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脏内合于六腑。六腑外合于原俞。秋气降收。渐入于内。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冬时之气。闭藏于内。故宜用药而少
针石。盖针石治外。毒药治内者也。帝曰。当作岐伯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此论痈疽之虚实也。言
痈疽之患。荣卫血气并实。皮肉筋骨皆伤。非若四时之有浅深。冬时之少针石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者拥也。疽者
阻也。谓热毒外壅内阻。宜即刺之。不得迟延时顷。而使邪毒之回转也。)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
旁三 。与缨脉各二。( 音贿。此言痈毒之在气分者。宜刺手太阴足阳明也。毒在气分。故痈不知所。毒瓦斯流传。故脉
按之不应手。而乍来乍已也。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宜刺太阴动脉之旁各三 。手太阴之主气也。 者。皮
肤肿起之象。言刺在络脉之旁。/皮肤之间。气随针出。而针眼微肿如小疮。故曰 也。盖皮肤溪谷之间。亦有三百六十
五穴会。毒在气分。故宜刺在皮肤。而不刺经络也。缨脉、结缨处两旁之动脉。人迎穴间。乃卫气别走阳明之道路也。
四时气篇曰。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
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此言痈毒之在血分者。宜刺足少阳手心主也。掖痈者。谓在两旁之腋间。足厥阴少阳之
分也。经云。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毒在血分。故大热也。厥阴主血。故
从其所合而泻之。如刺之而热不止者。宜刺手心主之脉以泻之。心主主火而主血脉也。本输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
名曰天池。盖宜刺此也。夫肺朝百脉。而主行荣卫阴阳。若欲刺手太阴之经络者。宜刺在大骨之会各三。谓臂骨交会之
处。尺泽间也。骨之大会曰谷。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暴痈筋 。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软
同。此言痈毒之在筋骨间者。宜刺其经俞也。暴痈者。言毒瓦斯更深。为毒凶暴。筋 者。筋为热邪所伤也。随分而痛者。
在于分肉之处而痛。谓不肿痛于外。而隐然痛于内也。热毒在深。故表汗不出。骨伤髓消。故胞气不足也。宜治在经俞
者。随其所痛之处而深取之也。夫痈毒之患。或外因风寒之邪。或内因喜怒不测。五脏外合之皮肉筋骨。胃腑所生之荣
卫血气。皆为邪毒盛而正气虚。故当审其阴阳虚实以刺之也。张兆璜曰。皮肉筋骨皆伤。故为暴痈。皮伤故魄汗不尽。
骨伤故胞气不足。)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圆利针。(此论中焦
之虚实也。经云。胃病者。腹胀满。腹暴满而按之不下。胃之实证也。宜取手太阳之经络。太阳之络。乃胃之募也。盖
小肠为受盛之府。故从手太阳以泻其胃焉。又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胀。故曰当刺足少阴之俞焉。手
太阳之络。名曰支正。在上腕五寸间。足少阴之俞。在脊下第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故曰三寸旁也。圆利针者。
且圆且利。以取暴气者也。或曰脊椎两旁。各开三寸。名曰志室。亦足少阴之俞也。)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
(霍乱者。胃为邪干。胃气虚逆也。夫阳明胃土。藉足少阴之气以合化。故宜刺少阴俞旁以补之。五者追而济之。渐至
于骨也。又及上刺阳明俞旁三。三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刺深之。以出阴邪。最后极深入于分肉之间。以致谷气。
邪气出而谷气至。则胃气和而霍乱止矣。上节用泻。故曰圆利。此法用补。故不去针。徐公遐曰。取足少阴者。当刺骨。
三刺而至分肉。是五则至骨矣。)刺痫惊脉五。(此论刺五行之实证也。痫惊者。痫 筋挛。或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
或饮食生痰。或大惊卒恐。病涉五脏五行。故当取其五脉。徐公遐曰。病涉五行。故有作猪犬牛羊之鸣者。)针手太
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按九针之制。皆所以泻邪者也。此刺五脉之
实。故首句曰针手太阴。末句曰刺三针。谓当以针泻之。而不宜补之也。针手太阴。泻金实也。针太阳五。泻水实也。
针手少阴。泻火实也。针足阳明。泻土实也。上踝五寸。乃足少阳光明穴。刺三针以泻木实。盖脏腑相连。阴阳相合。
故或刺脏之经。或泻腑之络。朱永年曰。心肺居上为阳。故从脏。肝胃脾居下为阴。故从腑。盖五脉之阴邪。宜从阳以
泻出。朱圣公曰。太阳不言手足。知其为手乎为足乎。曰。上文曰手太阴。下文曰手少阴。则其为足也可知。若接上句
而为手太阳。则下句不必复云手矣。五刺之中。曰手。曰足。曰太阳。曰足上。宜细玩之。正见其经言错综之妙。)凡
