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血皮肤充实长夏经络皆盛内HT 嗌肌中又曰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者里必虚世言夏
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其误甚矣或曰以手扪腹明知其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用
玉龙丹大顺散桂苓丸单煮良姜与缩脾饮用草果等皆行温热之剂何吾子不思之甚也子曰经言春
夏养阳王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其意可见矣若夫凉台水馆大扇风车阴木寒泉水果冰
雪寒凉之伤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何由安详玩其意实非为内伏阴冷而用之也前哲又谓升降浮沉
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若谓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或曰已月纯阳于理或
通五月一阴六月二阴阴气既动岂无阴冷曰此阴之初动于地下也四阳浮于地上燔灼焚炎流金烁
石何冷之有孙真人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卷十一暑门
论暑火证治大法
属性:贾元良曰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外证头疼口干面垢
自汗
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气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下血发黄生斑皆是其证
甚者
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一曰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证者皆是相火甚而
行令也先以温水化苏合香丸次进黄连香薷饮加羌活只用双解加香薷尤良大抵治暑之法清心利
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汤清解之次分表里治之如在表头疼恶寒双解散加香薷
及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类解之如在半表半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治之热甚烦渴者益元散
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酒蒸黄连丸等或人平生素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痢渴
而喜温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半个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证不可
服诸热燥剂致斑毒发黄小水不通闷乱而死矣
按此言治暑之法可谓详备然云暑风相火为病而先用苏合香丸至用双解皆当审谛脉证施治
不可
少有差失详苏合香但可用于阴寒所遏或内伤生冷太过及气中或中恶者此等又不可谓之暑风相
火之证矣盖暑证有阴阳二者不同治法寒热霄壤之隔学人慎之
卷十一暑证治法
清暑之剂
属性:局方香薷饮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一斤) 浓朴(制) 白扁豆(各半斤)
上 咀每服三四钱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药也世俗用于暑月中煎饮然气虚者不可过多盖浓朴乃泄气下气药也虽活人
书用后方亦只是治暑火清心而已故例不可不分
黄连香薷饮
香薷(一斤) 浓朴(制半斤) 黄连(四两)
上 咀每二三钱水煎
按此手太阴少阴药也
卷十一暑证治法
益气之剂
属性:局方人参白虎汤治暑热发渴脉虚
人参(一钱半) 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一钱)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
按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出太阳例
竹叶石膏汤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半) 甘草 人参(各二钱) 麦门冬(半两) 竹叶
上 咀入生姜煎
按此足阳明手足太阴经药也
卷十一暑证治法
东垣人参益气汤治暑热伤气四肢困倦嗜卧两手指麻木
属性:黄 (八钱) 甘草(七钱内炙二钱) 人参(半两) 升麻(二钱) 白芍(三钱) 五味子(
百四十个) 柴胡(二钱半)
上 咀分作四服
按此手足太阴足阳明少阳经药也
清暑益气之剂
宣明益元散
方见泄泻门
按此足太阳足三阴经药也
选方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半两)
上 咀水煎每服一两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也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或气高
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 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黄 升麻 苍术(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各半钱) 甘草(炙) 黄柏 麦
门冬 当归(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泽泻(半钱) 青皮(二分)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仲景太阳中 证例禁汗下温针无治法宜是汤主之所谓发
千古之秘也
卷十一暑证治法
温散之剂
属性:五苓散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疼烦躁而渴
方见泄泻门
桂苓丸治冒暑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
肉桂(去皮) 茯苓(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每细嚼一丸白汤下
按以上足太阳例药也
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砂仁 草果 乌梅肉 甘草(炙各四两) 扁豆(炒) 干葛(各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
消暑十全饮
香薷 扁豆 浓朴 甘草 紫苏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瓜 檀香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之剂气药也然以上二方今世俗多用姑存之以备取择
消毒丸治伤暑发热头疼
半夏 甘草 茯苓(各半斤)
上为末生姜汁作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水下
易简方以好醋煮半夏姜汁作糊丸
按此足三阳少阴手太阴经药也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厘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 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去皮)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按此太阳例药
冷香饮子治伤暑 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方见霍乱门
来复丹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
硝石(一两同硫黄火上微炒用柳条搅结砂子不可大) 太阴玄精石(研) 舶上硫黄(各一
两) 五灵脂(去砂石) 青皮 陈皮(各二两)
上为末和匀好醋糊为丸菀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按此出厥阴例药也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温胃开结治挥霍变乱神志昏愦元气下陷者甚捷然病
因暑火湿热者勿用
卷十一暑证治法
治湿热之剂
属性:子和桂苓甘露饮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 人参 藿香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
两) 木香(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温汤调下
局方辰砂五苓散治伏暑烦渴头疼身重泄泻
本方加辰砂
上为末每二三钱或水或汤调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经药然有温散淡渗解表不同也
卷十一暑证治法
治火之剂
属性:黄连解毒汤治暑热证脉洪实而渴
大金花丸治一切火热暑证
神芎丸治一切湿热内甚火暑之实者
方并见火门
卷十二湿门
内经叙湿为诸证
属性: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湿胜则濡泻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附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卷十二湿门
脉法
属性:脉经曰脉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 脉浮风湿 脉大或浮虚而涩者皆寒湿 脉来滑疾
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 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 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
卷十二湿门
论湿为痿为痹为痛为肿所挟寒热不同
属性: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按丹溪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
沉重
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
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
章因于气为肿下文不叙恐有脱简然王注曰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
渐微阳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疼全以为
风治者多误矣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阳气少阴气盛也伤于寒湿肌
肤尽痛名曰肌痹
谨按湿证挟寒内甚则腹痛下利外甚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也挟风多外甚而
身重
痛汗出挟热内甚则泻痢外甚则或痛或热或肿发黄如此等证虽内伤外感不同况有错杂之邪合至
当论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按东垣曰此清虚之地气伤人也必从足始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变皆生于
风雨寒暑及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针经解云若身形不虚外邪不能伤也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
其小
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
恶风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
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按以上论风湿寒湿之异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按以上前一病本湿热证例而论不言热无治法当分出之湿家者唯东南方湿热证多丹溪曰湿
热相火为病十居八九东垣有湿热证例详见热门
卷十二湿门
论中湿为脾虚所致
属性:陈无择曰脾虚多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 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
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也
谨按脾虚中湿内因多中满痞膈泻痢外感多为痿痹 肿疼痛等证盖脾主肌肉尔况有挟风寒
暑热
不一详前人以挟风与湿在表者宜解肌兼寒与在半表里者宜温散宜渗泄唯湿热在里宜下里虚者
宜分消实脾土为上外感非脾虚宜汗之灸之要在适中病情也
卷十二湿门
论湿生痰饮
属性:详见痰饮门
卷十二湿门
论湿为泻痢咳疟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