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少阴病〃来说,有寒化,有热化。对于寒化证,我们就以扶阳气为主。对热化证,我们或者滋阴清火,或者滋阴、利尿、清热。因此,前五经病在治疗上都有它的特色,可是到了〃厥阴病〃,什么是它的治疗特色?在治法上没有。或寒或热,或死或活,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而这个寒是真寒,热是真热,所以要看厥阴病的治法的话,那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这就是厥阴病篇的治法,随证施治,并无定法。
所以厥阴病篇虽然错综复杂,那我们把握了随证施治,并无定法,那就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囤,立于不败之地。厥阴病的大概情况我们就介绍这么多。
问题在于〃太阳病〃(主要)是表证,所以我们可以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它的提纲;〃阳明病〃是以里实证为主,我们可以用〃胃家实〃来作它的提纲;〃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候,我们可以用〃口苦,咽干,目眩〃来作它的提纲;〃太阴病〃是脏虚寒证,脾阳虚,脾气虚,脏虚寒证为主,我们就可以用〃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作它的提纲;至于〃少阴病〃,以心肾阴阳虚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证候,我们就可以以〃脉微细,但欲寐〃作它的提纲;那么〃厥阴病〃篇,用什么条文作为它的提纲?用寒证的条文行么?要是你们写《伤寒论》用寒证的条文行不行?它代表不了厥阴病的特点。用热证的条文行不行?行吗?也不行,那怎么才行啊?怎么才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点呢?只有用一个寒热错杂证的条文,才能够代表厥阴病错综复杂,两极转化的临床特点。
那么厥阴病的提纲到底是什么内容,我们下次课再讲。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本课的板书: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一, 病位:肝,心包,肝经
二,成因:
1,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
2,邪由它经传来:
a,太阳之邪
b,少阴之邪
三,证候分类和治法:
1,少阴传来:在心肾真阳衰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脏厥预后不良
2,外寒伤厥阴之经(血虚经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又作:雷火)郁极乃发,阳气来复
a,阳复阴退自愈
b,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
甲,阳热上伤阳络汗出喉痹
乙,阳热下伤阴络便脓血
丙,阳热泛溢肌肤发痈脓
丁,发热不止,热不罢
c,阳气时进时退厥热胜负
d,局部阳复太过,阴寒未尽退却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4,厥证: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饮致厥,痰阻胸阳致厥,血虚寒厥,气郁作厥
5,呕哕(yǔe)下利

第63 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 条。这56 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有许多根本就不是病在厥阴肝和心包的证候,所以经方大家路渊雷曾经有过一句话叫做〃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几个小字,〃厥利呕哕(yǔe)附〃,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定,王叔和在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时候,等编到厥阴病篇的时候,他发现厥阴病篇的原文太少,它和其它病篇似乎不能够匹配,于是乎他就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治疗杂病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为什么〃厥利呕哕(yǔe)〃可以附到厥阴病篇?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王叔和所见到的厥阴病篇的条文比较少之外,另外,厥证尽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厥证本身无论是阴阳气的不足,还是有形病理产物的阻滞,还是气机的郁遏,之所以造成手脚发凉,那都和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有关。那么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这和肝的疏泄机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厥证附在了厥阴病篇有它一定的道理。
肝是主疏泄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六腑气机就调畅,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而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都是人体气机升降紊乱的一些表现。气机升降紊乱自然也应当和肝的疏泄功能不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附在了厥阴病篇也可以沾的上边儿。
那么厥阴病呢,涉及到肝和心包,肝是主藏血的,所以厥阴病篇也涉及到血证,像出血的证候,像血虚的证候等等。
厥阴病从六经病来看,它是六经病发展到最后阶段的证候,如果厥阴病是由少阴病发展而来的,那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说的,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虚衰,《伤寒论》中把它叫做脏厥,这个病的预后是很差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死证,所以厥阴有死证。
