方多用南星半夏之类然亦有所挟之邪故药有风寒暑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