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注金匮要略-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不仁所由见也。大经少气。而以血养筋骨者。故受邪。则迟谩而血不周。此重而不胜所由见也。盖善行数 
变之风邪。病则半身不遂。有必至之势者、此耳。下文入腑入脏两段。又从浮紧之脉。推展而言其重症也。夫 
即寸口而诊其内。左手之腑属膻中。膻中如政府。为心君出入之灵道。浮则心气上虚。紧则寒敛而神明内 
闭。故邪入其腑。即不识人。右寸之脏属肺。肺金主声音。系灵机出纳之橐龠。浮则肺气内虚。紧则寒切而管 
簧劲急。故邪入其脏。舌即难言。且此脏主游溢精汁之权。浮则有升无降。浮而紧。为寒液上泛之象。故口吐 
涎。左寸不言心而独言其腑者。以入心则死。无症可言故也。门人问曰。中风为脏邪。各因虚处。而外鼓上 
浮以中之者。既闻其义矣。夫入脏入腑之症。并见皮肤经络等候。是从下焦而上入腑脏。因而由腑脏之胸 
分。溢出于经络皮肤之表。其理可以神会。每见皮肤经络之症。识人能言。则腑脏之未病。凿凿可据。若谓上 
从太阳之胸分而外出者。则膻中及肺。一脏一腑。皆丽胸中。邪既从此经过。则腑脏安得不病。而独皮肤经 
络乎、既不从胸分而外出。敢问何由而中于表。竟与腑脏不涉耶。答曰。太阳管皮肤经络。固矣。其阳明等五 
经之气。各另开门而自出其经络。以附于太阳之表。此盖由本脏之经。而出之太阳者也。 
x三条x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 
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迟、就至数之不及四五至而言。缓、就体状之懈弛松宽而言。阳气微。而鼓动之机不能贯珠连续。则迟。故曰 
迟则为寒。精悍衰。而不能充满脉体。则缓。故曰缓则为虚也。夫寸口之外应者。则主营卫经络。今其部位见 
缓。若系中取之而在营分。则精血衰而不能充于脉中。故为松宽不饱之象。则知缓为亡血所致矣。此句是 
客。若系浮取之而在卫分。则是悍气衰而不能令于脉外。故为懈弛不挺之象。则知缓为中风所致矣。此句 
是主。以下文单言气而不言血故也。营卫属经表。是邪已中其经矣。于是经气自虚之因。则经大气小。而串 
动如虫行皮中。故身痒。中风之因。风为阳邪而善化热。则伤其络血。而发为忽起忽落。半含半露之瘾疹矣。 
又寸口之上应者。则主心肺胸膈。今其部见缓。则是心肺夹空之气不足。以致风邪入于其中。胸中为真气 
氤氲之位。邪气乘之。则相犯而不容。故满。又胸中为息道游溢之乡。邪气入之。则机滞而艰涩。故短气也。 
此承首节。而言阳虚之人。外风中入经络。而为未经勾结脏邪之症也。但细按本篇前后。共论九条。计方二 
道。除下文等六条。俱论历节外。而论中风者。止此三条。又除第一条及第三条。言单中外风之外。其言兼中 
脏邪者。仅有第二一条。且后文两方。俱确系历节治例。而中风一门。并无方药。残缺无疑。嗟乎、照妖之宝镜 
失圆。垂世之鼎彝折足。真令人饮恨无穷也。海内藏仲景全书之古本。或原文具在。或论条方治。有坊本所 
遗失而未经载刻者。倘能赐教示知。以广鄙陋。是有望于博雅之君子焉。 
x四条x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 
黄汗出。故曰历节。 
寸口。当指左心右肺而言。右寸之脉属肺。肺主气而配天。天者。高远之象也。故其脉常浮。今反浮为沉。是肺 
气下郁之应。又肺肾为子母。肾藏精而主骨。肺脉下沉。是肺以金母之气。而下伏于肾子之骨间矣。故曰沉 
即主骨。沉即为肾也。左寸之脉属心。心主血而应夏。夏者。开张之象也。故其脉常来盛去衰。今反盛为弱。是 
心血内滞之应。又心肝为子母。心脉内弱。是心以火子之液。而内结于木母之筋脉矣。故曰弱即主筋。弱即 
为肝也。夫诸筋皆属于节。节者。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又阳气者。柔则养筋。今神气内郁下伏。不能游行出入 
以养筋。其故何也。惟是夏月及用力而汗出。则心肺之气血。正在发扬。若乘此入水。则水寒之气。束肺抑心 
而下结。内伏于筋骨之节缝。故历节痛。黄汗出者。郁水寒而成湿。郁气血而生热。湿热交并于历节之外故 
也。此言历节之成于寒湿者。 
x五条x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此即汗自出之脉。而概言受病之因。不提历节者。以汗自出之人。有成中风。如本篇之一条三条症者。有成 
风湿。如湿门之五条八条症者。不止一历节。而历节亦在其中。故但言其脉症。以为受病之地而已。盖谓汗 
