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如前法。〃这两句话要注意区别,都是脉洪大,为什么一个用桂枝汤如前法,一个就可以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呢?这主要是因为看看它有没有渴,有大烦渴不解的,提示了邪气已入阳明,已经有了邪热伤津。内有所缺,必有外求,津液被伤,所以他就引水自救,出现了大烦渴不解,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白虎加人参汤来益气生津了。而第25 条,只有脉洪大,没有口渴,这个脉洪大,不是热邪盛,鼓动气血所造成的,而是用这种温热的发汗解表药之后,辛温的药物鼓动了气血,振奋了阳气,要祛邪气,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时性的脉洪大,这种脉洪大,只要它不伴见大烦渴不解,我们就不把它当作邪气已经入里,已经变成了胃热弥漫证来看待。注意这两个区别。至于第26 条,它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我们后面放到阳明病篇讨论。
下面看热证的第四个证候,〃太阳病,桂枝汤,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医反下之〃,大家可能会觉得《伤寒论》中怎么尽是误汗、误下、误吐这些误治啊?当时的医生水平确实那么低吗?应当说当时的医生水平不如我们今天高,绝大多数的医生,当然张仲景的水平比我们一般的医生水平要高了,那个时候的医生的水平,他常常是凭经验来判断疾病,他在一个病证的辩证分类上,在一个病的病机分析上,他不如我们今天这么详细,这是一个科学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发生误会的,造成误治的机会,确实很多,张仲景就把这些病例,原原本本的记载下来。当然另一个方面,也不能排除张仲景把外感病和杂病,或者把外感病和外感病的并发证、合并证联系起来写成文章的说法。他怎么把一个外感病转成杂病,怎么把一个外感病转成那些合并证、并发证呢?所以就采取了曾经经过误治的手段,使病机发生了转折,因此才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应当灵活的理解,也应当看到古代的医生,误治发生的频率高一些,也可能是客观的现实。〃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用了苦寒的泻下法之后,〃利遂不止〃,按照一般的推测,用苦寒泻下药,这个下利应当虚寒性的下利,可是当这个人素体阴虚而阳盛的时候,实际上邪气入里了,也有可能从阳化热,这个下利是虚寒性的还是实热性的,它后面有〃脉促〃,脉促就是脉快,这是热盛的表现。当然这个脉促主热,主阳盛,一定是有力,脉快而有力。和我们在前面所学的〃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的那个脉促无力,提示胸阳不振,胸阳奋力抗邪而出现的一种虚性的代偿性的脉快是不一样的。这个脉促应当是一个脉快而有力的脉象,由此提示这种下利是热性的。这个热就是素体的因素,因为阴虚而阳亢,误下以后,外邪入里,从阳化热,热邪下迫肠道,出现了热性的下利。既然是热性下利,恐怕有里急,有大便粘秽,大便臭秽,火性急躁,暴注下迫,所以就有里急。仲景同时强调,〃表未解〃,还有表证,所以〃脉促者,表未解也。〃我们一般在解释的时候,不把它解释成脉促是表邪未解的表现,不这么解释,《伤寒论》中常常有某者,某也。实际上不是那么完全对应的。以后我们讲到阳明篇的时候,还会谈这个问题。比方说在第12 条谈到的〃阳浮者,热自发〃,阳浮是卫阳浮盛于外,于是乎就出现了发热。〃阴弱者,汗自出〃,实际上并不是因为阴弱才出汗,而是因为汗出才导致的阴弱。所以有时候它〃……者,……。也〃并不是说它下一句来解释上一句的。在这里,在这一条里,〃表未解也〃不是脉促就说明表未解,脉促只是提示了有热,可以把这两个看成是一个有热的症状表现,表未解是有表邪的病机的解释,这两个应当看成是并列的。下面一组症状〃喘而汗出〃,是这个证候的兼证。因为里热,具体的说是肠热迫肺,就可以见到喘,肠热迫肺,因为肺和大肠相表里,肠热迫肺,迫是压迫的迫,就可以见到喘,里热逼迫津液外越,就可以见到汗出。对喘而汗出来说,在葛根芩连汤证中,它不是主证。主证是热性的下利,有兼有表证的发热,喘而汗出只是一个兼证,所以我们一般不把葛根芩连汤当作治喘的方子,所以也在治喘的方子里头,不把葛根芩连汤证拿来作鉴别。这是表里同病。但是这个里证不是要泻下的大实证,更不是虚证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表里同治。葛根芩连汤这张方子,用葛根来解表邪,用黄芩、黄连来清里热,治热利,加一个甘草,保护中焦胃气,调和诸药,是解表里治热利的,表里同治的一张方子。在临床用的机会也很多,象急性肠炎,急性痢疾的初起阶段,还有表证,还有怕冷、发烧,下面有热利,有里急,常用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证的里热的下利伴有表证的发热。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协热利,协是协同的协。所谓协热利,是下利又伴随着表证的发热。我们以后会讲到,一个桂枝人参汤的适应证,桂枝人参汤是理中汤加桂枝,因为理中汤的别名叫人参汤,所以理中汤加桂枝,在《伤寒论》中叫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的适应证,是里热虚寒的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仲景直接把它叫做协热利,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就叫做协热利。就协热利来说,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是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桂枝人参汤证,是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后世医家把这两种协热利,经常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比较,等学了桂枝人参汤以后,我们还返回来和葛根芩连汤证相鉴别。