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寒风湿之病也。此言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
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
失其常。故有为消瘅癫仆诸证。然皆有表有里。有实有虚。更贵更贱。或逆或从。皆当详审其脏腑经俞。三部九候。而
治以补泻也。凡治消瘅。五脏之内虚也。仆击、癫痫之外实也。偏枯、邪气之在上也。痿厥、清气之在下也。气满发逆。
浊气之在中也。贵人者。形乐而肌肤盛重。在贵人则为膏粱之浊。溜于肠胃。以致气满而发逆也。隔塞闭绝。中焦之气
不通也。上下不通。上下之气闭塞也。忧、郁也。三焦不通。五郁之为病也。暴厥而聋。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塞
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如不从内之忧怒。外之中风。而多病夭者。此缘形弱
气衰。墙基卑薄。故肌肉瘦而皮肤薄着也。 、足也。跛、行不正而偏费也。此风寒湿邪。皆能为此疾也。夫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然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 跛之疾。
亦有因风邪之所致。盖言邪随气转。而外内上下之无常也。此言百病之生。皆有虚有实。然总不外乎内因于七情饮食。
外因于暑湿风寒。及不内外因之瘦留薄着也。徐公遐曰。 跛为风寒湿之病者。乃反结邪气在上。清气在下之义。知
跛之有风邪。则知偏枯之亦有湿邪矣。黄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言脏腑阴阳。表里上下。交相输应者也。如黄胆者。湿热内郁而色病见于外也。
暴痛者。五脏之气不平。卒然而为痛也。癫疾厥狂。阴阳偏胜之为病也。此皆阴阳五行之气。久逆不和之所生也。夫五
脏之气。久逆而不得和平者。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六腑不和。则九窍为之不利。盖脏腑阴阳。表里相应。是以证见于外
者。病本于内。闭塞于内者。而外窍为之不通。盖言百病之生。总不外乎表里阴阳。血气虚实。读者无仅视为瘅疸。癫
痫、痈疽、肠 之虚实可也。徐公遐曰。此节照应首节气虚者肺虚也之义。首节论邪病之从外而内。此节言凡病之从
内而外。张兆璜曰。伯谓虚实。皆从物类始。帝言凡病由于内生。君臣反复咨论。各有其道。此篇论血气之生始出入。
外内虚实。乃医学之大纲。学人宜细心体认。)
卷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属性: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按此篇乃总结三部九候。十二经脉。荣卫血气。皆阳
明胃气之所资生。足太阴之所输转。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通于四时。施于四体。是以帝问其病。
而伯答以阴阳顺逆之道焉。)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阴阳异位者。谓太阴居上。阳明居下也。更虚更实者。谓阳道实。阴道虚。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更逆者。谓喉
主天气。咽主地气。阴气至头。阳气至足也。更从者。谓天气主外。地气主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也。或从内者。或
因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而为腹满飧泄之病。或从外者。或因于贼风虚邪。而为身热喘呼。故其病异名也。盖言阴阳
二气。总属阳明之所生。一阴一阳。分而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而为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之中。各有天。各有地。
此皆阴阳互交。上下相贯。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者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状、形象也。谓无形之气象。有形之形
身。)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天包乎地。故阳外而阴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阳刚阴柔。
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缺也。有满有缺也。
所以有缺何。归功于日也。徐公遐曰。太阴之所以灌溉于脏腑者。着胃土之精也。)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贼风、贼害之风。虚邪、不正之邪也。阳气主外。故主受风邪。言邪气之在上也。饮食劳倦则伤
脾。故阴受之。言浊气之在中也。)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六腑为阳。故阳受之。邪入六腑。五脏为阴。
故阴受之。邪入五脏。各从其类也。)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