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说你给它治坏了,再次治疗这个坏病的时候,就比较费劲,所以仲景就把它叫做坏病。这个变证也罢,坏病也罢,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可以说变化多端,促杂。张仲景在治疗变证和坏病的时候,给了个基本原则,这基本原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是看看现有脉象表现,证候特征,〃知犯何逆〃,这个〃逆〃字在这里做什么解释呢?逆者,错也,误也。你看《广雅书正》解释这个逆的时候,不是把它解释为不顺,而是逆者,错也,误也。〃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随证治之〃,然后你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来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我们说《伤寒论》是一部辩证论治的著作,但是辩证论治这四个字,从《伤寒论》自始自终没有出现过,在文字上最能集中体现这个辩证论治这个精神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 个字,见于第16 条原文。它既是治疗变证和坏病基本原则,那么也是中医辩证论治精神在《伤寒论》中的、文字描述上的集中体现。所以每次我讲到这里的时候,都要求我们的同学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 个字背下来。
第7 个问题,我们谈谈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那么这里发病的特殊形式,我们实际上是几个名字的解释,一个是合病,一个是并病,一个是直中。那么所谓合病和并病,这两个词,在
《伤寒论》中只用于阳经,三阳经,在三阴经里面没有用过这个词。所以我们给合病下的这个定义,是什么呢?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就叫合病。为什么两个以上阳经能够同时会发病呢?这一般是邪气太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这是合病的概念。什么叫并病呢,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的,我们把就它叫做并病。可是并病这个词,在《伤寒论》中,也是仅限于三阳经在用,三阴经没有。
可是后世医家,有的把合病和并病这两个字,用的就给广泛化了,他把阴阳经,一个阴经,一个阳经同时发病的,也有人把它叫做合病,他把三阴经中,两个阴经同时发病的,或者一个阴经的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个阴经证候的,也叫做并病,那么这应当说,不符合《伤寒论》中原来用这两个词的惯例,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就是了。什么叫直中呢?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比方说夏天,天气比较热,有的人特别贪凉,把房间的空调开得温度低低的,再睡上竹子的凉席,往那里一躺,冰凉冰凉的,再痛饮冰镇的冷饮。好,这一宿觉,晚上也不盖东西,第二天早上起来,捂着肚子就拉屎凉泻,找我来看病来了:〃大夫我拉肚子。〃我问他:〃你吃了什么?〃〃我没吃什么,就是喝了两瓶冰镇的矿泉水,然后晚上开着空调,温度17度,然后睡着麻将的凉席,这一宿起来就拉成这个样子〃,这就叫太阴直中。所以《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什么意思?春天夏天自然界阳气盛,人们都容易贪凉、容易饮冷,这个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不要多贪凉,不要多饮冷,要保护自己的阳气。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秋冬气候比较寒冷,人们多易吃一些辛辣的、温燥的食物,你吃了辛辣
的温燥的食物之后呢,容易耗自己的阴液,所以秋冬呢一定要保护自己的阴液,它是指的这意思。
那么少阴直中就更加严重了。这个西方国家特别怕流感,一发流感的时候,有许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病所说的〃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的这种证候。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以后,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特别是西方每年流感都有许多年老体弱的死亡,那么他们都是死于少阴直中,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是死于少阴直中。
所以中医有句话说,〃老怕伤寒少怕痨〃。〃老怕伤寒〃老年人肾阳虚衰,就怕外来的寒邪直中少阴,〃少怕痨〃,说少年人怕结核病、怕痨病。当然现在由于抗结核药的广泛应用,少年人营养的逐渐提高,结核病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但是老怕伤寒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那么还有伤寒专司下虚人,下阳虚损、肾阳不足的,这种人一得外感,一得伤寒,就能表现了少阴直中的这种特征,所以少阴直中,病情比较危重。
关于六经辩证,我们谈最后一个问题,六经辩证和其它辩证的其它关系。中医学发展到今天,它的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那么六经辩证和这些辩证方法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
那么从六经辩证中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所以这就有了表里的分证问题。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这就有了阴阳的分类。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方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那么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有了实和虚的问题,也有了寒与热的问题,所以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