好,时间到了,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
第25 讲心阳虚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太阳变证的第一组证候热证,我们上次课讲了热扰胸膈证,讲了邪热壅肺证,讲了协热利的葛根芩连汤证,下面我们接着讲第四个证候。
讲义的第51 页,原文的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①这里所说的太阳与少阳合病,指得是太阳和少阳病同时出现,它的临床表现,除了太阳病的特征、少阳病的特征以外,最突出的是有一个自下利。那么这个自下利它的病机是什么?应当是少阳胆热内迫阳明胃肠。
少阳病涉及到少阳经和少阳胆腑以及三焦,少阳受邪以后,它有个特点常常是经腑同病,这点我们到少阳病篇的时候,讲少阳病的特点,第一个就是经腑同病。太阳病经表受邪和太阳病的腑证是分开的。阳明病,以后我们讲阳明病的时候,阳明病的经证、热证和阳明病的里实证、腑证也是分开的。少阳病比较特殊,常常经腑同病,所以这里的172 条的〃太阳与少阳合病〃是有太阳表证,同时又有少阳经腑同病的临床特征。少阳腑就是少阳胆,胆热就特别容易内迫阳明胃肠,如果胆热犯胃的话,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少阳病喜呕多呕的问题;如果胆热下迫肠道的话,就是这里所说的自下利。对于少阳病来说是禁用汗法的,因为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如果用汗法、用吐法、用下法,对于少阳的邪气不能起到驱除的作用,只能白白的耗伤少阳的正气。所以当我们讲少阳病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少阳有三禁禁汗、禁吐、禁下。现在,太阳和少阳合病,明显的是少阳邪气重,胆热内迫而出现了下利,言外之意,太阳邪气比较轻,那你单独用汗法解太阳表邪就违犯了少阳的禁汗。所以在治疗上,仲景用黄芩汤,以清胆热为主,清胆热,治热利为主。这就是他用黄芩汤的道理。
刚才我们说,胆热内迫胃肠,胆热迫肠的话可以下利,胆热迫胃的话可以出现呕吐。所以,〃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如果胆热迫胃,胃气上逆见到呕吐的,那么就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和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方义。
应当说,黄芩汤这张方子,我们今天用得不是太多,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只有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清胆热,芍药缓急解痉止腹痛,再加甘草和大枣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所以这个方子呢,药少力弱,今天用得很少,但是用黄芩,用芍药,特别是用芍药,在治疗热利,这是仲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所以后世张洁古有一个芍药汤②,他以芍药汤来命名,言外之意就是以芍药为主要药物来治疗热利,我们在方剂里学过芍药汤啊,来治疗热利,那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以上我们讲了太阳变证中的热证,其中栀子豉汤这类的证候,其中麻杏石甘汤这类的证候,在临床上都是非常常见的,还有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或者肠炎的初起,里热下利兼有表证,这个证候也是非常常见的,应当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太阳变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所以举完热证的例子以后,下面就举虚寒证的例子。
虚寒证,我们先从上焦的心阳虚的证候谈起,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2页,看原文64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③这个〃冒〃字,大家要查《词源》,要查《康熙字典》,应当查什么部首?〃冒〃字查什么部首啊?有人说查〃目〃部,〃目〃部的话,《康熙字典》里没有〃冒〃字,在《词源》里也没有〃冒〃字,它查什么部?有查〃曰〃部,〃曰〃部的话,《康熙字典》和《词源》里也没有〃冒〃字。想想还能查什么部首啊?啊?应当查〃冖〃部,《说文解字》里这个字怎么写的呢?是这样写的,这个〃冒〃字是这么写的。所以呢,《说文解字》它怎么解释这个字呢,《说文》:〃冒,蒙而前也。〃④就是头上盖一个头巾,连眼睛都蒙上,摸着黑儿,像我们小时侯捉迷藏一样,摸着黑儿向前找东西,〃蒙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