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虚不足中寒湿令人中满及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胀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阴阳应象
论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针经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通评虚实论中说腹暴
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正同五脏生成论云腹满 胀(云云见前)胃中寒湿菀遏故也脉
经所谓胃中寒则胀满也又厥论云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所说寒胀
多如此汤液醪醴论中说中满治法当开鬼门谓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也又云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
胃有病当今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
寒热药下之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腹胀属内伤所致
属性:东垣曰或伤酒湿面及味浓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亦
是热
胀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
聚而不散而成胀满此寒湿郁遏而胀也醪醴论中治法谓先泻其血络后调其真经气血平阳布神清
此治之正也或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辞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
为热而作胃实腹满仲景以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大抵
寒胀多而热胀少治之者宜详辩之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鼓胀属湿热
属性: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
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一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
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
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胶固难治又名
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火使肺气得清却浓味
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觉宽得一日半
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
须随证加减用之予友俞仁叔连得家难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予曰此
丸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见
血色黑骨立而死又杨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
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
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中间须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又
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状脉数而涩重似弱以四物汤加连
芩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
补法今何补气而获安予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
气行则愈弱者则着而成病若不补气邪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矣何效之迟也病者将厌子之迂而求
速效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势笃难求速效知王道者能治此病或曰胀病将终不
利耶予曰灼知其不虚病浅胃壮积滞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证矣
按此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致胀合东垣所谓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外入也内伤劳倦虚损脾胃
等致不足之证自内生也可见虚实之殊寒热病机互有则用药当有所据矣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胀为诸气所致
属性:详见气证门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胀为诸积所致
属性:陈无择云五积久而必心腹胀满但内所因不待成积即致也亦当随其脏气而平治之
谨按胀满属寒或内伤或诸气或因病数服通利药脾胃虚而致者为甚多属湿热者少至积成者
亦甚
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余粮丸类燥热气血之剂于内郁之火岂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
实满燥实痞闭气滞或始由内伤脉洪实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剂过多或泻痢后所至或素脾胃虚
弱不能运化而成者皆宜补脾行湿盖此际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
当从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清浊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皆宜适事为故可
也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浊气在上则生胀
属性: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发明曰夫 胀者以寒
热温
凉论之此何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
风湿热三气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则左迁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
已绝于外大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
胃
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火木大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
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
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调经论云下脘不通则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
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
于
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
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
受邪其膈咽得通 胀腹满俱去矣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此法是也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下之则胀已
属性:发明曰西北二方地形高寒经曰阴者其精奉于上其寒在外故曰寒则气浮知阴之寒凉西北二
方之
气为主用也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脏寒生满病亦谓适寒凉者胀皆秋冬之气也在人则为肺肾冬
天之时寒凉在外六阳在于坤土之中坤土者人之脾胃也五脏之病外寒则必内热脉经所谓五脏脉
小皆
为消瘅之病消瘅者消谷善饥北方之地无不能食者此也阴胜阳虚下之则愈正谓此也病机云诸腹
胀大皆属于热下之则胀已此理悉矣
谨按胀主下之一法亦大略言尔故出方宜之论若泛用之多往往腹胀是失运化之职也然是证
虽主于下盖病因寒热积湿气血机本不同于治可不为分例云
卷二十六胀满治法
调理之剂
属性:局方紫沉通气汤治三焦气涩不能宣通腹胀便涩
(方见气证门)
济生紫苏子汤治忧思多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
紧而涩
苏子(一两)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 浓朴(制)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术 枳实 人
参甘草(各半两)
上 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按此二方手足太阴之剂也
三因大半夏汤治肝气不平胜克于脾脾郁不行结聚涎沫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胃则胀满其脉弦
迟故知中虚胃冷胀满服此可下气进食
半夏(洗) 桂心(各五钱) 附子 人参 甘草(炙) 浓朴(制) 当归 茯苓 枳实(炒
各三钱) 川椒(炒八十粒)
上锉每四大钱入姜枣煎
禹余粮丸治中满气胀喘满及水气胀
蛇含石(三两 ) 真针砂(五两) 禹余粮(三两同上砂炒)
以上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木香 牛膝 蓬术(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茴香(炒) 三棱 羌活 茯苓
干姜 青皮 陈皮 附子(炮) 当归(各半两)
上为末拌匀以汤浸蒸饼去水捣匀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按此治寒胀消积药也气血之剂阴阳之气下陷者可用故存之与前方并足太阴例
东垣木香顺气汤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三分) 浓朴(四分) 青皮 陈皮 益智仁 茯苓 泽泻 干生姜 半夏 吴茱萸
(汤洗各二分) 当归(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草豆蔻(煨三分) 苍术(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阳明厥阴药也
木香塌气丸治中焦腹胀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 草豆蔻(煨) 木香 青皮(各三钱) 蝎梢(去
毒二钱半)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服油腻白粥百日量人大小与服阴囊肿用青
盐干姜白面为末水调贴之
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
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并宜服之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吴茱萸 草豆蔻 黄 (各五分) 川乌头
泽
泻人参 青皮 当归 生姜 麻黄 柴胡 干姜 黄连 毕澄茄 黄柏(各二分为热因寒
用)
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
按此二方治寒胀之剂也
广术溃坚汤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小便涩滞上气喘促通身虚肿
浓朴 黄芩 益智仁 草豆蔻 当归(各五钱) 黄连(六钱) 半夏(七钱) 广术 升麻
红
花吴茱萸(各二钱) 甘草(生) 柴胡 泽泻 神曲 青皮 陈皮(各三钱) 渴者加干葛(
四钱)
上 咀每七八钱水煎食前温服
中满分消丸治中满鼓胀气胀水气胀大热胀
黄芩 黄连 枳实(炒) 半夏(制各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 甘草(炙) 猪苓(各一
钱) 生干姜 白茯苓 砂仁(各一钱) 浓朴(一两) 知母(四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梧子大每百丸焙热白汤下食后寒因热用故焙服
按此并治热胀之剂也又湿热之药
卷二十六胀满治法
攻下之剂
属性:三因七物浓朴汤治腹满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胀满者为热胀
浓朴(炒一两) 甘草(炙) 大黄(煨各三钱) 枳实(炒半两) 桂心(一分)
上为末每四大钱入姜枣煎呕者加半夏
按此治热之剂阳明例药也
简易是斋推气丸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腹胀
槟榔 陈皮 黄芩 大黄 枳实 黑牵牛(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临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