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得
而食之,味咸而微辛。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汉非伧地尔,大都应是生气物,犹如海中蛎蛤辈
,附石生不动,亦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节,亦似蚕,恐未是实。方家不用沙虱
,自是东间水中细虫。人入水浴,着人略不可见,痛如针刺,挑亦得之。今此名或同尔,非
其
所称也。唐本注云∶石蚕,形似蚕,细小有角节,青黑色。生江汉侧石穴中,岐陇间亦有,
北人不多用,采者遂绝尔。今陇州采送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李云江左无识此者,谓
是草根,生附石间,其实如老蚕。如此则合在草部矣!今既在虫部,又一名沙虱,则是沙石
间
所生者一种虫也。陶云犹如蛎蛤辈,附石而生,近之矣。苏亦未识,而云似蚕,有节,青黑
,生江汉石穴中。此则半似说虫半似草,更云不采遂绝,妄亦甚也。按此虫所在水石间有之
,取以为钩饵者是也。今马湖石间出此最多。彼人好啖之,云咸、微辛。李、苏二说,殆不
足凭也。
图经曰石蚕,生江汉池泽,旧注或以为草根,生石上,似蚕者。或以为生气物,犹如海
中
蛎蛤辈。又《本经》云∶一名沙虱。沙虱自是水中细虫,都无定论。《蜀本草》注云∶此虫
所
在水石间有之,人取以为钩饵。马湖石间出此最多。彼人亦好啖之,云味咸、小辛。今此类
川、广中多有之。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
有节,三月采根。焙干。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衍义曰石蚕,谓之为草则缪矣。《经》言肉解结气,《注》中更辩不定此物在处。有附生
水中石上,作丝茧如钗股,长寸许,以蔽其身,色如泥,蚕在其中,此所以谓之石蚕也。今
方
卷第二十二下品
雀瓮
属性:r雀瓮pd462。bmpr
味甘,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采蒸
之,生树枝间, (音髯) (音斯)房也。八月取。
陶隐居云∶ ,蚝(七吏切)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
生卵形
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 (七吏切)尔。唐本注云∶此物紫白间
斑
,状似砗磲纹可爱,大者如雀卵,在树间似螵蛸虫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雀好食之,
俗谓之雀儿饭瓮。陈藏器云∶雀痈,本功外,主小儿撮口病,先 小儿口旁,令见血,以痈
碎
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并雀痈汁涂。小儿多患此病,渐渐以撮不得饮乳者是。凡产育时,开
诸物口不令闭,相厌之也。打破绞取汁,与平常小儿饮之,令无疾。《本经》云∶ 房。
苏云蚝虫卵也。且蚝虫身扁,背上有刺,大小如蚕,安有卵如雀卵哉,苏为深误耳。雀痈一
名雀瓮,为其形似瓮而名之。痈、瓮声近耳,其虫好在果树上,背有五色裥毛,刺人有毒。
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渐硬,正如雀卵,子在其中作蛹,以瓮为茧,羽化而出,作蛾放
子如蚕子,于叶间,岂有蚝虫卵如雀卵大也。日华子云∶ ,毛虫窠,有毒。
图经曰∶雀瓮, 房也。生汉中木枝上,今处处有之。 ,蚝(七吏切)虫也,亦
曰(
与蚝同)。毛虫好在石榴木上,似蚕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
凝
聚渐坚硬,正如雀卵,故名之。一名雀痈,痈、瓮声近耳,其子在瓮中作蛹,如蚕之在茧也
。久而作蛾出,枝间叶上放子如蚕子,复为虫。旧注以瓮为虫卵,非也。一曰雀好食其瓮中
子,故俗间呼为雀儿饭瓮,又名棘刚子,又名天浆子。八月采,蒸之。今医家治小儿慢惊方
,以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
,随儿大小加减之,大有效。
衍义曰∶雀瓮,多在棘枝上,故又名棘刚子。研其间虫出,灌小儿,治惊痫。
卷第二十二下品
白花蛇
属性:r白花蛇pd463。bmpr
味甘,咸,温,有毒。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 斜,半身不遂,骨节
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
。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花蛇,君。主治肺风鼻塞,身生白癜风, 疡斑点及浮风瘾
疹
图经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其纹作方∶胜白
花,
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断之。补养既愈,或作木脚续之,亦不妨行。九月、十月采捕
之,
火干。治风速于诸蛇。然有大毒,头、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只用中断。干者以酒浸,去
皮骨,炙过收之,不复蛀坏。其骨须远弃之,不然刺伤人,与生者殆同。此蛇入人室屋中,
忽作烂瓜气者,便不可向,须速辟除之。黔人有治疥癞遍体,诸药不能及者,生取此蛇中剂
,火烧一大砖,令通红,沃醋,令热气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过,去骨取肉
,以五味,令过熟,与病者顿啖之,瞑眩一昼夕乃醒,疮 随皮便退,其人便愈。用干蛇
