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数急〃是和前面的〃脉静〃相对而言的。〃脉静是说太阳中风,见浮缓脉,太阳伤寒见浮紧脉,脉证相应,脉象没有什么特别特殊的变化。这里的〃脉数急〃是指的脉象变快了,又数又急,这提示着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提示了临床症状、临床脉证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邪气就要传经。
第4 条,伤寒一日,只要脉证发生了变化,邪气就会传经。第5 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尽管一个外感病已经过了二三天,没有出现少阳病,没有出现阳明病,那就是邪气不传经,由此提示一个什么问题呢?辨传经不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第一天有传的,第二、三天也有不传的,不是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好,以上是张仲景为太阳病篇所写的总论。我们不妨再回忆一下,第1 条讲的太阳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3。6 条,讲的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风温。随后讲了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中风7 天,伤寒6 天。也讲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是因为6。7 天就行其经尽。它的自然病程病就结束了。如果这个病程要进入第二个7 天的话,那么,不管是病在太阳,还是病传其它经,统统的针刺足阳明的足三里穴,就有截断病程,预防邪气传经,或者说预防病程进入第二个病程的这种效果。当然对于一个虚人所得的外感,它的自愈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另外,病人的欲解时是指对太阳病来说,一般在中午前后,容易汗出热退,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用药的时候,尽可能在中午前给他吃解表药,这就有利于借助太阳阳气在中午前后正旺盛的时候达到去邪外出的效果。太阳有邪,如果不能自愈,常常容易传其他经。辨传经和不传经,主要是观察临床脉证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就是要传,没变化就是不传,而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这就是张仲景在太阳篇所写的概说。下面我们谈具体的,打开讲义第14 页,太阳本证的第一个证候是中风表虚证,首先我们看桂枝汤证,原文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太阳病中风证。我们说,中医学,它不仅辨证论治,它也辨病。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证。这条是非常典型的条文。而且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证。那么根据什么来辨太阳病中风证呢?根据下面的临床表现。阳浮而阴弱,它既说的是脉象,也说的是病机。从脉象的角度来说,阳就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这实际上就是脉浮,轻取即得。阴是沉取,脉弱。也就是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这就是浮缓脉的的另外一种说法。从脉的角度来说,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轻取而见浮象。重按出现松弛柔软,没有力量的表现。这样的脉提示什么样的病机呢?为什么脉轻取见浮象呢?这是因为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了卫阳病理性的亢奋。这句话,我们在讲第二条太阳中风证发热的时候,提到过卫阳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什么啊?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所以当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的时候,当然它就会发热。所以〃阳浮者,热自发。〃
这个〃阳浮〃是一个病机的术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卫阳因抗邪而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它就出现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它的意思不是说由于阴弱而导致了汗出。而是说因为汗出而导致了阴弱。它们是排比句式,意义是颠倒的。
〃阳浮者热自发〃,是因为卫阳浮盛于外,才导致了发热。〃阴弱者,汗自出〃,是说汗出而导致了营阴内弱。
汗出的病机是什么?我们在第二条说过,是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阴所化,汗出伤营。所以,出现了阴弱。阴弱是个病机术语。当然也指脉象,沉取脉弱。底下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用了三个连绵词。《伤寒论》中应用连绵词的情况很对,我们在解释连绵词的时候,我们一般按照连绵词无定字,连绵词没有固定的字,取其声不取其义。例如〃马虎〃就是一个连绵词,我们说:〃小张比较马虎。〃你写出马虎来,小张这个人和马和虎有什么关系呢?你说解释马虎这个词能和这个字的字意相联系吗?不能,所以连绵词多时取其声而不取其意的。你不能把啬啬当成吝啬鬼,你说吝啬鬼抱头缩肩怕冷这个样子,这么解释是不对的。
