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0-玉机微义-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子(炮) 川芎 枳壳(炒) 浓朴(制) 吴茱萸(汤泡洗各一两) 大黄(大便利去之)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 
济生大七气汤治积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 
桔梗 肉桂 藿香叶 甘草(炙) 青皮(各二分) 益智仁 京三棱 陈皮 蓬术 香附 
子(炒各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按此二方治聚之剂也然聚瘕用汤荡涤之意亦要随脏气虚实寒热而增损之可也 
东垣草豆蔻丸治酒积或伤寒冷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煨) 白术(各一两) 大麦 神曲(各炒) 黄芩 半夏(各半两) 枳实(炒二 
两) 炒盐(半钱) 陈皮 青皮 干生姜(各二钱)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煎水下 
按此治酒积饮积药也入气血之分 
广术溃坚汤治有积块坚硬如石形如袢大令人坐卧不安中满腹胀 
方见腹胀门 
宝鉴香壳丸破痰癖消 块及冷积 
木香 丁香(各五钱) 京三棱(锉酒浸一宿) 青皮 广术(锉酒浸一宿用去皮巴豆三十 
粒同炒巴豆黄色) 
枳壳(炒) 川楝子 茴香(炒各一两) 
上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盐汤下 
按此治气积寒积之剂下焦药也 
丹溪阿魏丸治肉积 
连翘(半两) 糖球子(一两) 黄连(六钱半) 阿魏(一两醋煮作糊) 
上为末用阿魏糊丸如梧子大每二三十丸白汤下 
保和丸治食积 
糖球子(三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神曲(二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半两) 
上为末粥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白汤下 
按此二方食积药也又此方治痰积饮积之剂丹溪曰脾虚者须以补脾药下之切不可独用虚虚 
之祸疾如反掌益慎之也气实新病宜于攻下诸方选用又不必拘此 
宣明三棱汤治 瘕 癖积聚不散坚满痞膈食不下腹胀 
蓬术 当归(各半两) 京三棱(二两) 白术(一两) 槟榔 木香(各三分) 
上为末每三钱沸汤调下 
按此治 瘕之剂气血药也然瘕者虽硬而忽聚散即聚也属阳气也经云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 
凝而瘕益又属血尔固当兼治之此方亦可以推其变从虚实加减而轻重之可也 
谨按针经备阴络伤汁血相搏并合成积或脏气传受及子和论七情为郁皆元气自病不系伤诸 
饮食 
致者当先调理不可妄下故以上五脏方消导法宜选用气虚弱甚者又宜消息此养正积自除之意若 
伤诸饮食致者元气未病初非下之削之不可然治之不早元气日减正气日偷方用下削而能获安者 
实侥幸焉至是者亦宜上法先补后攻可也医反是之多致误尔若积郁在身形气饮食如常者则以下 
削坚之方或吐或下的在选用衰其太半宜渐除之否则失机后时而不救者多矣然有除之未尽元气 
未复而使内纵口味恣七情病遂复起者亦不鲜矣呜呼世道不古人之不谨致积又不能归罪于已安 
心调理卒致殒没不得以尽其天年者固不足惜然医之不能精明其道误人生命者岂无所报耶 

