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0-玉机微义-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 
脉诀云下利微小即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泻分寒热
属性:病机机要云脏腑泻利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 
久泻 
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热者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身不动作目 
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术附汤主之 
按此以泻之久暴分阴阳正如伤寒之病始为寒而终则传变而为热也然亦必以脉证参订焉 
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黑皆以为热也大抵泻利小便清白不洽为寒赤色者为热又完谷 
不化 
而色不变其利脾气虚弱畏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 
渴小便赤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传 
化失常谷虽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飧泄也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论泻痢有湿有热有风有寒
属性:机要云有太阴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久则防变而为脓血脾经传肾谓之贼 
邪故难愈若先利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湿之所为也 
有厥阴经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汗之此有表邪缩 
于内当泻表邪而愈 
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论暴注属火
属性:子和云夫暴注泻水不已内经曰注下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属火宜用水调桂苓甘露饮五苓 
益元 
散或以长流水煎放冷服凉膈通圣亦能治之慎不可骤用罂粟壳干姜豆蔻之类纵泻止亦转生他疾 
止可分阴阳利水道而已 
按以上所论辨寒热风湿火等证所以明六淫之邪皆能为泻为注者亦当各随所淫之邪分而治 
之可也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论胃气下降为飧泄
属性:机要云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行于百脉 
而成 
荣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是为飧泄久则太阴转少阴而为肠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论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属性:机要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五内夏至则火盛而金去 
独火 
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脉泄谷不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良方云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盖风喜 
伤肝春时木旺不受邪反移气克于脾土脾既受克不能运化因成积滞夏秋之间再感暑湿风冷之气 
发动而成痢也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论飧泄属风宜汗
属性:子和云飧泄不止完谷不出发汗可也桂枝麻黄汤主之此证以风为根盖风随汗出也 
按飧泄证机要谓胃气下流及春行秋令良方谓春木旺移气克脾二论虽殊要之皆因风木传变 
而脾土受邪尔子和谓风随汗解此论固是然亦须随其传变而治不可执此一法也 

卷六东垣治利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泻分三因
属性:三因严氏云泄泻一证经中所谓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米谷注下是也所因有内外不内外差 
殊耳 
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云湿胜则濡泄寒甚则为泄暑热盛之亦为泄至于七情感动脏气不平亦 
致溏泄其 
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而成泄泻者乃脾胃有伤也但停滞泄泻一证直须积滞已消然后用以断 
下药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痢疾者矣治法先理中焦次分利水谷治中不效然后断下 
按此三因所分甚详但外所淫者既六而立方止有其二内之七情为证而又不详及于治法 
治泻痢用吐下汗三法 
子和云一僧脏腑不调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谋虑不决而成肝主谋虑甚则兼脾脾湿不流乃上 
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尔日胜一日常以胃风汤白术散调养之 
按子和为治大率多用此三法洞泄一证纵其果有积滞郁结之甚元气壮实者亦不宜骤用此三 
法况 
有积滞虽甚而元气尤虚者哉设使果当用此三法者亦当如仲景察证以辨其吐汗下者有可不可下 
之殊况仲景治痢又有合下合温之法焉此得非孟浪乎 
丹溪论局方用热药涩药治痢之误 
按此见滞下门 
谨按泄泻一证古方率以为肠胃虚寒与风冷乘之为论故多行涩热之剂彼泻痢者岂无积滞岂 
无热 
证乎今观病机机要所论有属寒属风湿属火之证此因于外而伤者也又云厥阴经动并胃气下降为 
泻痢三因所言七情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泄此则因于内而伤者也外则当调六气内则当平五脏况 
又有饮食所伤肠胃停滞所致者治法各不同也然更有因胃气下流而泄者在法则当升举因风而成 
飧泄者则当解散因痰积于上焦以致大肠之不固而泄者又当去上焦之痰而不治其泻因脾胃气虚 
而泄者又当补中益气使胃气升腾而泄自止盖各求其本而治可也 

