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浅也。阳脉谓浮见于皮肤之脉。阳盛于外。故曰盛经。按此二节。论取气而不论脉。)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 
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金。其令收降。故肺气将收。而万物当杀。清肃之气。将胜炎热。 
阳气始降。而在所合之腑。其脏阴之气。始升而初胜也。夫立秋处暑。乃太阴湿土主气。故湿气及体。其阴气未盛。故 
未能深入而取之。当刺俞上。以泻太阴之湿。取合穴以虚阳腑之邪。以阳气始衰。故取之于合。盖秋时阳气下降。始归 
于腑。而后归于阴也。)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 
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肾为水脏。冬令闭藏。阳气已衰。而阴 
寒之气。坚盛于外。太阳之气伏沉。其阳脉亦乃去阳而归伏于内矣。故当取井。以下阴逆之气。取荥以实沉伏之阳。顺 
时令也。夫井。木也。木生于水。故取井木以下阴气。勿使其发生而上逆也。荥、火也。故取荥穴以实阳气。乃助其伏 
藏也。盖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故冬取井荥。助藏太阳少阴之气。至春时阳气外出。卫固于表。不使风邪有伤肤腠 
络脉。故春不鼽衄。此之谓也。以上论刺风水。所取五十七俞。而又有四时之分别也。)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 
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气穴论中。言热俞有五十九穴。故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穴。余论 
其意。但未能别其处。因闻其意者。因其处而知其泻热之意也。)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 
五行。每行有五穴。俱在头之巅顶。诸阳之气上升于头。故取刺以越诸阳之热逆。中行属督脉之上星。囟会、前顶、百 
会、后顶五穴。旁两行系足太阳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十穴。又旁两行。系足少阳经之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十穴。)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穴在项大椎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膺 
俞一名中府。在胸中行两旁。各开六寸。属手太阴肺经。缺盆穴在肩上横骨陷者中。属足阳明胃经。背俞即风门穴。在 
大椎下第二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此八者。在胸中前后之上。以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 
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街在少腹下横骨两端。动脉应手。三里在膝下三寸。 骨外大肉分间。巨虚上廉。 
在三里下三寸。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并足阳明胃经。刺之以泻胃中之热。)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 
四肢之热也。(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旁。相去各六寸。属手太阴肺经。 骨在肩端两骨间。属手阳明大肠经。委中在 
足膝后屈处。 中央约纹中。动脉应手。属足太阳膀胱经。髓空即横骨穴。所谓股际骨空。在阴上曲骨旁。属足少阴肾 
经。盖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手之太阴。从腹走手。手之阳明。从手走头。足之少阴。从足走腹。 
足之太阳。从头走足。并主血气。故此八者。以泻手足之热也。按王氏辈以督脉之腰俞为髓空。是止七穴而非八矣。王 
芳侯曰。骨髓皆属于肾。)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五脏俞。各开中 
行一寸五分。肺俞在三椎间。心俞在五椎间。肝俞在九椎间。脾俞在十一椎间。肾俞在十四椎间。左右各五。并属足太 
阳膀胱经。以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而泻之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 
为热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极生热。是热生于寒。而寒生于水也。故曰水热穴论。) 



卷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 
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 
者。其气不等也。(其气。谓五者之气。皆有虚实之不等。此篇论五脏所生之气血神志。而归重于血气。故篇名调经论。)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 
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灵枢经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充肤 
熏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开发。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肉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四肢为诸阳之本。九窍为水注 
之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 
十六部。脉亦计十六丈二尺。而一周于身。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乃百病之所从而生。皆有虚有 
实。)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此言五者之气。皆生于五脏。 
而五脏所藏之血气神志。以成此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 
怒者也。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上节言有形之五脏。以生无形之五志。此言无形之五志。以成有形之身形。 
五志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也。张兆璜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神志者。水火之精也。 
人秉阴阳水火而成此形。)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此言五脏 
之道。又皆归于经隧。经隧者。五脏之大络。以行血气者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调治之道。亦守其经隧 
焉。)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神者心之所藏也。心藏脉。脉舍神。心在志 
为喜。在声为笑。故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阴阳应象论曰。悲胜怒。宣明五气篇曰。并于肺则悲。是 
悲属肺志。)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血气未并。则阴阳匀平。 
五脏之道。皆入于经隧以行血气。故血气和。则五脏安定矣。邪客于形。尚在于皮肤之间。洒淅动形。而未入于经络。 
此神气为病之微者也。张兆璜曰。血气相并。则有虚有实。邪入深而客于肌肉经脉。亦有虚有实。此血气平而邪客之 
浅者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血者。神气 
也。泻其小络之血出其血。则有余之神气自平。斥、推也。若深推而中其大经。则反伤其血气矣。)神不足者。视其虚络。 
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心主血脉。视其心之皮部有虚络者。按其穴而致其 
气。刺其络而利其血。无泄其血气。以通其经脉。而神气乃平矣。愚按针刺之道。通利经脉。无泄其气血。即所以补虚 
也。盖血气流通。而形神自生矣。人之为病。因郁滞而成虚者。十居其半医者但知补虚。不知通利之中。更有补虚之妙 
用。)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言刺神之微者。当按摩其处。勿令 
释手。着针者。如以布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谓当刺之极浅。而勿推内其针。移其邪气于不足。而神气乃自复矣。)帝 
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咳上逆。不 
足则呼吸不利而少气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肺合皮。其色白。微邪客于皮肤。命曰白 
气微泄。谓微伤其肺气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 
其经隧。无出其气。(经隧、大络也。五脏之所以出血气者也。故有余则泻其经隧之血气。而勿再伤其经脉之血气也。不 
足则补其经隧之血气。而无泄其经隧之气焉。)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 
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出针。出而浅之也。视之。视其浅深之义也。曰我将深 
之。适人之邪。浅客于皮。必与正气相格。庶邪散而正气不泄。故曰我将深之。谓将持内之。而使精气自伏。复放而出 
之。令邪无散乱。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无所休息。使邪气泄于皮毛腠理。而真气乃相得复于肌表。此用针浅深之妙法 
也。)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志怒。肾志恐。故血有余。则肝气盛而主怒。 
不足。则母气衰而并于脾。故恐。莫仲超曰。木气不足则土气盛。土气盛。则并于所不胜之肾脏而为恐。)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下文之所谓病在脉。调之血者。心包络所主之血也。此所谓血者。肝脏之所主也。 
肝藏之血。本于冲脉。冲脉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散于皮肤肌肉之间。充肤热肉生毫毛。卧则归于肝脏。 
寤则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