卷二十积聚治法
削坚之剂
属性:杨氏木香槟榔煎丸治脾积气块腹胁走痛口吐清水 
肉豆蔻(五枚) 木香 肉桂(各一两) 槟榔(七枚) 干漆(半两炒令烟尽) 砂(半两 
另研) 胡椒(四十九粒) 
上为末次入 砂和匀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七丸橘皮汤下 
按此治肉积寒积药也入气血之分 
局方丁香脾积丸治诸般食积气滞胸胀满心腹刺痛 
丁香 木香 巴豆 高良姜(醋煮各半两) 莪术(一两) 三棱(二两) 青皮(一两) 皂 
角(三大挺烧) 
上入百草霜三匙同碾细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丸 
按此治寒冷食积药也 
邓山房感应丸治食积化宿滞 
黑角沉香 檀香 丁香 木香 陈皮 青皮 黄连 砂仁 香附子 半夏 三棱 蓬术 
(煨各一两为细末) 肥乌梅(百钱重) 巴豆(三百粒肥白者去衣膜心) 
上用瓷器一只盛巴豆上以梅肉盖之却用米醋浸过与梅肉平于甑坐蒸至极熟以巴豆红色为 
度却擂二件如泥用糯米饭和前药匀捣千百下丸如萝卜子大每十丸汤下 
按此下气积食积药也 
宣明积气丹治一切新久沉积气块面黄黑瘦 瘕积聚口吐酸水 
槟榔(二个) 芫花 京三棱 黄连 牛膝 樟柳根(各一两) 肉豆蔻(二个) 砂(二 
钱) 
青皮 陈皮 石菖蒲(各三钱) 大戟 大黄 甘遂 白牵牛 干姜 青礞石 干漆(各半两) 
蓬术(一两) 巴豆 木香(各二钱半)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临卧烧枣汤下量病患虚实加减与服 
按此下饮积气积肉积水积药也 
本事 砂丸治一切积聚痰饮心胁引痛 
砂 三棱 干姜 白芷 巴豆(去油各半两) 大黄 干漆(各一两) 槟榔 肉豆蔻( 
各一个) 木香 青皮 胡椒(各一分) 
上为末酽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复下三棱大黄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煎成膏却入别药和匀杵 
丸如绿豆大每五丸姜汤下 
按此下肉积气积例药因其中用白芷为散水行气故更言治痰饮也 
破积导饮丸治积块坚硬饮食不消心下痞闷 
木香 槟榔 陈皮 青皮 枳壳(炒) 枳实(炒) 广术(炮) 三棱(炮) 半夏 神曲( 
炒) 
麦 干生姜 茯苓 泽泻 甘草(炙各半两) 牵牛(头末六钱)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油) 
上细末入巴豆霜令匀姜汁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温姜汤下 
按此治饮积酒积气积药也然世俗方类此者甚多大抵多合以热剂不能以尽病情之变唯此方 
庶几用者自宜取择 
三因破饮丸 
方见痰饮门 
露丸治伤寒于内气凝不流结于肠外久为 瘕时作疼痛腰不得伸 
广术 三棱(各酒浸一两) 干漆(炒五钱) 茴香(炒) 青皮 雄黄 穿山甲(炮各三钱) 
砂(四钱研) 轻粉(一钱) 川乌(五钱炮) 麝香(半钱) 巴豆(三十粒去壳同三棱术炒黄色 
去巴豆不用) 
上细末和匀姜汁糊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温姜汤下空心服 
按此治肠覃寒积之剂也 
宝鉴见 丹治妇人石瘕状如怀子者 
附子(四钱炮)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钱) 泽泻 肉桂 玄胡 木香(各二钱) 血竭( 
一钱 
半) 水蛭(一钱炒烟尽) 槟榔(二钱半) 桃仁(炒三十个) 三棱(五钱) 大黄(二钱同三棱 
酒浸一宿焙) 
上各研匀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用盐汤或酒下 
按此治血积药也 
温白丸治心腹绞痛久 癖块大如杯碗十种水病八种痞塞九种心痛 
紫菀 吴茱萸 菖蒲 柴胡 桔梗 浓朴(制) 皂角(去皮尖弦) 茯苓 黄连 桂 川 
椒(炒去目) 干姜(炮) 巴豆(去心膜油) 人参(各半两) 川乌(炮去皮脐二两半) 
上末入巴豆研令匀蜜丸梧子大每三丸生姜汤下 
按此治食积寒积药也 
经验方塌肿神应丸治诸肿虫毒肚胀如鼓脾癖 瘕气块上喘气急咳嗽倚息不得睡服药不效 
者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干漆(烧各一两) 芫花(七钱半) 大戟(三钱) 砂 巴豆 
霜(各一钱) 
上前药和一处用好米醋一大碗慢火上煮醋干为度取出晒干碾为末醋和作丸如梧子大每四 
五十 
丸生姜汤下五更服随用椒目六两萝白子半斤炒香熟用手帕盛于患处熨如冷再炒熨至再三大小 
便行后才住熨以温稀粥补之 
按此治 瘕之剂饮积气积水积血积药也 
圣散子治远年积块 
砂(六两) 川大黄(八两) 大麦 (六两) 干漆(烧过) 蓄 茴香(炒) 瞿麦 槟 
榔(各一两) 
如妇人干血气加穿山甲(二两炮) 
上末每五钱温酒调下仰卧此药只在心头至明大便如烂鱼小便赤为验取出并无毒性小儿用 
一钱量大小与之 
按此气血药也 
谨按治积之方气实者故宜峻削故古方多相类近世又多用推逐之剂如剪红丸蜡丸去积亦是 
一法 
但不分气血虫物诸积之异人之虚实不同往往误人故皆不录其或可吐者宜从子和之法气虚羸弱 
者观东垣诸方已启其微用者当自求其意而为通变可也 

卷二十一
消渴门
属性:诸经论消渴脉证所因 
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按东垣曰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 
谷善 
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也 
调逆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也 凡治消瘅仆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岐伯曰脉实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后分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 
脉经云紧数相搏则为消渴 脉软散者当病消渴 
论消渴为三焦受病 
病机云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 
流湿以润其燥消中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也宜下之 
消肾者初发而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面 
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法宜养血以整肃分其清浊而自愈也 

卷二十一消渴门
论消中三证之异
属性:陈无择云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浸渴而引饮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中属脾瘅热减则 
为消 
中消中复有三有因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溺为消 
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至病强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盛壮之时不谨而纵欲房劳年长肾衰 
多服金石真气既丧口干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肾实则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肾消亦曰内消 

卷二十一消渴门
论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属性:河间曰三消之疾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皆因乎饮食服饵失节肠胃干涸而气液 
不得 
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 
爆饮食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实热结于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湿热燥甚于肾故渴而引饮 
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 
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夫经中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 
者有 
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结热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痹热而渴者 
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美食而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 
害胃干而渴者有因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