卷六泄泻治法
治湿之剂
属性:机要白术芍药汤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 
宜此汤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势来亦宜和也 
白术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锉每服一两水煎 
治湿泻茯苓汤又治食泻湿热 
白术 茯苓(各七钱半) 
上咀每服一两水煎食前服 一方有芍药三味等分名白术散 
按以上三方和中除湿足太阴阳明经药也白术之甘入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涩除胃中之 
湿热四肢困茯苓利水道而除湿此三味泄痢须用之药也 
苍术芍药汤如前证 
苍术(二两) 芍药(一两) 黄芩(半两) 
上锉每服一两加淡味桂半钱煎服清 
按此解散湿热上中二焦之剂太阴经的药也 
良方胃苓汤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和合姜枣煎空心服 
按此乃表里除湿之剂东垣所谓上下分消其湿是也太阳太阴经药也出阳明饮痞例 
仲景五苓散 
宣明益元散(方并见湿剂) 
按以上二方除湿利小便之剂太阳经的药也 

卷六泄泻治法
治风之剂
属性:机要防风芍药汤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得及头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一两) 
上咀每服半两水煎服清 
按此治风辛凉之剂太阴太阳经药也 
苍术防风汤治泄痢脉弦头微痛 
苍术(二两) 防风(一两) 
一方苍术四两麻黄一两防风五钱姜七片煎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良方神术散治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苍术(一斤) 本 川芎(各六两) 羌活(四两) 粉草 细辛(一两六钱) 
上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煎要出汗加葱白 
按以上三方治风胜湿辛温之剂此则太阳经药也局方胃气汤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 
水谷不化泄泻注下(方见滞下门) 
按此方名曰治风具实和血之药也 

卷六泄泻治法
治热之剂
属性:局方戊已丸治脾胃湿热泄痢不止(方见滞下门) 
按泄泻局方多以为寒至刘张始言有属热属火之证故诸方中治热泻之方甚少然仲景治伤寒 
挟热下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但人未之思耳 

卷六泄泻治法
治暑之剂
属性:局方来复丹治伏暑泄泻如水(方见本方) 
易简云硝石性寒佐以陈皮其性疏快硫黄且能利人若作暖药以止泻误矣盖由啖食生冷或冒 
暑热之气中脘闭结挥霍变乱此药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服之甚验 
按此出厥阴硫黄例药也 
香薷饮治伏暑吐泻(方见暑剂) 
按此治暑之表药也肺脾经药也出太阴浓朴例宣明桂苓甘露饮治饮水不消呕吐泄痢或下痢 
赤白(方见暑剂) 
按五苓散益元散加寒水石解利湿热太阳经药也 

卷六泄泻治法
治寒之剂
属性:机要浆水散治暴泻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一两汤洗) 附子(半两泡) 桂(五钱) 甘草(炙五钱) 良姜(二钱半) 干姜(一 
作干生姜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半盏和滓热服 
白术汤 
白术 芍药 甘草(炙各三钱) 干姜(半两炮) 
上如前服甚者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局方理中汤治脏腑停寒泄泻不已(方见寒 
剂) 
按此出厥阴己寒例药也以上用姜附之药皆为暴泻气脱如五虚等证救急之剂所谓暴泻非阳 
者也然有属火者亦当求责 

卷六泄泻治法
治风寒湿之剂
属性:本事曲 丸治中风或中风湿脏腑滑泻 
川芎 附子(炮) 神曲 白术(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下此药亦治飧泄 
按此出太阴例药也 
止涩之剂(按诸方论并见滞下门) 

卷六泄泻治法
去积之剂
属性:本事温脾汤治痼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浓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两) 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渍半日搦去滓煎 
汤时和滓下) 
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去滓服 
按泄痢腹痛其证多种有积滞者固宜取去岂但痼冷一端而已须详证虚实寒热随其所宜以调 
之 

卷六泄泻治法
升发之剂
属性:东垣升阳除湿汤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 柴胡 防风 神曲 泽泻 猪苓(各半两) 陈皮(三钱) 苍术(一两) 大麦 面 
甘草(炙各三钱) 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钱姜枣同煎非肠鸣不得而用之 
上作一服水煎早饭后热服之 
升阳除湿防风汤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 
致重病及郁结而不通也以此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苍术(泔浸去皮干净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上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煎至二盏内诸药同煎至一大盏热服食前 
按饮食入胃气上升输精心肺然后下降若脾胃有伤不能上升反下流肾肝而成泄痢者法宜填 
补中气升之举之不可疏下此东垣发前人所未论也 

卷六泄泻治法
调补脾胃之剂
属性:钱氏白术散治小儿泄泻胃热烦渴不问阴阳并宜服之 
人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