出入水。其病历节。固如上条所云矣。但凡汗多之脉。便宜自防。不但不得入水。并亦不可被风也。倘若趺阳 
之胃脉。浮而且滑。滑为津液完聚之象。滑见于胃。则胃中水谷所化之气自实可知。浮为在表。滑从浮断。则 
其津液不输他脏别腑。而上蒸外泄以为表汗。又可知也。夫胃中之津液。自实而不输脏腑。则筋骨内失所 
养。加之汗出。则卫气必衰。而风邪易犯。此与劳汗当风。及汗出入水。同具受病之地。虽中风、风湿、历节等候。 
未辨所成。然皆不可不防微杜渐者也。按李氏旧注云。前节汗出。则腠理开而受风。入水。则寒气胜而透骨。 
故湿流关节。历节而痛。是外因也。此节趺阳脉浮滑。胃中水谷湿热之气。蒸发于外。以致汗出受风。亦历节 
而痛。是内因也。汗即是湿。汗出受风。是亦风湿相搏之症。全注中如此等议论。不可多得。但按本经第一篇。 
仲景以从内出外者为外因。从外入内者为内因。李君倒置言之。未免从俗而失本经之旨。当分别观之耳。 
x六条x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指尺部而言。谓足少阴肾经也。浮脉。即瞥瞥如羹上肥之谓。非蔼蔼如车盖者。盖少阴浮而有力。则当 
浮出表分。不合见筋骨之历节痛故也。弱。如弱水不能载羽之象。掣痛。即掣肘之义。谓痛如把持而不得屈 
伸也。足少阴肾脏。其所主在骨。其经脉则由本脏出脊。下行足内 之后侧。而终于涌泉。且是经气尝不足。 
而血尝有余者也。其脉。如石投水中。泛泛而悠扬下沉者为正。今其脉如羹汤上之油珠。瞥瞥然而上浮。及 
少按之。则如弱水之不能载羽而又见弱。夫脉之所以不弱者。以气能载脉。而血能载气故也。则气不足以 
载脉而弱。谓非血不足以载气之所致乎。且弱从浮见。则知弱非脏中之精不足。而为本脏经脉中之血不 
足无疑矣。风为阳邪。尝欲外洞。故浮。且浮从弱断。则是因经脉之血短。而风邪乘空入之。以致正气从邪而 
上浮。故曰浮则为风也。以阳热之风。与不足之血。两相搏结于经脉。于是从少阴之经脉。而溢入骨节。则风 
热烦疼。血虚干痛所必至矣。此历节之因于少阴血虚而风中之者也。 
x七条x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盛人。兼肢体魁梧。肌肉丰浓而言。盛人、当阴阳两足为合。乃其脉涩小。涩则血虚。小则气弱。是脉不充形矣。 
且验其外症。呼吸孱而短气。则与脉小之气弱相应。自汗出而液伤。则与脉涩之血虚相应。合之历节疼而 
不可屈伸。则因疑可以生悟矣。夫现是盛人。则脉症不该虚弱。现病虚弱。则其人不合尚盛。是知为饮酒汗 
出当风所致之暴病矣。盖盛人原是烦热。加以浮热之酒性。两热相灼。则蒸出脾胃心肺之液而汗出。汗出 
则血伤。故脉乍涩。又汗出则气泄。故脉乍小。且汗出而气血两虚。故当风而风得以袭之。而成历节耳。暴病 
于盛人尚无所损。盛人非饮酒安能暴病。仲景之诊法。何细密至此哉。 
x八条x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x桂枝芍药知母汤方x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麻黄(二两) 附子(二两炮) 白术(五两) 
甘草(二两) 生姜(五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总承上文四五六七诸条。而言其症治。故不曰历节。而曰诸肢节疼者。犹云寒湿、风湿、中风。诸样肢节疼 
痛之谓。 羸。肌肉瘦削也。六经之用。经络外走。骨节内通。然后使水中之壬上升。火中之丁下降。骨节病风 
湿。则阳液不升。故身体 羸。阳气不降。故脚 如脱也。风淫巅疾。故头眩。湿淫气滞。故短气。温温欲吐者。风 
湿交持。而阳明中土。有化雾上腾之象。主桂枝芍药知母汤者。真功极穷泉。用周天表者之所经营而得者 
也。夫四条之汗出入水。是水寒抑其汗而成湿。以入骨节者。五条之胃实自汗。虽不言湿。而于言外。见自汗 
者为风所袭。必将郁其汗而成种种之症者。七条之酒汗当风。是风邪蔽其汗而成湿。以入骨节者。则历节 
之候。除六条血虚而单中风之外。余皆湿因。以肾为水脏而主骨与湿相召。故直入其所主之骨节。则治例 
当注意在肾家矣。但肾中阴阳自足。则虽中风湿。势必外推于自汗。下推于小便。而令其邪自去。何得安然 
遗于骨节。而成历节等候乎。则肾气之衰弱。已凿凿可据。虚则补其母。离桂枝芍药知母汤。将谁任乎。知母 
色白。而味淡气薄。色白应西金。气味淡薄。则轻清应在天之象。故为肺家第一专药。此救肺之白虎汤用知 
母。补肺之百合知母汤用知母。又其确证也。以辛温之桂枝。与之平配。则桂枝因知母而直入肺家。是以桂 
枝之辛。挑动肺气。而以其温通和肺神也。又恐辛甘之性。从上发汗。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