,亦以眼不陷为真。
雷公云∶凡使,即云治风。元何治风?缘蛇性窜,即令引药至于有风疾处,因定号之为
使。
凡一切蛇,须认取雄雌及州土。有蕲州乌蛇,只重三分至一两者,妙也。头尾全、眼不合、
如
活者,头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头尾相对,使之入药。彼处若得此样蛇,多
留供近,重二两三分者,不居别处也。《干宁记》云∶此蛇不食生命,只吸芦花气并南风,
并居芦枝上,最难采,又不伤害人也。又有重十两至一镒者,其蛇身乌光,头圆尾尖,逻眼
目赤光,用之中也。蛇腹下有白肠带子一条,可长一寸以来,即是雄也。采得,去之头兼皮
、鳞、带子了,二寸许锉之。以苦酒浸之一宿,至明漉出,向柳木炭火焙之令干,却以酥炙
之,酥尽为度。炙干后,于屋下巳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以来,安蛇于中一宿,至明再炙令干
,任用。凡修事一切蛇,并去胆并上皮了,干湿须酒煮过用之。孙真人云∶四月勿食蛇肉,
害人。太平广记赵延禧云∶遭恶蛇所螫处,贴蛇皮,便于其上炙之,引去毒瓦斯,即止。
衍义曰∶白花蛇,诸蛇鼻向下,独此蛇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用之去头、
尾,换酒浸三日,弃酒不用,火炙,仍尽去皮、骨。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卷第二十二下品
乌蛇
属性:r乌蛇pd464。bmpr
无毒。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
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乌蛇,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热毒风,皮肌生疮,眉髭
脱落, 痒疥等。
图经曰∶乌蛇,生商洛山,今蕲州、黄州山中有之。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至善,不
噬物
称之
头
尔
圣惠方∶治面上疮及 。易容方∶用乌蛇二两,烧灰末,以腊月猪脂调敷之。千金方∶
治耳聋。
以绵裹蛇膏塞耳中,神效。朝野佥载∶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
坠酒罂中,病患不知,饮酒渐瘥。罂底尚有蛇骨,方∶知其由也。
衍义曰∶乌蛇,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
最多
。
尝于须安军塘泺堤上,见一乌蛇,长一丈余,有鼠野狼啮蛇头,曳之而去,是亦相畏伏尔。
市
者多伪以他蛇熏黑色货之,不可不察也。乌蛇脊高,世谓之剑脊乌稍。
卷第二十二下品
金蛇
属性:r金蛇pd465。bmpr
无毒。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
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身作金色,照日有光。亦有银蛇,解银药毒。人中金毒,
候之法,合瞑取银口中含,至晓银变为金色者,是也。令人肉作鸡脚裂。生宾、澄州。(今
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金蛇,味咸,平。
图经曰∶金蛇,出宾、澄州。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体作金色,照日有光。
及能
彼人呼为金星地鳝,冬月收捕之,亦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
衍义曰∶金蛇,今方∶书往往不见用。
卷第二十二下品
蜣螂
属性:r蜣螂pd466。bmpr
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足端寒
,肢满贲豚。一名 (音诘)蜣(音羌)。火熬之良。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临用
陶隐居云∶《庄子》云, 蜣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
为推
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唐本注云∶《别录》云,捣为丸,塞下
部,引痔虫出尽,永瘥。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此类多种,取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
,今所在皆有之。药性论云∶蜣螂,使,主治小儿疳虫蚀。日华子云∶能堕胎,治疰忤,和
干姜敷恶疮,出箭头,其粪窒痔 出虫。入药去足炒用。
图经曰∶蜣螂,生长沙池泽,今处处有之。其类极多,取其大者。又鼻高目深者,名胡
蜣螂
,用之最佳。五月五日取,蒸而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小儿疳虫方∶多用之。
蜣螂心,主疔疮。而《本经》不着。唐·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
,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药敷之皆莫能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
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
心
,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