我们怎么解释呢?〃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到这个地步就可以了,这是风阳伤表阳,卫外失司,温煦失司的结果。〃翕翕发热〃是热势表浅的样子。这是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兴奋的结果。上述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就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底下有一个〃鼻鸣,干呕〃,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鼻卫肺窍,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常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对太阳中风证来说,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利。鼻鸣指的什么?是指的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大喷嚏,鼻流清涕。这些症状,都是风邪袭表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的表现。这些都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至于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表现。
第三条,太阳伤寒证有呕逆,第12 条,太阳中风证有干呕,病机都是一样。太阳伤寒证出现呕逆也罢,太阳中风证出现干呕也罢,都是它们的兼证,不是主证。既然12 条我们已经有了辨证的结论,所以在治疗上叫作法随证出。辨证正确了,就可以列出治法来。既然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我们在治法上,就是解肌去风,调和营卫。法随证出,法以方传。有法,就有方桂枝汤。桂枝汤这张方子正是实现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这样治疗目的的一张方子。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它有5 种药,我们仔细分析它,实际上它的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它有助卫阳的作用。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有祛风散寒的效果。一那么酸甘化阴的那组呢,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它们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它可以养营阴,来针对太阳中风证的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实际上药物的性味配伍,和食疗的性味配伍是一样的。象夏天天热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想吃一点酸甜的东西;如酸梅汤等等。冬天天很冷时候回到屋子里总想弄点羊肉啊,喝一杯二锅头,喝完了,暖和暖和。二锅头,酒,它就是辛甘化阳的;酸梅汤,酸甘化阴的。没大热天跑得又热又渴的,回到家叫老太太,说,老婆子,快给我拿一瓶二锅头。二锅头是解不了暑热生不了津的。既然我们在饮食上是知道酸甘是生津的养阴的,辛甘是助阳,所以在药物调配上也是这样。
桂枝汤这张方子,就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两组药物并用,既可以助卫阳,又可以养营阴。既可以祛邪气,又可以保正气。我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张方子,桂枝,是桂树的枝。而桂皮,是我们经常用来做调味品的。作菜的佐料。生姜更是我们作菜的佐料之一。〃要得香,葱蒜姜。〃厨房天天必备啊。大枣,更是我们常吃的食品。甘草,有时候我们做某些特殊饮料的时候,作为特殊的调味品。你看,桂枝汤一共5 个药,有四个来自食品。芍药我们虽然不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食疗的东西,但是我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厨师常常用萝卜雕成芍药花的样子,看着赏心悦目,增进食欲。所以,这5 个药都与食疗有关。所以它有开胃气,和胃气的作用。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营卫化生之源。因此,桂枝汤通过适当的加减,它就有通过调和中洲,调和脾胃进一步来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桂枝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方子。它是通过调和脾胃来进一步达到调和气血。
你看,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和里缓急。这就是调和气血。调和阴阳,在《金匮要略》里面,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它治疗女子梦交,男子失精。那不就是男女阴阳失调的一组证侯吗?
而这里,我们用它来治疗营卫。为什么它有这么多作用呢?是因为它有调和中洲,调和脾胃的效果。
但是,桂枝汤这张方子,它辛甘助卫阳,酸甘养营阴。它养正力大,发汗力弱,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发汗的目的,在药后的护理方法上,就应当有特殊的要求。
现在我们看桂枝汤方方后的话:〃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来的意思是咀嚼,用牙来咀嚼,然后食品味,实际上在这里是用畉咀这两个词表示把药捣碎的意思。汉代没有切片机,把哪几个药捣碎呢?把桂枝、芍药、甘草这三味药捣碎。
生姜为什么不能捣,一捣的话,那液汁就丧失了,所以生姜要切。
大枣十二枚,〃擘〃。擘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读(bo),当大拇指讲。比方说,齐白石是国画巨擘,也就是国画界的老大。我们在这里不能读((bo),要读(bai)掰。为什么要掰?如果我们用大枣煮粥,千万不要掰开。一掰开,粥特别甜,大枣没有味道。可是我们现在用枣煮药,我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