如果厥阴病不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是厥阴经、厥阴脏直接感受了外寒,这个情况就不同了。当血虚经寒的时候,那就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我们上次在概说提到的,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当寒邪伤厥阴之脏的时候,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那就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当〃经脏两寒〃的时候就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来治疗。
这是厥阴的寒证。
当〃外寒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到一定程度,〃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如果阳复而阴寒邪气退却了,人体出现了阴阳和调,病就可以自愈,所以厥阴病有自愈证;
如果〃相火爆发,阳复太过,阳盛则热〃,这就出现了热证。对于厥阴相火爆发,阳盛则热的这种热证,在厥阴病篇,提到了〃阳热上伤阳络〃的汗出喉痹证,〃阳热下伤阴络〃的大便脓血证,〃阳热泛溢肌肤〃的身发痈脓证。既然是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所以它可以出现〃身热不罢,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这样的临床表现。所以这四个证候,或者汗出喉痹,或者大便脓血,或者身发痈脓,或者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这都属于厥阴阳复太过而形成的热证,因此厥阴病有热证。在阳气的恢复过程中,〃阳气的时进时退〃,阳气进就发热,阳气退就厥冷和下利,于是乎就出现了发热、厥冷下利交替发生的情况,这叫厥热进退证。
如果〃局部阳复太过〃,出现了热象,常常是阳复太过以后火热上扰,出现了上热的证候,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常常是下寒,这就造成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
这样来看,厥阴病真是〃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可以说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我们在上次课已经提到了,前五经病每一经病都有它的特色。太阳病主要是表证,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少阳病主要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太阴病主要是脏虚寒证,而少阴病主要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可是到了厥阴病,它没有特色。
有特色的前五经的证候都有具有特色的治法,太阳病用汗法,阳明病用清法和下法,少阳病用和解法,太阴病用温补法,少阴病的寒化证用温补法,热化证用滋阴清热法,而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这个寒是真寒,这个热是真热,所以对厥阴病来说,我们在上次课就提到了,它没有特色的证候,也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那么就采取了〃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
厥阴病既然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死或活,这样两极转化的特征,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条文来作为它的提纲呢?用单纯的热证不行,用单纯的寒证也不行,所以只有用〃寒热错杂〃的这样一个条文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才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看厥阴病的原文,326 条,〃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音:蛔),下之,利不止。〃
那么这个证候的成因是什么?它的成因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它不是由于少阴病发展而来的,心肾真阳没有衰微,只是外来的寒邪郁遏了厥阴的相火,〃相火郁极乃发〃,这个时候出现了〃郁火上冲〃。我们现在是讲它的成因。
它的主证和病机:〃心中疼热〃,〃气上撞心〃,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病人感到心中有一种灼痛样的感觉,而且有气上冲,这叫〃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从中医的病机解释来说,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
那么〃消渴〃呢?这里所说的消渴是一个症状,就是口渴能饮,消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这种〃消渴〃的病机是因为〃厥阴郁火消灼津液〃。少阳病有口苦咽干,那个咽干是〃少阳郁火伤津〃的表现。而到了厥阴呢,它有〃消渴〃,实际上是少阳病咽干的加重,它是厥阴相火消灼津液。
还有个〃饥而不欲食〃的〃饥〃,这个饥饿是〃厥阴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可是他为什么不欲食呢?这是〃厥阴寒邪未退〃,这个〃热〃是〃厥阴郁火暴发〃而来的,这个〃寒〃是原来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原来就有寒邪,他为什么不欲食?这是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脾是主运化的,脾的运化功能好,胃才能够很好的受纳,现在寒邪犯脾,脾寒不运,所以不欲食,就是有一种嘈杂烦饿的感觉。这就是觉得饿,但是不能吃。所以这就体现了,他是一个〃上热下寒〃的特征,这个〃上热〃是〃厥阴相火暴发〃所造成的,这个〃下寒〃是原本的〃外来的寒邪〃没有完全退却所遗留下来的。如果勉强给他进食,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