八纲辩证它的缺点是不能用于指导临床用方。你说我辨它是个表证,辨它是个里证,你用什么方?你是表寒呢,还是表热,你是中风呢,还是伤寒?所以八纲辩证不能直接指导用方。我们刘渡舟老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说就像一个邮递员在送信,八纲辩证只是告诉你去哪个街道,哪个门牌号码呢,它没有告诉你。你要想把这封信直接送给收信人,你还必须要知道门牌号码,而六经辩证就指明了门牌号码,指明了这是一个太阳伤寒表实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这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以热胜为主,而腑气不畅、未复的证候,那么你就会用调味
承气汤来治疗。所以八纲辩证只是一个分纲,在临床上不能够具体的指导用方。脏腑经络辩证是后世医家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辩证方法,他把每一个脏腑和每一个经络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都给你列出来。所以后世医家所归纳的经络辩证中,有一些内容就来自《伤寒论》的经证,比如说太阳经受邪之后,表现了头项强痛,或者项背强几几。这是在后世经络辩证中,就是太阳经的证候。《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经受邪,可以表现为额头疼痛,翕翕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变为阳明经脉的证候。那么《伤寒论》所提到的少阳病,有目赤耳聋,胸胁烦闷,偏头痛,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作为少阳经的证候的表现之一。那么《伤寒论》中出现的厥阴经受邪,表现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么是肝家虚寒,浊阴不化,浊阴循经上挠清窍,出现了癲顶痛,那么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这个癲顶疼痛就可能作为厥阴经的经脉辩证的一个项目。
后世的脏腑辩证,把脏腑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种种证候都罗列来,当然,《伤寒论》中涉及到脏腑病证的,也可以归属于脏腑辩证中的一项内容,比方说膀胱的病证,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可以引水消渴等等。那么在后世医家,他就把膀胱气化不利的气分证,就可能包括了太阳膀胱的蓄水证。又比方说,表寒化热,循经入里,和血结于膀胱,表现了少腹硬满,或者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者其人发狂,那么这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蓄血证,那么这在膀胱脏腑经络辩证的膀胱腑证中也有可能把膀胱蓄血证列属于脏
腑辩证中的膀胱病证的一个血热互结。所以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之间是这样一个关系,六经辩证的经络辩证为后世的经络辩证提供了资料;六经辩证中的脏腑辩证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是两者不能够完全代替。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是张仲景根据临床客观实际,一条一条把病例摆在这儿之后分类的,他所写的内容,都见于临床;而后世医家,他的脏腑经络辩证,他不一定来自临床实际,是坐在屋子里,分析了大量资料以后,在他的脑子里想像的某一个脏腑,应当有寒,应当有热,应当有虚,应当有实,他们的寒热虚实都用什么方子,这么罗列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那么常用到脏腑经络辩证,里头的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和六经辩证有关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们现在得温热病就比较多了。所以到明清以后,人们发现固守《伤寒论》中一些方子,对临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疗上效果不好,于是逐渐就产生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就我们今天来说,卫气营血辩证主要是辨温热病的,而三焦辩证主要是辨湿热病的,那么六经辩证主要是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病变的。把这三种辩证方法综合起来,就涵盖了所有外感病的辩证方法。
好,关于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我们就介绍这么多。实际上许多内容呢,我们会在具体讲原文的时候,还会详细地作讲解,那么我们的今天的课就到这儿。
好,谢谢大家。
第05 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前一段的课程,我们对《伤寒论》的概论部分谈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机字仲景,生于东汉末年。由于在历史上,有他关于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说,所以,后世医家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或者是张仲景著作的代称。他是东汉末年的南阳郡人,所以在他的著作里常常出现当地的一些方言,这是我们在学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